美國雞娃
文章來源: 小張老師3982023-08-23 12:58:46

圖片
網絡用語前仆後繼,幾天不上網學習一下,很快就有跟不上形勢的感覺。中國一朋友說要給我補補課。

比如,內卷,過於愚笨花很長時間才搞清啥回事,想想身邊大概沒有過分內卷,體會不夠深刻。

再比如,雞娃,我對朋友說這我懂,朋友說:請解釋一下。

我發了一張圖,非常謙虛地問:
雞娃是不是這個樣子?
圖片


朋友半天沒吭聲,估計對我這精確的答案佩服得五體投地,找不出一個詞來誇我。

許久,朋友發聲了:你上的圖是美國雞娃,中國雞娃正確的解釋為...
圖片

大學朋友給我看了他女兒的每天安排,他女兒與我兒子差不多同一年級:周一鋼琴課、周二奧數課、周三網球課、周四畫畫課、周五書法課、周末遊泳課和英語課。

我說實在汗顏,感覺我整天在放羊啊;他說,
他也不想這麽做,孩子累,家長也累,孩子苦,家長陪綁更苦。

我的這位朋友在大學時人稱“數理之王”,如今拿著女兒的小學奧數題不知所措。因為這些題可以用代數或者微積分迎刃而解,但小學生的數學手段有限。

大概所有的家長這麽雞娃都有一個共同的理由:
孩子,爸媽這是為了你好!

腦子裏刷刷刷跑過幾條口號: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多考一分,幹掉千人??
我不由得感慨:
四十多年過去了,我們所言的快樂教育在哪裏?沒有人給我答案…
不過,從網上我看到了這段話:“從1988年中國獲得奧林匹克數學金牌獎的小孩是148個。現在還從事數學研究的,隻有6個。那麽從1988年開始,美國獲得國際奧林匹克數學金牌的小孩108個,除了3個早亡之外(一個車禍死的,兩個病死的之外) ,其他剩餘的105個都在研究數學,這就是興趣和逼迫的不一樣。”

少年苦則國苦,少年樂則國樂!救救孩子!

腦補一下這樣的場景:

牛頓剛剛在蘋果樹下躺下,忽聽得媽媽大喊:牛頓,該彈琴了!

阿基米德剛剛浸泡在浴缸裏,媽媽推門進來:你看看,浴缸裏放這麽多的水,浪費水不說,還把地板都搞濕了,快起來!

諾貝爾剛剛劃著火柴準備點火,媽媽端著一盆涼水傾盆而下,眼中怒焰四溢:炸死了弟弟,你還想炸死全家麽?


如果上麵的場景成為現實的活,很多的創世紀的異想天開就這麽被扼殺在搖籃中...

我是個曬娃狂魔,大流行病來了,整整一年多時間,由於疫情,娃被禁錮在家庭的範圍中,每天在家上網課,我也每天疲於學校事物,明顯曬得比較少,於是,朋友們說想看看娃們這一年做了什麽。這是
典型的娃在媽媽的朋友圈中長大了

我也很喜歡看朋友們曬娃,因為這說明了父母在關注娃娃的成長,同時,也可以彼此借鑒。

說來慚愧,這一整年,光忙著學校的活兒,很少留時間給自己的娃,不過,發現,
少了老媽的“河東獅吼”,娃們成長得更加快樂,不經意間,老二在家吃吃睡睡已經高過我一個頭,老三在越野跑和騎車中也甩我好幾條街。

老三從小就是媽媽的小棉襖,疫情之下更是憐香惜玉,每次我從學校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他總是關切地問:今天學校怎麽樣?有沒有皮皮魯(家中暗號,意指頑皮的孩子)惹您生氣?即使有氣,看到孩子那關切的眼光,所有的煩惱都拋之腦後了。

老三關心學校和老師。有一次要進學校參加考試,他對我說:今天,我要去見我的老師了,
我想送老師一盆花,感謝他們的辛勤工作。聽著他的話,我感動得無以複加,指著家中的盛開的盆花:隨便挑, 隨便挑啊~

學區最近大搞基建,初中部重新建一所新的學校,學區網站上征集學生作品。

老三是個校車控,在家上網課,對他來說最大的遺憾是不能坐校車去學校,所以每個周末都會騎自行車去bus compound (校車大院)凝視那些校車。聽說校車大院也要移至新的地址,懷舊之情油然而生,他說他要畫一幅校車作品。

接下來的幾個星期,我看他每天都沉浸在創作中,一幅一幅地畫,進展緩慢,我也沒太留意,最終成稿。

很快,他收到了學區的電子郵件,恭喜他的作品被選上,並邀請他與另外三個學生參加新校區的奠基典禮。他很開心,因為作為獲獎學生,他有兩名邀請名額,我和他爸爸也成了嘉賓。
圖片
那天,校董事會、即將離任的學監和繼任的學監、學校和工會領導們、市領導們列席典禮。前幾天一直下雨,奠基典禮的那天雨停了。

到了那裏,才知道學生代表要發言,心裏有些著急,還沒有聽老三在家裏練習過發言,不知道會出什麽洋相呢。
圖片

結果,看老三大大咧咧地第一個上台,站在繼任學監為他拿著的話筒前,講述了他獲獎作品的創作過程,同時也不忘感謝即將離任的學監和學區交通部主任曾讓他參觀校車大院。

繼任學監顯然對老三的發言很感興趣,他說:如何安置這些校車是他現在最大的問題,也許他會讓老三一起參與解決這個問題。大家都笑了。
傾聽生命的聲音
圖片
等到這些孩子們拿起鐵鍬動土後,烏雲盡散,陽光普照,這些是我們學校的未來!
 
老二和老三在疫情期間養了一窩雞,這些雞成了他們疫情隔離期間最好的朋友。老三要參加一個“雞也有聰明才智Chicken Got Talents”的視頻比賽,老二用手機為他製作視頻,幾天來,兄弟倆一直合作這件事,最後提交作品。

他們的視頻在網站上列為入選作品,由一年級的學生觀看投票,雖然評選結果讓他們有些失望,沒有贏得100美金的大獎,但是,他們找到了差距,輸得心服口服。

有一天,我剛到家,老二和老三就跑過匯報了:巧克力(母雞之一)的腿不知怎麽回事瘸了,需要病號飯--chicken soup雞湯。這兄弟倆真的是愛雞如姐妹了。不過,這種對小動物的愛心真的不是上上奧數能培養出來的。 
圖片

曾看過一部影片
Still Alice《依然愛麗絲》,影片一開始,在一家彰顯上流社會家庭生活的豪華餐廳裏,愛麗絲的先生舉杯敬酒,稱愛麗絲為“我見過的最聰明、最美麗的女人”,並祝她50歲生日快樂!

那天出鏡的有三個孩子中的兩個:做律師的女兒和女婿、在醫學院讀書的兒子。的確,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教授愛麗絲(Alice)不僅美麗聰明,而且持家有方,整個學術界對她佩服得五體投地。

不過,隨著電影敘事的展開,我們看到了得了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愛麗絲漸漸地失去了她曾為之奮鬥和自豪的東西:課堂、工作...最後,同為哥大教授的丈夫忙於工作遠離愛麗絲,兩個她最喜歡的最引以為豪的律師女兒和醫生兒子也因為工作繁忙無暇照顧母親,
最後飛回家陪伴著她的竟是她平時覺得最丟人的沒有上過大學的小女兒。

看完這部電影,說實在的,我挺受震撼的,總是在想,
我們應該培養什麽樣的孩子。

如果當年羅大佑聽從父母,世上多了一位平庸的醫生,少了一個音樂“教父”;如果當年李安服從父母,世上多了一位普通的工程師,少了一個天才導演...尊重孩子的興趣真的非常重要。 

如果孩子有造化去追逐夢想,出人頭地,當然可喜可賀,不過,這畢竟是少數;
如果孩子安安心心,自食其力,做個好公民,照顧好家人,不也可謂成功人士嗎?

作為一位美國“雞娃”母親,我想說的是,
我們的下一代一定會超過我們的,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所需的工作是陪伴著他們,讓他們的身心全方位地健康成長,遠離焦慮。焦慮的父母培養不出真正幸福的孩子。

培養而不是填鴨,引導而不是簡單複製,如果你的孩子對學啥啥啥不感興趣,
發發呆看看雲也很不錯,最令人痛心的是,壓製孩子們自由的天性和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創造力。 

新學年開始了,祝天底下父母少焦慮,祝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圖片
圖片
兩年前,“雞娃”視察學區校車大院;培養一個孩子是全村人的責任
It Takes a Whole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尊重原創;轉載請留言與作者聯係。

感恩的心  感謝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