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殺了自己的導師
文章來源: sandstone22023-09-04 18:17:24

最近看到一個新聞,讓我非常難受,一個美國留學生槍殺了自己的導師,準備寫一篇。

看了下那個小夥的經曆,不知道為啥,可能是太過典型的小鎮做題家,竟然有種“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覺。

他叫齊太磊,1990年生於河南,高考地獄,第一次高考603分,報考天津大學沒被錄取,複讀了一年,這次624考入了武漢大學的物理係。

多說幾句這個物理係。很多東西在圈裏和圈外看差距極大,比如生化環材等天坑專業,比如物理數學等純理論科學。

在外人看來,這些專業都比較高大上,但是就業一直不太好,如果你提幾句普通人不要隨便報考,就有人在那裏扯什麽“大家都不去做,國家怎麽辦”。

其實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國家的事,真不需要絕大部分普通人去關心,前端科技是標準智力密集型產業,需要頂級大腦,不存在什麽“人多力量大”,幾個頂級天才頂的上無數個普通大腦,有幾個頂級聰明人去搞就行了,其他人管好自己別在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別扯什麽“天才需要人數基座”,都過了高考了,是不是天才你心裏沒點數?

所以說吧,普通人一定要思考清楚自己到底要幹嘛,如果要去搞科研,一定問問自己是不是那塊料,能不能坐得住冷板凳。對於那些急需要大學畢業後賺錢補貼家用的,就得更加謹慎。

物理數學什麽的,也一樣,很多人有個錯覺,覺得學了這些專業,將來改啥專業都可以,這種想法也比較奇葩,你如果本來就沒想讀這個,為啥要去呢?就是因為這倆專業高大上能滿足一下你裝逼的衝動?

而且很多人高中數學物理學的不錯,以為到了大學也不錯,後來發現完全不是那麽一回事。這些純理科是需要天賦的,尤其想將來做這一行。更有離譜的,父母啥也不懂,說是孩子心算特別厲害,應該去讀數學係,拜托,你那是算數,不是數學,根本兩碼事,應該去做賬房,不過現實裏很多糊塗蛋的決策就是這樣做出來的。

更有甚者,很多沒啥文化的家長決策依據是那個專業名是不是高大上,很多人選了核物理,航天等專業,不是說他們深入了解覺得這些專業很適合孩子,而是覺得這些專業太酷了。

咱們不是說這些專業不好,非常好,而是說這些專業周期太長,畢業之後收入沒大家想象的那麽高,也是長期冷板凳。普通家庭的孩子讀這個將來非常麻煩,這些年目睹了太多人畢業多年後改行,航天院也有句話,“來生投胎江浙滬,那時再做航天人”。

我知道有些人又想杠啥,還是那句話,家底足,你可以隨便折騰。家底差,全家人指望你這根獨苗,賺錢應該是你最先考慮的事,然後再考慮別的。航天院有大佬早年換崗後發了財,一直在給航天事業捐款。

天賦正常的人在普通本科的物理數學專業可以混,畢業去做個中學老師什麽的。稍微好一些的985裏神仙滿天飛,你不行就是不行,沒點天賦真的會墊底掛科,信心也受到巨大打擊。到了大二,絕大部分天坑專業和數學物理專業的學生,可能就需要考慮再搞個別的專業為將來就業做準備。

這些年物理數學畢業的,基本上會分成這麽幾撥:

最優秀最有天賦的出國,讀個海外名校,注意是名校,絕大部分水貨不讀也罷,畢業之後進大學。很多人有個誤會,覺得這個時候回國內大學應該很容易吧,恰好相反,這些年回國搞個好崗位非常難,國內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都有點滿,沒那麽多位置可以讓你去,想去名校經常需要“三清團+藤校經曆”的配置。而且去了也不一定能有鐵飯碗,在搞那個“非升即走”,有點像咱們私企的KPI考核,年末看你績效達成了沒,沒達成就滾蛋。

現在大家懂了新聞裏有好多名校博士去江浙滬富裕地區的街道辦了吧,大學教職高大上,但是不一定能去得上,去了也不一定能留下,留下也得過些年沒啥資源的苦日子。街道辦公務員盡管聽著不那麽上檔次,可是屬於“穩穩的小確幸”,收入高(江浙滬的經常能達到內地兩三倍收入),工作穩(鐵飯碗),博士們去那些崗位太正常了。

還剩下一撥,沒啥天賦的但一直讀下去的,讀完博士可能會去當老師,去差一些的專科或者好一些的中學,搞個教師編,或者去考公務員。

其他的轉專業。

這次這個小夥伴很顯然意識到了問題,發現本專業不太好就業,有點糾結,大學輔修了經濟管理。

這又是一個信息差,除非你家有公司讓你管,否則就沒有哪個公司說缺個領導,回去招聘網站高薪招聘大學管理專業畢業生來自己公司做高管,現實裏的公司管理和學校教的完全兩碼事,畢竟編教材和教書的那些人又沒真幹過管理崗。

現在大公司一般都是“猛將起於卒伍,宰相發於州郡”,自己的幹部自己培養,從技術團隊裏往上提,而且搞梯隊,發現你不行立刻讓你手底下的人把你頂替了,高管很多是財務出身,根本不招聘。小公司更簡單,做管理的一般是掌門自己家裏的親戚。

隨後這個小夥伴本科讀了五年,因為修雙學曆,第四年拿下了經管學位,第五年拿下了物理本科學位。畢業後沒讀碩博,直接去了一個材料研究所,這又是個天坑。物理和材料確實有一些關聯,不過材料行業想做出來成就,一般得是博士,他本科就去了,說實話有點難。

在那個材料研究所幹了兩年,估計是看出來沒啥意思,於是又去了南方某科技大學做科研助理,這個大學說實話我之前沒聽說過,查了下,既不是211也不是985,又是個科研民工的職位,收入非常低,好處是可以利用學校資源發點論文。


在這個崗位上做了近兩年,相當於說本科畢業四年後,可能是意識到以自己的學曆在材料這個行業根本沒法混出頭,於是開始考慮提升下學曆。於是在2019年申請去美國路易斯安那大學攻讀碩士,兩年後也就是2021年拿到了材料學碩士。


然後在22年1月申請了北卡的博士,這個時候已經32了,我們知道,一般正常的博一是24到25歲,他比其他同學大了七八歲,而且他這個年齡等讀完博都37往上了。

我不知道他這個時候心態是怎麽樣的,反正設身處地思考下,壓力應該是非常非常大的,因為他自己的家境並不是特別好。一個三十來歲家境不好的人,還在讀博,讀完都快四十了。而且通過我們上文鋪墊,大家也應該看出來了,如今的博士已經是嚴重過剩,除了少數頂級天才,其他人幾乎不存在你讀完就能一步升天,肉眼可見不會有收入的大幅提升。

說一下這個讀博,讀博和讀碩完全是兩碼事,讀博是很難很難的,尤其硬科學領域,完全有可能你讀了四年,最後發現你搞得東西方向都錯了,那就得重新選題,這還不考慮導師打壓的情況。當然了,這還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那個SCI論文,真能要了很多人的命。

而且還有個麻煩事,就是你弄的那玩意,到底能不能行,誰也不知道,你導師自己都不太清楚,隻能是給你個方向上的指導。所以有些博士讀個七八年,最後把頭發都讀白了,每年都有跳樓的新聞,大家有興趣去搜一下。
我當初的同學很多讀博去了,我要不是找到了工資很高的工作,估計也把博士讀完了。有那麽兩三年,跟那夥人吃飯簡直就是訴苦大會,比我在大廠996慘的多,畢竟我就算被公司趕出來,也不存在之前經曆清零的情況,他們卻天天擔心一夜清零的事,都表示早知道這麽難就不讀了。

你可能問,是不是讀完了會好很多?也沒有,因為行業是跟風口相關的,出來太晚可能崗位沒了,就得去三本教書了。去研究所的收入和人際關係也讓人崩潰。

齊太磊的推文我過了一下,感覺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可能是有一些做科研的天賦的,但是不高。更關鍵的是,人年齡一大,心就開始不在狀態了,齊太磊就完全不在狀態,至少沒法全身心投入。

這也正常,我之前接觸過三十來歲去讀博的。也就是畢業多年後混的一塌糊塗,覺得自己唯一擅長的事就是讀書,想回去讀書增加一下學曆提升點議價,可是讀了博之後又陷入了更深的內耗。

因為發現自己專業在自己畢業後這幾年變化非常大,博士招的特別多,博士生畢業後發展路線非常非常的窄,一般隻能去高校,問題是高校這些年非常難留校,博士太多競爭太激烈崗位有太少。如果想去私營部門,年齡又有點太大,事實上不管去哪年齡都有點大。多說一句,絕大部分公司是沒有研發部門的,他們不會為高學曆人才開高價,甚至因為年齡問題,都不會招聘。

大家知道張益唐吧,這些年華人裏最耀眼的數學天才應該就是他和陶哲軒,張益唐因為博士論文和導師起了衝突,論文被壓了七年才通過。由於年齡太大而且沒有推薦信,一直找不到工作,在美國刷了幾年盤子。

於是大齡博士每天看著小自己好多的“同學”認真做科研,覺得他們真幸福,年紀輕輕可以心無旁騖,自己真倒黴,越想越覺得這個博士到底有沒有必要,花四五年在這上邊到底值不值。他現在博士也沒讀完,前段時間見麵喝酒,他說他高考後就一直走下坡路,幾乎做的所有決策都是錯的,唯一正確的事,就是沒結婚。

感覺齊太磊這個階段肯定是壓力爆棚的,而且弄不好有種“厭世感”。這不是瞎說,大家去問問那些理工科博士,他們是不是都有個灰暗階段,覺得如果有個按鈕按下去這個世界會毀滅,他們會996地不停摁下去?

而且讀博還有個問題就是導師。

如果你或者你孩子讀博,碰到一個導師跟高中老師似的那樣對你或者你孩子,那你應該去廟裏燒高香。

90%的導師不是壞,他們跟博士的關係更類似你領導跟你的關係,處在那個位置上,屁股決定腦袋,在乎產出在乎自己的利益,對下邊的人就會特別苛刻,讓你每天非常痛苦。想象你領導啥樣,你就知道博導們啥樣。

還有一部分就是單純能力差,學術能力差,處理手底下這幾個人的關係也差,偏袒嚴重,還有說話難聽,這些都會導致博士們本來就脆弱的內心走向崩潰。

這個案例當中,咱們沒法知道導師到底咋樣,但是100%的,這個哥們覺得導師對他很不好,情緒崩潰下開槍把導師給殺了。

其實美國的讀博體係一般來講走不到這一步,因為他們那邊讀博就跟上班似的,你如果覺得導師是個沙雕,可以換一個,而且一般都會成功。隻能說,齊太磊最大的麻煩就在於年齡,他耽誤不起了,產生一種幻滅感,可能覺得反正自己這輩子也完了,不然幹不出殺人這種萬劫不複的操作。

尾聲:

前段時間也聊了,這些年對社會衝擊最大的一件事,可能就是學曆的不斷貶值。

以前的高速發展疊加人才的供不應求,導致了大家觀念裏覺得教育是最關鍵的翻身因素,肯定是教育層次越高,將來出路越好。這麽想倒也沒啥問題,可是期望太高就有問題了。

對博士什麽的,有些人期待實在是太高,以至於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失衡。讀了才發現自己原來不適合,可是時間已經花了,中途退出又太丟人,進退失據。

未來的趨勢也很明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讀博的成本絕對高過收益。

這個並不是中國的問題,國外也一樣,比如美國那邊。大家記得之前跟周立波杠的那個斯坦福博士吧,他自己說自己在大學一年收入20萬人民幣,紐約還有不少博士在開出租車,因為社會上並沒有太多的崗位容納研究型人才。同理碩士也一樣,這些年貶值的超厲害,隻是大家使勁卷,很多並不需要碩士的崗位也要求碩士。

太多人直到讀了博士之後,才意識到原來前景跟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樣,於是陷入了深深的內耗。此外很多人還有個嚴重錯覺,簡直錯的沒譜了,以為科研就是靜下心來隻做科研就行了,其實根本不是,大學和科研機構都是類官僚的層級體係,那裏邊的人情世故拉幫結派比咱們絕大部分人的環境複雜的多的多。

本文不知道為啥,感覺寫成了一篇博士勸退,有點糾結發不發,不過發出來也沒事,絕大部分申請博士的人都碩士了,成年人應該知道自己在幹啥再下決定。

網上很多人在渲染寒門逆襲失敗的事,我倒覺得不至於,他的家庭出身確實影響了很多決策,比如2010年上大學,當時國內互聯網和量化金融那麽好,學個編程人生就會大不一樣。

不過也談不上代表性,畢竟這類極端案例依舊太少。而且他已經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隻是可能改變的程度沒預期那麽大。

總之,保持好心態吧,放到長期看,絕大部分趟不過去的事,可能都不是啥事。

 

 

 


作者:九邊 

=======================

推薦一篇博文:

傅曉田與秦剛為啥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