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女兒的成長之路
文章來源: laopika2021-05-15 19:39:13

       結束觀看長篇大劇《大秦賦》後,我和太太選擇了觀看名博曉青極力推薦的《小舍得》,才看一半多就觸景生情,因為劇中情節實在是令人百感交集,女兒那漫漫成長之路就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地浮現在我的眼前。

      今年一月,我曾經寫過一篇博文,《尋找曹燕華》,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962/202101/8342.html

      文中提到,盡管我在法律上幫助曹老師打贏了官司,但她在我女兒教育成長方麵給我的幫助更大。

      那時自己還是毛頭小夥,對於兒童教育一竅不通。她除了介紹我女兒進了盧灣區極好的幼兒園外,還建議我要花大力氣去培養孩子的智力開發,並介紹我每星期去南市區少年宮謝老師那裏學習兒童畫。謝老師是非常敬業的著名老師,記得他第一次上課就要求我們家長克服困難,持之以恒,將來對孩子的成長一定是有意義的。他說不要期望孩子們將來都成畫家,但兒童能每次堅持兩小時專心致誌地畫畫,以後上學時也會安心聽課,另外從小就畫畫(尤其是畫素描),以後對孩子學習平麵幾何和立體幾何,都會有幫助。

      受曹老師的啟發,我還為女兒報了某教育機構的兒童英語,我至今還記得她人生英語第一課,學的單詞是an apple、a pear,那時才四歲。這樣每星期各一次的校外學習從女兒幼兒園中班就開始了,一年四季,每周兩次,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我都是騎著自行車帶著女兒奔波於家與兩個課堂之間,從不缺席。

      說到孩子的課外學習,關鍵在於堅持,而大部分學生都會因為各種原因半途而廢,《小舍得》裏歡歡的擇數似乎就是這樣。我女兒參加的兩個學習項目一直堅持到初三中考前才結束,這就像一場馬拉鬆,開始是萬人賽跑,最後能夠持之以恒到達終點,並獲益匪淺的幾乎是鳳毛麟角。

      1992年春夏之際,由於上海建設地鐵一號線陝西南路站,我們家好好的房子被動遷,全家搬到康健小區居住,女兒秋天剛入小學一年級就遇到巨大困難。為了堅持不放棄她課內外的學習,我每天大清早用自行車帶她上公交車站,經過近一小時的車程,到達肇嘉浜路陝西南路口,然後再騎自行車送她去上學(兩邊各放一輛自行車),放學後她總是乖乖的坐在傳達室,等我下班去接她,再循原路返回。遇到要上英語和畫畫課時,我們父女就隻能在外麵吃點便餐接著去上課。

       一年級撐過去了,1993年夏天我用康健兩套動遷房置換了市中心的一套(為了女兒學習放棄麵積求地段),為她後續堅持課外學習提供了良好條件。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整整五年的小學生涯中,女兒學習成績始終保持在子悠媽媽說的那種“班級前三名,年級前十名”狀態。

       1997年,女兒進入五年級末期,上海小升初政策出現重大變化,為了減輕小學生負擔,防止片麵追求學習成績,取消了小升初考試,所有小學生均通過電腦派位就近升入初中。同時為了保持上海頂尖中學的競爭能力,市政府特批保留四所名校實行跨區擇優錄取招生。這四所學校分別為“華師大二附中、上海中學、上外附中和市三女中”。上海數以千計的小學平均每家隻有2-3個推薦保送名額。這下學校可熱鬧了,各路神仙使盡全身力氣,千軍萬馬爭相搶過獨木橋,搞的校領導和教導處焦頭爛額、不可開交,各種推薦方案五花八門,亞曆山大之下,最後決定按照公平公開公正原則,把各班優秀學生五年級的所有考試成績加總,確定排名並公布於眾,接受所有家長和學生的監督與評判。

      平心而論,若按德智體全麵發展評判,女兒基本沒戲,因為她曆來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一直到大學畢業都沒有當過任何班幹部,隻當過英語課代表:))。一星期後,公示結果揭曉:最終花落我家,女兒如願進入以上四所名校中的一所。有意思的是一位家長是我們鄰居,她兒子與我女兒成績一直處於伯仲之間,她告訴我說,她真去找班主任仔細核對過分數,她兒子居然與我女兒總分僅差了0.5分而與上海名校擦肩而過,其中一次英語考試我女兒考的滿分(120分),她兒子考了119.5分,這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啊。

      一切塵埃落定後,學校硬要請我去家長會上介紹教育孩子的經驗。我隻能從命,我的發言題目恰恰就是子悠媽媽的口頭禪“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進入名校初中後,由於要跨區上課,我又重新開始了每天騎自行車帶女兒去上學的新長征,其間之艱辛,孩子她媽經常說的一句話可以概括“你以後長大了千萬不能忘記,爸爸踏黃包車每天接送你上學哦”。

       由於班上強手如雲,女兒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大為提高,除了完成校內學業外,畫畫和英語仍然堅持了三年,一直到初三中考才罷手,隻是從兒童畫已進步到寫生再到人體素描,從兒童英語進步到3L再到new concept,毫不誇張地說,這兩門本領至今對她的專業也有幫助,在美國英語的重要性自不必說了,但畫畫基本功對於一名專業設計師同樣也是有意義的。

      由於女兒自小就養成了獨立自主的良好習慣,進入名校後,我基本上無需再去操心過問她的學習成績,她在班上也基本保持在中間偏上的成績,所以中考又是直升本校高中。2001年中考結束後,她跟我提出想去國外看看,因為過去隻是聽我每次出國歸來說起,西方發達國家如何如何,於是我安排她去悉尼舅舅家過了一個有意義的暑假(兩個月裏舅舅陪她去了悉尼大學等高校參觀),我感覺這次訪問奠定了她的世界觀,也產生了去國外留學深造的想法。

       女兒高一時,由於交通規則不允許自行車帶高中生了,我及時手把手教會了她騎自行車,可為了安全,每天早晨都是我陪著她騎自行車到地鐵站,她坐地鐵去學校,我去上班,下課後我們再按約定時間在地鐵站回合,一起騎車回家,如此情形足足堅持了一年多,直到我擁有了私家車才徹底解放。

      三年高中生涯很快結束,2004年高考結束第二天,女兒就要我陪她去學開車並考出了駕照。高考發榜,她順利考進同濟大學自己喜愛的專業。大一就以全班最高分順利通過英語六級考試,為了出國深造,大三又在淮海路瑞金路口的“新東方”裏學習雅思,最終考出了非常好的高分。有意思的是,學校為了鼓勵學生考出好成績,把她的學費全部作為獎勵退還,並在校內上了光榮榜。大四上半學期,她就開始準備申請美國讀研究生,從聯係學校和導師到寫簡曆,並請同濟教授寫推薦信,一切都是她自己搞定。2008年大年三十,她收到了第一個offer,來自於馬裏蘭大學,記得我們一家吃了一個高高興興的年夜飯,春節後又陸續收到了另外四個美國大學的offer,最終她自己決定選擇去伊利諾伊州那所名校攻讀她喜愛的專業。

       2008年7月的一天,驕陽似火,我和太太送女兒到了浦東機場,當她辦完行李托運,拖著一個小小的拉杆箱,進入出境大廳前與我們揮手告別時,我的眼淚止不住地淌下來,女兒孤身一人去舉目無親的美利堅闖蕩,等待她的又是怎樣的人生考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