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何在儀仗隊屢次工傷?
文章來源: 海風隨意吹2022-09-13 09:49:34

 

 

前兩天網上播放女王靈柩抵達愛丁堡的荷裏路德宮,亦稱聖十字架宮,八名身材高大的皇家衛兵從車上抬下靈柩,一齊上肩,邁著整齊的方正小步,進入宮殿,他們是皇家儀仗隊的禮儀兵吧。禮儀繁冗,錯不得半寸,尤其是如此正規的場合,儀仗隊的工作也挺辛苦的。

 

 

 

我導師的孫女婿曾經在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儀仗隊幹了數年。我見到他的時候,他已經退伍幾年了,三十歲左右,人高馬大,眉清目朗。

 

美軍的五個兵種(陸軍、海軍、空軍、陸戰隊、海岸警衛隊)之中,一般人都認為陸戰隊最厲害,因為一旦有了緊急情況,在動用大部隊之前,常由陸戰隊派遣先頭部隊,因此他們被譽為”刀尖“。美國民眾也普遍認為,陸戰隊是五個兵種中的佼佼者。

 

 

 

 

在跟軍人打交道時,我發現陸戰隊的比其他兵種的更有”軍人站相“,他們永遠站得筆直,哪怕是”稍息“,也是兩腿叉開,腳尖在同一條直線上,用力均勻,上身筆直,軍服的袖子總是被整齊地卷到胳膊肘之上,兩臂放在身後。而其他兵種的,尤其是空軍和海岸警衛隊的,比較隨意,跟平民相差不大。若是去美國駐外使館,守衛使館的都是海軍陸戰隊。

 

應該是衝著陸戰隊的盛名吧,孫女婿報名參軍時直奔陸戰隊。由於他長得一表人才,被儀仗隊選去了,而且工作地點在華府附近。開始還挺高興的,在儀仗隊工作多好啊,穿著筆挺的軍裝,這兒走走,那兒站站,雖然有時候日曬雨淋,但比起上前線,可是安全舒服多了。 

 

我原以為儀仗隊工作不忙,就是在外事、慶典、節日或官方場合,麵無表情地正步走走方陣其實不然。這位孫女婿工作的很大一部分竟然是抬棺材,因為根據官方條例,海軍陸戰隊聯盟儀仗隊(Marine Corps League Honor Guard) 的任務是為葬禮、追悼會、命名儀式和其他有需要的官方正式場合提供軍事榮譽。” 

 

相對而言,命名儀式、頒獎儀式、慶典儀式所占比例不大,比如慶典,無非是獨立日、老兵節、紀念日等幾個屈指可數的節日,以某人的姓氏命名公共場所或機構也不多見,一般人得個部門“季度最佳員工獎”,跟儀仗隊無關,儀仗隊隻出現在頒發軍事勳章、官方最高嘉獎的場合。 

 

換言之,儀仗隊的工作重點是在葬禮和追悼會。我以為,軍方儀仗隊隻需要負責陣亡將士或軍政屆大人物的葬禮和追悼會。從電視上看,每次在海外陣亡的軍人靈柩回到美國本土,總有儀仗隊在場。然而,跟孫女婿談了一陣,才得知他們為所有的海軍陸戰隊將士服務,包括現役和退伍的士兵和軍官。 

 

逝者生前也許是四星將軍,也許是因公犧牲的現役軍人,也許是貧困潦倒的退伍老兵,隻要他們曾是海軍陸戰隊的一員,曾為國家服務過,他們可以得到同樣的安葬儀式,即覆蓋著美國國旗的靈柩由六名禮儀兵從靈柩車抬到墓穴旁。安葬前,他們會按照特定的程序把國旗折疊起來,留給家屬。倘若逝者已經火化,每次至少會派兩名禮儀兵參加葬禮,折疊國旗。

 

 

 

如此看來,孫女婿相當忙碌,華府附近有最為著名的阿靈頓國家公墓,不少軍人安葬在那裏,不僅有附近的,還有全國各地的老兵都希望被葬在阿靈頓。雖說有六條大漢抬棺,但有些棺木和逝者分量較重。幾年抬下來,孫女婿屢次工傷,退伍後還在抱怨腰背的老傷。

 

對許多年輕人來說,尤其是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較低家庭的年輕人,參軍打開了他們的視野,為他們的人生提供了更多機會和可能。導師的孫女家境不錯,但是她上了兩年大學後,覺得生活沒什麽意義,突然鐵了心要參軍。進了部隊被派往日本常駐,成了駐日美軍廣播電台裏的播音員。後來調防回到美國,遇到了人高馬大英俊帥氣的孫女婿。 

 

無論是在悲情小說還是在無情現實裏,抬棺的往往是社會最底層的窮苦人。在某些社會裏,是被拋棄的邊緣人。孫女婿入伍時,一定沒料到自己的軍人生涯基本都是在抬棺。這樣的“專業技術”退伍後難以找到用武之地。但值得欣慰的是,在禮儀隊抬棺,跟電影小說裏那些又苦又窮又老又瘦的抬棺人相比,可是“天上人間”啊

 

 

以我的凡俗眼光來看,“天上”雖好,“人間”也很有趣。農貿市場的各色西紅柿和新鮮蔬菜,可算是“人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除了蔬菜圖片,其他圖片來自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