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一口娘娘腔
文章來源: 海風隨意吹2023-04-16 00:02:52

  

博友二郎兄給我發來一名歪果仁做的中文視頻。歪果仁的油管網名叫樂樂法利,因批評了一些中國現象,受到粉紅軍團的圍剿,遂突圍去了台灣,擺脫了圍追堵截。這一跑,讓粉紅軍團認定他要麽是 CIA 臥底,要麽是台灣特務,意在搞破壞,反正絕不是什麽好東西

  

這位的視頻我以前沒看過,這次也就看了半截,主要因為二郎兄提及樂樂的普通話比南方人還字正腔圓,想去見識一下。果不其然,樂樂的普通話說得異常流利自然,語速很快,用詞準確,要不是個別字說得洋腔洋調,會讓人誤以為他是中國人。 

 

這讓我想起初來美國時,一日收到一個電話,對方一口京片子,用詞文縐縐的,讓我想起四十年代拍的黑白老電影。為什麽打電話給我,已經忘了,但是記得他掛電話以前對我說:我是洋人。那時候我們都習慣說外國人,這個詞“洋人”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後來終於有機會見到了這位洋人達先生,高高的個頭,高鼻深目,可是如果光聽他說話,一定以為是在跟老北京說話。達先生那時候在大學教中文,這麽好的中文,教美國學生綽綽有餘。也見到了達太太,樸素安詳,同樣一口流利的中文。原來兩位都曾在中國傳教,四十年代末才回到美國。達太太那時候開了一家餃子館,叫“老北京”,生熟餃子都賣。是不是難以想象?外國人開餃子館,她親自下廚做餃子。更神奇的是,這二位平時對話用中文多於英文,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通。達先生退休之後,還出版了一本回憶錄《半生華夏憶當年》(They Called Us White Chinese: The Story of a Lifetime Service to God and Mankind——他們叫我們中國白人:一生為上帝和人類服務的故事)。 

 

達先生夫婦倆證明,要學好中文,最好的辦法是去中國呆上個十年八年的,而且還要每天跟中國人打交道。從樂樂的視頻看,他好像也在中國呆了好幾年,甚至還去學過表演,歪果仁在中國上鏡機會較多,往往是一般的群眾角色。

 

我遇到的美國學生裏,中文說得最棒的,要數兩名摩門教徒。這兩位都是高中畢業後去傳教,一位去了台灣,一位去了香港。去台灣的那位,中文發音很標準,Z C S ZH CH SH 分得清清楚楚,因為他在摩門教語言培訓班遇到的第一位中文老師來自北京。有一次遇到他和一名中國同學在街邊聊天,那天刮著大風,他倆都住在學校旁邊的公寓裏,我問他倆這麽大的風,怎麽不去室內?歪果仁回答,“我們不敢回家,他(中國同學)家有母夜叉,我家有河東獅。”不由讓我對他的中文刮目相看。

 

那位去香港傳教的,後來娶了香港太太,平時廣東話你來我去的,基本不說英文。來讀研的時候,他決定把國語也學了,學了兩年,比他太太的國語好多了。從他那兒,得知他是怎麽學中文的。

 

他高中畢業後,教會讓他去香港傳教。去傳教前,參加了九個星期的語言訓練。從第一天教了他發音以後,是用英文字母標誌的“粵語拚音”,老師就開始隻說廣東話。教材是一本粵語拚音的摩爾門經,他需要在九個星期裏背出主要段落。就這麽死記硬背的,根本記不住每個字的意思,好在對英文的摩爾門經很熟,大致知道每章的意思,居然背了下來。

 

到了香港,見了人就背誦經文,由於背得滾瓜爛熟,發音又很準確,當地人以為他懂粵語,便用粵語跟他說話,一開始聽不懂,慢慢知道了幾個字,後來連成短語,再後來組成句子,聯想到背得爛熟的經文裏某個相同發音的字,突然明白了,原來是這個意思。就這樣,學會了廣東話。雖然讀寫不怎麽行,但聽說絕對沒有問題。 

 

比起這些傳教士來,一般學生,哪怕去中國和台灣留過幾年學的,總是略輸一籌。他們要花不少時間在教室裏,聽說讀寫並行,還要學習語法,加上同學都是歪果仁,有不少時間繼續用英文交流。不像傳教士,一頭紮進中文的汪洋大海,每天走街串巷,拚命找當地人說話,實踐的機會比留學生多了不少。 

 

從中國或台灣留學回來的,說話往往帶上了當地口音,表達方式也受到地域影響。有一年,來了位研究生,說是在台灣學了三年多了。一開口總是“不好意思哦”,連交個作業,在課堂提問,跟同學說話,也要說“不好意思哦”。聽他說話要耐心,簡單的事情需要用很多字來說,而且每個句子後邊還要帶個語氣詞。比如說:人家說哈(去聲),學中文哦,可能應該找噢,嗯那個好好玩的,叫那個長頭發的字典哦,就是台灣女生做朋友啦。

 

有一天,他在教室門口跟台灣同學聊天,突然聽到他說,“那個死鬼哦,好三八耶。”估計這位在台灣時老混在女人(他稱之為“女生”)堆裏,潛移默化,不知不覺,說話帶上了娘娘腔。一個大男人,用醬(這樣)方式說話,容易讓人誤解其性取向,而他直言,之所以那麽喜歡學中文,就是想娶個台灣太太。

 

美國學生裏中文說得比較溜的,不少是華裔,包括 ABC 或是幼年來美的。這些學生聽力往往比較好,有關日常生活的中文說得也不錯,但其中文盲率或半文盲率較高,不少人不識字,或識字非常有限。

 

語言學習,最好是從小開始。語言教學界常提到學外語的“關鍵期”(critical period)。因為有語言學家提出,在一個特定的年齡段,人們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語言(包括母語和外語)。也就是說,兒童能快速學會語言,而且學得很地道,而成年人往往會遇到許多困難,甚至學習失敗。有專家認為,九歲以前是學語言的黃金期。至於說外語帶不帶口音,據說絕大多數人隻有在十三四歲以前就開始說外語,才能避免外國口音。

 

我們這些成年後才移民出來的,對學外語的難,一定深有體會。因此,每當我聽到歪果仁能流利說中文,都會由衷佩服他們的語言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