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夫妻的財務
文章來源: 海風隨意吹2023-07-31 00:13:51

 

這對剛過三十的小夫妻是從上海來的,目前定居灣區,兩人都從事高科。兩年前,房價瘋漲的時候,在眾多購房者中,成功搶購到一棟150萬的小木房。眼下有房貸要還,還要供養若幹貓娃狗娃。 

 

小木房有個院子,妻子小陶突發奇想,可以開辟菜園,種些西紅柿。她仿佛看到西紅柿熟了,紅紅的,掛滿枝頭,去院子裏摘下來,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酸甜可口,從菜園到餐桌,一步到位,太棒啦! 

 

於是,小陶特意去了一個專賣有機植物的苗圃,買了一株西紅柿,為了保證其健康快樂地生長,又買了幾袋肥土,外加各種有機肥,一拉卡,200多刀。 

 

小陶高高興興回了家,栽種了西紅柿,幾個月澆水施肥,精心護理,或許天氣有點陰冷,陽光不足,西紅柿長得不盡人意,隻寥寥幾個,全無掛滿枝頭的豐收美景。丈夫小高嘀咕,200刀換來幾個西紅柿,太貴了吧。小陶聽了卻無動於衷,當時為了開心買的苗,開心過了就好。 

 

小陶對於錢,向來是馬大哈,買東西基本是出於需要,有時也會出於喜歡,常常忘了貨比三家。別說三家,哪怕事先看看價格牌也做不到。她享受那種立馬解決問題(買必需品)和得到滿足(擁有喜愛之物)的感覺。再說,錢不就是讓人花的嗎?能買來快樂就好。

 

有一次,小夫妻去Whole Food,看到一個外表不錯的檸檬,旁邊掛個牌子$6.99,小陶隨手拿一個,小高雖覺得檸檬7刀一磅有點兒貴,但一個檸檬沒多少重量。到家後,小高心算算,覺得那天買的東西有點兒貴,再仔細看賬單,才發現貴就貴在那個檸檬,是$6.99一個。他左看右看,看不出這個檸檬有啥特別。小陶也看不出來,不就是一個檸檬嘛,誰知道有這麽多花樣?再說了,她需要檸檬做菜,滿足需要了,這錢就花得值得。

 

在有些人家,夫妻倆這會兒可能因為花錢理念不同吵起來了,這樣稀裏糊塗浪費錢的妻子,在有些人看來,簡直是在敗家,至少是笨。人們吵架的一個原因,往往是覺得自己高明,別人太笨。其實,你要通過爭吵讓別人接受你是個聰明人,這件事本來就不聰明。

 

這對小夫妻沒有吵架,錢是世間萬物之一,各人視角不同,看萬物的注重點也不同,我欣賞他倆的互相包容、理解和大氣。

 

我認識的華人中,不少人保持了勤儉節約的傳統,購物時比較注重“物有所值”。就像我,去超市買菜會看看有沒有促銷打折的食品,盡量挑比較實惠的買,而且我絕不會忘記事先看看價格。而我的美國先生會直接走到他需要的物品前,不看價格,拿起就走。在我幾十年的言傳身教下,他總算知道應該對比一下不同品牌的價格,然而,真的到了店裏,又常常忘記看價格。看來,我們是在兩個層次思維,他看到的是錢物交換,如此而已,我則深入到分析層次,加入了“價值”這個標準。

 

其實,我先生那樣的購物習慣也沒什麽錯,比我多花了幾塊錢,卻省下了時間和腦筋。不是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嗎?

 

不少人覺得,生活經曆可能會影響一個人對錢的看法。小陶不在乎錢,是不是因為家裏有錢?其實不然,小陶父母是普通的工薪族,中等收入,但因為她是獨生女,加上國內又流行“女兒富養”的說法,從小到大,父母都會盡量滿足她的物質需求。偏偏小陶也不特別追求物質,注意力都在別的事上,父母足以滿足她有限的需求,她也從未遇到過無錢寸步難行的窘境。

 

小陶是好學生,高中畢業考進了複旦。在複旦才念了一年,全家移民到美國。初到美國,家境不好,一般人可能會就此認識到錢的價值,學會“用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小陶那時候在社區大學修普通教育課程(general education),心思都放在如何盡快修完課,轉學去所好大學。後來她去了伯克利,畢業後又去劍橋拿了碩士。之後找工作順風順水,工作不多久就有了六位數的年薪。

 

在伯克利的時候,小陶遇到了複旦同學小高。他鄉遇故知,兩人成了親密好友,繼而談起了戀愛。等小高拿了博士後,兩人就結婚了。小高也是上海人,老爸是某銀行總管,家底雄厚,父母早早做準備,為他買了浦東的公寓作為婚房,前兩年上海房價飆漲時,那套公寓的價值過了千萬。父母滿心希望兒子媳婦回上海定居,可是小兩口沒有海歸的打算。

 

在這種情況下,小高蠻可以賣了上海的公寓來買灣區的小木房,但是小夫妻有誌氣,那是父母的錢,他倆認為靠自己是上策,可以生活得更隨心所欲,心安理得。 

 

小高博士畢業後進了一家著名的高科公司,收入不菲。但為了“詩和遠方”,辭職去了初創企業。他是在疫情前跳的槽,那時候,初創企業如雨後春筍,投資者也大手大腳,錢嘩嘩地投進來,小高幹得熱火朝天。可要創出個名堂來,也非易事,幾年過去了,產品仍在完善中。值得慶賀的是,公司還活著,並能開給小高一份薪水,年薪10萬剛過頭,與他同學同僚相比偏低,但為了理想,犧牲點收入也無妨。 

 

由此可見,小高也不把錢看得很重,但畢竟他爸是管銀行的,近朱者赤,耳濡目染,對如何保證家庭收支平衡,小高還是挺上心的。小高買東西貨比三家,挑實惠的買,很會過日子,根本猜不到他出身於富裕之家。

 

目前,小陶的收入高於小高,兩人收入加在一起,有計劃地用,足夠還房貸和日常開支。小夫妻目標一致,要經營好自己的小家。小陶知道自己對錢太無感覺,還是讓小高管理比較妥當。為了防止亂花錢,信用卡由小高統一管理,隻給小陶留了一張,帶在身邊應急用。平時買東西,小陶隻能用借記卡,卡裏僅有200刀,用完了,再由小高往裏轉錢。這一“止損”之招不錯,有時小陶稀裏糊塗買東西,但一次不會超過200刀,從而小陶依舊可以享受花錢的自由,卻又不會影響家庭的整體財務

 

當然,小夫妻倆能達成協議,關鍵是互相信任,夫婦同心。倘若有一方疑心重重,斤斤計較,估計已經吵翻天了。這並非說不在乎錢的一方一定要把財權拱手相讓給另一方,萬一另一方是控製狂、鐵公雞、騙婚者呢?但是,倘若對方靠得住,交出財權既避免犯錯誤,又省心了,何樂不為?還是套用一句老話: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