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體驗買股票和基金
文章來源: laopika2020-12-14 11:28:31

      2018年初,我在佛羅裏達的West palm beach閑居避寒,租的公寓緊挨著大名鼎鼎的特朗普大廈,有一天當我沿著海湖散步時,偶然發現旁邊就是美國券商嘉勝Schwab 的營業大樓,於是選擇個黃道吉日帶著所有證件鬥膽進去開戶。一如國內的券商服務,顧客是上帝,半小時就全部搞定了。

      說起投資股票,我也算是中國第一代股民了,1989年,上海開始發行新中國第一批股票,號稱老八股,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豫園商城和電真空等,那時候上海證券交易所還沒誕生,股票交易在波特曼酒店旁邊西康路上的工行網點操作,實行現金和紙質股票交易,好比是菜市場交易。由於當時老百姓視股票為異物,不敢投資,所以價格都出現了低於麵值交易,於是我抱著吃螃蟹的想法帶著準備將來結婚的閑錢去西康路買了一些電真空的股票,見以下兩圖片(下載自網絡)。

 

      買完股票沒多長時間,源自深圳的炒股風暴刮到了上海,先富起來的廣東人拿著巨額現金,闖蕩上海灘,橫掃一切股票,價格暴漲,豫園商城的價格竟然從百元炒到一萬一股,於是我順水推舟拋出全部電真空股票,收獲了第一桶銀(因為沒錢所以買的少賺的也少不能稱金)。初嚐甜頭後,從此開始了漫長的投資旅程,經曆了無數次跌宕起伏。。。。。。

       言歸正傳,在美國開完投資賬戶後,我先後買了一些股票,包括大名鼎鼎的公司也有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同時買了點華爾街著名基金,其間互有漲跌。今年上半年疫情爆發,道瓊斯指數暴跌,跌破2萬點,我意識到巴菲特說的“別人恐懼我貪婪”的機遇出現了,非但沒有拋出一股股票,反而把手頭能夠動用的現金(包括2400刀紓困支票)全部投入股市。後麵的發展大家都看到了,直到7月下旬,為了湊錢買房,我在道瓊斯指數突破兩萬七千點之際,拋出了所有盈利的股票和基金。有意思的是當時留下一些被套的股票如今也都隨著股市上漲盈利了,隻有兩個股票仍然處於虧損狀態。一個是Inter,其芯片產品近四分之一出口中國,由於中美貿易戰,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它也是受害者;另外一個是吉利德(就是生產瑞德韋西的公司),上半年出現了業績虧損,聽說是由於他們貢獻了一個季度的產品免費提供給了醫療前線,所以被人們稱為人民的希望。

投資了兩個國家的股票後,我比較下來兩國還是有許多不同之處,歸納分享如下:

  1. 在保護投資者利益方麵,美國證監會做的比較到位,今年看到有幾個人舉報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而獲得巨額獎金的消息,使得上市公司造假欺騙的成本巨大,我想這也是美國股市蒸蒸日上的原因之一吧。
  2. 在投資收益的稅務方麵,兩國也是差異很大。由於中國目前沒有資本利得稅,所以買賣股票收益無需交稅,而美國有利得稅,年終盈利所得交稅沒商量,但是美國的投資虧損可以抵抗收益也是挺人性化的。而中國股民被割了韭菜隻能打碎牙齒自己吞。
  3. 上市公司分紅方麵也是美國股市的一大特色,大部分公司都會按季度分紅,哪怕是虧損公司,比如吉利德公司即使虧損仍然堅持每季度分紅0.68$/股。而中國上市公司如今能夠半年分紅的也是為數不多的,更別談按季度分紅了。虧損公司更是一毛不拔,甚至於個別奇葩公司居然上市十幾年從來沒有分過紅,倘若他們不分紅但是有巴菲特股票那麽驕人的業績也就是算了,事實上這些公司大部分並無良好的業績。因此監管部門近年來反複強調要鼓勵分紅,但是仍然沒有杜絕此類現象。基金公司也是存在類似情況,許多基金成立好多年,淨值增加不少,但就是不分紅,美其名曰為投資者謀求更大利益,而華麗外衣下恐怕也是為了那麽點提取管理費(按淨值提)的蠅頭小利罷了。

    綜上所述,兩個國家製度不同,但是資本市場都有同樣的客觀經濟規律,中國作為新興的資本市場,如何與國際接軌,確實還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