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房價比較
文章來源: laopika2021-02-05 18:01:53

       最近國內有朋友來問我對於房價走勢的看法,起因是曾經盛行過的一則傳聞現在又開始在國內坊間流傳:“賣掉深圳的房子,能買下半個美國,因為深圳2020年住房總市值151.5萬億人民幣,而美國住房總市值則為36萬億美元(234萬億人民幣)”。2020年中國GDP才剛破100萬億,深圳一地住房總市值就高達150多萬億?實在是不可思議!

      國內曾經有研究機構測算,2018年,中國住房總市值約為321萬億人民幣,相比1998年的23萬億,翻了10倍多。考慮到這兩年全國房價仍然在上漲,2020年中國住房總市值估計超過了350萬億,房地產市值約為GDP的3.5倍。

      據Zillow的最新研究顯示,2020年美國所有住房的總價值為33.6萬億美元,房地產市值約為GDP的1.6倍,按1:6.5計算約為218萬億人民幣,僅為中國的2/3都不到,按通俗的話說,中國的住房總市值可以買下一個半美國了。

      事實果真如此嗎?如果以上數據靠譜的話,那麽中國樓市總市值為GDP的3.5倍,其泡沫肯定是遠大於美國的1.6倍(盡管2020年美國房價已經普遍上漲)。

      眾所周知:上世紀80年代後期,處於房價泡沫巔峰的日本,僅東京的房地產市值,就能買下整個美國。當時,“東京房價隻會漲不會跌”的神話可謂在日本深入人心。然而,進入90年代後,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房價一瀉千裏,地價一度下跌60%以下。直到30年後的今天,日本主要城市的房價仍未回到1990年代的最高點,日本經濟亦陷入“失去的20年”之困。

 

       那麽,目前中國泡沫高企的房價會重蹈日本的覆轍嗎?我的觀點如下:

      判斷中國房價走勢需要重點觀察幾個方麵:

  1. 房產稅是否全麵推行;國內要開征房產稅的雷聲已經響了十幾年了,但雨點始終小的可憐。即使已經實行的兩個試點城市上海和重慶,也隻是撓癢癢而已。例如上海最新公布執行的房產稅,規定第二套住房要證稅,但仍然隻是增量而非存量。也就是說哪怕你現在擁有10套房,房產稅仍然與你沒關係:)。必須看到隻要不是全麵征稅,也就是繼續維持房產持有者的低成本(而美國房產每年必須要交房產稅的),大規模拋售就不會出現,房價泡沫就一時半會戳不破。
  2. 人民幣是否自由兌換;由於中國實行的是外匯管製政策,如果人們把多餘的投資房賣了,錢並不能匯出國外,放在國內,炒股怕被套,投資怕被騙,買黃金怕被偷,所以還是房子不動產最安全,看得見摸得著,相對可以保值增值,這就是目前絕大部分炒房客的心理狀態。
  3. 人口自然增長率是否出現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隨著第一批獨生子女的孩子步入成年,許多大城市逐漸出現了4、2、1家庭,即1個孩子2個家長4個老人,通常有家裏已有三套房子(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各一套),他們一旦結婚就變成了8、4、2的格局,當一對孩子麵對家裏的六套房子,他們還會有強烈的投資購房意願嗎?

       坊間這則消息之所以讓人浮想聯翩,不僅是體現了國內高房價的現實,而且也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擔憂。其實市值總規模本身並沒有太大意義,因為不可能所有人的房子都能變現,但瘋狂的市值能給人以強烈的財富幻覺,讓所有人以為自己的財富正在不斷膨脹,即便是隻有一套房的剛需家庭,也會陷入這種狂歡當中。但在國內金融界,評判個人財富的標準完全是把自住房剔除在外的,前幾年所謂高淨值人士的標準就是家庭可投資財產在550萬人民幣之上(不含第一套)。

      但是那些未能趕上房價上漲列車的普通百姓家庭,隻能眼看著財富差距被不斷拉大。至於那些將所有財富捆綁在房地產上的家庭(例如最近被處死的賴小民據稱擁有一百套房),則成了高房價牢不可破的既得利益群體。央行2020年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七成財富都是房產,住房擁有率為96%,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占比為58.4%,有兩套住房的占比為31.0%,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占比為10.5%,戶均擁有住房1.5套。

      由此可見,百姓財富與房地產深度捆綁,地方政府財政與賣地收入捆綁,都與房價漲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正是房價“能漲不能跌”的社會基礎,所以保持房價的穩定才是舉國一致的利益所在。

      以上僅是我的一孔之見,僅供參考!

      祝各位周末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