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人付出巨大犧牲堅持抗戰的意義
文章來源: sandstone22022-10-11 18:21:13

如果說戰爭之初我們認為烏克蘭必勝是一種信念,如今的戰場態勢已經證明這將是不可逆轉的事實。

今天,俄烏雙方都指責對方的炮擊導致平民傷亡。俄羅斯任命的當地官員稱,烏軍在赫爾鬆地區的襲擊導致一輛巴士上5人死亡、多人受傷;烏克蘭則稱俄軍6日對紮波羅熱市公寓樓的襲擊已造成11人死亡。戰爭當中,無論是否發生針對平民的襲擊,都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平民傷亡,這就是戰爭最大的痛。

在俄烏戰場上,最無奈之處莫過於無論哪一方的襲擊導致傷亡的平民,都是烏克蘭人——盡管俄方通過一係列操作將赫爾鬆劃為本國領土,但從他們禁止這些新“國民”進入俄境就可以看出,他們在意的隻是土地。

如果彼此都和本國的平民在一起,應該可以大幅減少平民的傷亡,因為彼此都害怕對方報複。因為戰場上隻有烏克蘭平民,俄軍必然不太在意傷及無辜。

為了抵抗俄羅斯的入侵,烏克蘭人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但不抵抗,代價更昂貴。正如澤連斯基所說:俄羅斯停止戰爭,就會有和平;烏克蘭停止戰爭,就沒有烏克蘭了。

奇怪的是,有人指責烏克蘭人的抵抗造成了烏克蘭軍人和平民的犧牲和傷亡,卻從不指責發動戰爭的一方。難道僅僅是因為俄羅斯是一個核大國嗎?結合俄方開戰7個多月來的反複言論,當它在常規戰爭中麵臨失敗時,世界切切實實地感覺到了核威脅。

10月5日中午,美國正副兩位總統拜登和哈裏斯同時與澤連斯基視頻通話;當天晚上,基輔進了防核戰演練。

10月6日,烏克蘭軍隊僅在數日內就解放了6000平方公裏的領土。

而隨著烏軍戰果越來越顯赫,俄方的敗勢也日益明顯,這樣的落差越大,帶來的核風險也就越大。同一天,拜登表示,核“世界末日”的風險處於自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

烏克蘭人付出巨大犧牲贏得了戰場的勝利,卻帶來了麵臨更大危險的局麵,值得嗎?意義何在?當然值得,並且意義要遠超過風險。

當地時間10月3日,世界首富、科技狂人馬斯克發推提出自己的“和平計劃”,他認為俄羅斯實施動員後戰爭會升級擴大,烏克蘭人口少所以打不過俄羅斯,為烏克蘭計,雙方應當盡快和平解決,用公投解決俄羅斯占有的烏克蘭五個地區的歸屬問題。詳情可見我昨天的文章。

對此,澤連斯基溫和且巧妙地發起投票:一個馬斯克支持烏克蘭,另一個馬斯克支持俄羅斯,你喜歡哪一個?截止投票結束,共有2431641人參與投票,投票人數僅比馬斯克少了不到1700人,喜歡支持烏克蘭的馬斯克占比79%!馬斯克的“和平計劃”在全世界範圍內飽受批評,他錯了!

馬斯克錯在哪裏呢?他不知道烏克蘭人為何而戰!在馬斯克看來,俄烏之戰就是領土之戰。事實並非如此!

烏克蘭人不惜犧牲生命浴血奮戰,由淺入深至少有四層意義。

第一層意義,烏克蘭人為國家主權、領土和自己的親人、家園而戰。俄烏之間的國境線早已經過雙方及國際社會認定,並且在相關文件上簽字的就是普京本人。作為中國人,我們都知道70多年前結束的抗日戰爭。在那場曆時共14年的戰爭中,中國人付出了數千萬人的代價,避免了舉國淪為他國奴隸和仆從的命運。

第二層意義,烏克蘭人在為自己選擇的道路而戰。當人們通過網絡大V們的文章了解烏克蘭時,會發現烏克蘭的許多問題,諸如貧窮、腐敗、寡頭政治、寡頭經濟、社會不公等一係列令人生厭的現象,當然,還有向歐盟靠近。

但這些文章從來不說——或許他們自己也沒有搞清楚——到底是因為親歐才導致那些問題,還是因為有那些問題才親歐。

事實上,烏克蘭的貧窮、腐敗、寡頭政治、寡頭經濟、社會不公問題都是曆史遺留的問題,烏克蘭人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才選擇了親歐道路,盡管在這條道路上他們一直走得磕磕碰碰。直到2019年澤連斯基勝選就任烏克蘭總統後,才真正在打擊寡頭、追求社會公平、對歐開放、引進外資等方麵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假以時日,烏克蘭一定可以融入歐洲市場實現經濟大幅增長,讓烏克蘭人民富裕起來。

這是俄羅斯所不願意看到的,一個文明、富裕的鄰居才是俄羅斯最大的安全威脅,而不在於它是否加入北約。事實上,與俄羅斯相鄰的波羅的海三國也是北約成員國,為何俄不認為它們威脅到它的安全?我已經在多篇文章中論述過這個問題,這裏不再重得。

俄羅斯的入侵,將徹底斬斷烏克蘭這條光明大道,所以為了自己選擇的發展道路,烏克蘭人願意付出生命的代價。

第三層意義,烏克蘭人在為子孫後代而戰。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開始時,美西給烏克蘭官方兩個選項:建議他們西遷至利沃夫,或者到波蘭建立流亡政府;如果他們選擇抵抗,那美西將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支持。

烏克蘭人選擇了後者。因為他們知道,一旦西遷或者流亡波蘭,烏克蘭90%以上甚至100%將被納入俄羅斯領土,他們的子孫後代將不得不被遷往西伯利亞。放棄抵抗、苟活於世的代價就是讓子孫後代無緣文明與富裕,若幹年後,烏克蘭將不複存在。

為了子孫後代而浴血奮戰,再大的代價都值得!

如果說以上三層意義是烏克蘭的主觀追求,他們的犧牲還有一個客觀結果,也就是第四層意義:維護了國際規則與秩序,甚至有可能讓核武器這個可能毀滅的東西失去價值而不複存在。

在二戰結束之前的數千年人類文明史中,很多時候都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之下,正是因為叢林法則,數千年間戰火不斷,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發展造成了人類曆史上最大程度的破壞和傷亡。痛定思痛,二戰結束之後,國際社會建立起一整套規則和秩序,並試圖以此取代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雖然這些規則和秩序尚未完全取得成功,但必須承認它已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然而總有人蠢蠢欲動試圖破壞這些規則和秩序,為了世界的長治久安,必須讓這些破壞者徹底失敗。

如果烏克蘭人委曲求全、放棄抵抗,不僅換不來和平,而且會讓那些恃強淩弱者更加不把規則和秩序放在眼裏,得隴望蜀,最終將使這個世界全盤倒退回先前的叢林法則之下。

這一次俄烏之戰中,在常規戰中落敗的俄羅斯十分尷尬。它擁有全世界數量最多的戰略核武器和戰術核武器,當它發出核威脅時,不僅沒有讓烏克蘭及援烏國家低頭,反而讓世界更看清了誰在給世界帶來危險。

擁有核武器的最大的價值就在於擁有本身,目的是為了避免遭受核攻擊。因為擁核國家共同作出了不首先使用這種武器的承諾,使它越來越失去使用價值,僅具備威懾作用。當威懾無效時,會有人真正使用它嗎?

我看不會,因為率先使用它,尤其是對一個無核國家使用它,將成為人類公敵,不管被它攻擊的對象命運如何,它自己的命運一定隻有滅亡。作為一款既不能使用、又起不到威懾作用的武器,還需要花費巨額資金去研發、生產、維護,毫無價值!

這一次,人類距離這個巨大的災難如此之近,無論這災難會不會發生,我想,戰爭結束之後,全世界都將會嚴肅認真地對待這個問題:去核武化,讓它僅僅在民生用途上發展,為造福人類服務。倘或如此,那就是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

遺憾的是,人類文明每前進一步都須付出巨大的代價。

也許,這就是人類共同的悲哀。事實上,我們學習曆史可以發現,人類曆史上的每一次戰爭,在製造災難的同時,也在推動著文明的進步,雖然悲哀,卻是無奈。

 

 

作者:吳老師醉後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