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中美私人投資之異同
文章來源: laopika2021-06-20 19:18:55

    去年底和今年初,我曾經寫過兩篇關於在美買股票和基金的博文,一晃又半年過去了,我的投資體會又增加了不少,且容我細細道來與大家分享。

    首先說說兩國私人投資的相同點吧:

     一、都是為了使自己擁有的財富保值增值

     如今生活在美國的華人,不管是華一代還是華二代,都基本保持著中國人勤儉持家、量入付出的優良傳統,因此每年吃剩有餘都會存下不少資金。如何打理好這些資金,使它能保值增值是每個人都麵臨的實際問題。這個問題與國內的情況並無二致。

     前些年上海灘有句名言,“你可以跑不過劉翔,但必須跑過CPI”,就是指的如何使自己的結餘財富收益率跑贏CPI,這樣才能不至於讓財富縮水。

     現在美國的銀行利率接近於零,而CPI卻在1-4%,所以設法讓自己的錢保值增值,就更顯得十分重要了。國內百姓同樣麵臨通脹下,需要想方設法去獲得相對安全和較高的收益。

     二、實踐證明投資房產是保值增值的較好途徑

     其實美國一般百姓對付通脹的辦法無非是投資房地產和證券,我看城裏許多名博都是房地產投資高手,買了許多房子供出租,坐享租金的同時,將來房子價格上漲還能獲得不菲的收益,我是非常佩服的。尤其是去年疫情爆發以來,美國的房子價格飛漲,給前幾年投資房產的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而中國的房地產價格在過去二十年的飆升已經使投資者獲得了極高的收益,但近幾年由於國家政策變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所以現在再想通過投資房產獲得超額利潤無異於緣木求魚,但這並不能抹殺過去房地產價格飆漲帶來的財富效應。

     三、證券市場都能為投資者帶來相比銀行存款高的投資回報

    過去的曆史不去追溯,就拿今年上半年情況來說吧,今年1.4道瓊斯開盤指數為30627,前天(18日)收盤是33290,增長率為8.7%;納斯達克指數開盤12958,收盤14030,增長率為8.3%;標普500指數開盤3751,收盤4166,增長率為11.1%。也就是說,即使在美聯儲已放出加息利空消息的背景下,如果你年初無論是買哪個指數基金或是ETF,還是大幅度跑贏了CPI。

     再看國內股市,今年1.4上證指數開盤為3503,前天(18日)收盤是3525,基本持平;深圳成分股指數開盤14516,收盤14584;同樣也是基本持平,但同期深圳創業板指數開盤2977 ,收盤3239,增長率為8.8%,與美國股市走勢大致相同。

  分析國內A股之所以疲弱,其首要原因是通脹預期,這意味著貨幣投放將收緊,這與美聯儲釋放出未來加息的可能性是如出一轍。第二個原因是IPO提速,以及IPO和再融資提速之後的限售股解禁,正是在此背景下,資金供應相對偏緊,迫使市場自我收縮,“打一槍換個地方”,各種概念炒作輪番登場,缺乏有吸引力的長線投資目標,導致A股走弱。即使在此情況下,如果年初購買了創業板指數基金或ETF,同樣也能大幅度跑贏CPI。

    說了共同點,再來聊聊不同之處:

    一、與美國優秀券商相比,國內證券公司還有許多差距

     首先是購買股票傭金方麵,國內券商已經普遍下降到萬分之三,而美國券商(SCHWAB)是零傭金。

    其次是客戶服務方麵,國內券商隻有在申購新股中簽的情況下才會主動通知客戶,而美國券商(SCHWAB)則隻要你委托交易,一旦成交就會第一時間通知到客戶。國內買股票一百股起板,美國是一股起板,這樣就更加有利於散戶的參與。

    此外在促銷手段上,兩者也有差距,今年有個銀行平台為了拓展證券業務,推出投資達到一定數額就獎勵250-300美元的優惠活動,我嚐試了一下,三個月後,300美元真金白銀還真到帳了:)。而我在國內投資數十年,還真沒有遇到過類似活動。

 二、兩國的上市公司和基金回報投資者方麵也是差距多多

    美國股市的一大特色是大部分上市公司和基金都會按季度分紅,哪怕是虧損公司,比如吉利德公司和梅西去年因疫情虧損,但仍然堅持每季度分紅。而中國上市公司如今能每半年分紅的也為數不多,更別談按季度分紅了。虧損公司更是一毛不拔,甚至於個別奇葩公司居然上市十幾年從來沒有分過紅,倘若他們不分紅但是有巴菲特股票那麽驕人的業績也就是算了,事實上這些公司大部分並無良好的業績。因此監管部門近年來反複強調要鼓勵分紅,但是仍然沒有杜絕此類現象。基金公司也存在類似情況,比如我持有三年的南方戰略配售基金(160142),盡管年平均收益率超過了百分之五,但就是堅決不分紅,美其名曰為投資者謀求更大利益,而華麗外衣下恐怕也是為了那麽點提取管理費(按淨值提)的蠅頭小利罷了。

    說完兩國證券市場的異同,再聊聊我在美國的證券投資策略和原則,僅供有興趣的博友參考。

    堅持風險意識,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的原則,把有限的資金按照三分法去投資。

    第一個三分之一是直接購買一些美國股票,既包括亞馬遜、穀歌、特斯拉、沃爾瑪、tesco等著名大公司的股票,也包括一些小公司的股票以及ETF。

    第二個三分之一是購買一些華爾街的專業投資基金(包括股票基金和債券基金)。

    半年下來,檢閱一下投資成果,發現我自己買的股票和基金均獲得了盈利,但股票收益率比基金的收益率高出了兩個百分點,究其原因大概是基金持倉過於集中所致吧。

    第三個三分之一是購買一些信用評級較好的低風險債券,包括美國國債和企業債券,收益率百分之二左右也可以接受,隻要比銀行利率高即可。

    綜上所述,盡管中美兩國製度不同,但資本市場都有同樣的客觀規律,隻要敢於投資,善於投資,就能使自己的資產保值增值,從而讓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