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盡其用的小社區
文章來源: 海風隨意吹2023-08-21 16:47:30

 

一日跟朋友散步,暢談甚歡,不知不覺來到一條難得走過的小街。這條街很平常,兩邊是住宅,街上行人稀少。快到小街另一頭時,我們被人行道上五顏六色、雜七雜八的東西吸引了。走近一看,在一座住宅的院牆外,擺放了好幾個造型不一的書櫃,分放不同種類的書,如烹調、文學、兒童讀物等。

 

我倆好奇地打開書櫃,看個究竟。正在這時,從街上傳來孩子的笑聲,兩個小姑娘從不遠的一所房子裏跑出來,直奔這家。這會兒才注意到,書櫃旁邊有一些玩具。兩個孩子一定經常光顧這兒,熟門熟路,馬上找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小姑娘的母親跟在後邊,打開烹調書櫃找出書來翻看,可能是來找菜譜吧。

 

我倆充滿好奇,圍著院牆看了一下。這家在拐角處,院子兩麵對著人行道,空間較大。這家的主人除了書櫃玩具,還放了“沙發”,供人休憩、閱讀。雖然都是舊物件,但安排得井井有條。與一些房子裏的破爛蔓延到院子裏,甚至院子外的人家不同,這家的舊物件不是隨意蔓延,而是經過了主人的用心設計

 

走過一段花草茂盛的院牆,是這家的車道,車道邊有個舊木櫥,那是“園藝中心”,裏邊有舊花盆、可以栽培植物的插枝(如多肉植物、迷迭香、蟹爪蘭等)、可以用來固定植物的小竹竿、澆花的噴水瓶、舊鐵絲等,櫃子門上寫著“請自便” (Help Yourself)。 

 

我正感歎主人善於變廢為寶,物盡其用,朋友發現對馬路兩家門口也有東西。我們過了馬路,一家門口的紅色櫃子裏,放著舊雜誌,基本是《紐約客》《經濟學家》《大西洋》等高品位的雜誌,值得保留。另一家很實惠,櫃子上寫著“免費” (Free),櫃子裏是零零碎碎的舊物品,如工具、廚房用具、小擺設等

 

這些舊物件,不少人可能隨手就扔到垃圾桶裏去了,而這幾家居民為舊物提供了再次利用的機會。他們精心打造的物盡其用小社區,值得讚賞

 

循環利用物資不僅有助環保,也是一些人選擇的生活方式。曾有位同事,每次去與俄勒岡接壤的北加州看望女兒,總會送些舊衣服給女兒,我很好奇其中的原因。

 

原來,同事的女兒女婿大學畢業後,選擇遠離企業界,去過一種簡單、樸實、更接近大自然的生活。兩人到了北加州,辦了園林綠化小公司,替人設計打理花園。後來買了舊房子,自己動手修繕一新,並把後院改造成了迷你有機農場。他們的收入有限,但是工作壓力不大,可以自給自足,而且有時間陪伴兩個孩子。 

 

有些人以兒女是否從事高收入職業來衡量兒女的成功和生活質量,而這位同事則不然。在一個多元社會裏,成功和生活質量不一定取決於錢,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過上接近於“采菊東籬下,然見南山”的生活 

 

同事的女兒有自己的社區,社區成員多半是擁有相似生活理念的人。在這個社區,物盡其用、以物易物非常流行。同事的外孫和外孫女,從出生後,沒穿過一件新衣服,所有的衣服都是在社區的二手店裏換來的。

 

社區的二手店秉著以物易物的宗旨,基本不用金錢交易。個人可以把舊衣物帶去店裏,交換店裏的其他衣物,孩子們的衣服就是這樣從小換到大的。倘若暫時沒有合適衣物可滿足需要,二手店會出一張代金券(voucher),便於以後交換。同事正是考慮到女兒有兩個孩子,用舊衣服為她做點兒物質支援

 

也許有人以為同事家一定經濟困難,其實不然。同事家在昂貴的卡麥爾擁有住房,衣食無憂。這位同事早年從日本嫁到美國,父母去世後,留給她和哥哥東京郊區的房產,她放棄了,全數給了哥哥。她淡然地說:他比我更需要,我不需要,我有的已經夠我好好生活了,何必擁有不需要的東西?

 

一席話,如雷貫耳。用需要,而不是欲望來對待物質和資源,生活會多出時間、空間和可能。女兒一定是非常認同母親的精神境界,才選擇了簡樸、淡泊、重複利用物質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