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逃亡上海的血淚之路 (一)
文章來源: 海風隨意吹2022-08-10 11:00:47

淞滬會戰85周年祭

 

下麵這張照片攝於1937年的七月,那年我的母親還不到十六歲小姨出生才幾個月。母親神態安逸,小姨努力向前,似乎在期待著未來她們不知道,一場巨大的災難正在逼近,母親一家祥和安寧的生活不久將在日寇的炮火中化為灰燼

 

1937年的母親和小姨 

我第一次聽說淞滬會戰,是通過《沙家浜》裏沙奶奶的一段唱詞”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江南國土遭淪亡,屍骨成堆鮮血淌,滿目焦土,遍地火光......”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家裏來了親戚,常圍坐在母親房間的小方桌旁喝茶聊天,我坐在母親的床沿上不聲不響地聽。他們談著談著,就會講到“逃難”,逃難的故事非常嚇人,總是跟轟炸、逃命、受傷、死人、著火、精疲力盡、饑餓等各種恐怖的場麵和令人痛苦的感覺有關。推算起來,逃難的時候,母親才十五六歲,而我聽到這些故事的時候,她已經四十上下了,可見逃難是母親那輩人一生中最難忘的經曆。後來每當他們剛提起逃難,我就悄悄溜出去,這樣的故事實在不忍聽下去。 這也是為什麽我痛恨戰爭。

 

上海爆發過兩次中日對戰,日軍都是在長江口的吳淞登陸,所以被稱為“淞滬”戰爭。第一次發生在1932年1月28日,即“一二八淞滬抗戰“。那天半夜,日本海軍陸戰隊分三路突襲上海閘北,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日軍狂轟濫炸中國軍隊的陣地、民宅和商鋪,發動了四次總攻,均被中國軍隊擊退。這次戰爭日軍投入了7萬7千兵力,死傷近萬人。之後,戰場轉到上海寶山區的瀏河鎮,中日兩軍陷入了僵持的局麵。同年3月3日,日軍發表停戰聲明,5月5日中日簽署了《上海停戰協定》。

 

第二次淞滬戰爭發生在1937年,被稱為”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閘北,蔣介石代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淞滬會戰打響了,這標誌自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中日兩國進入全麵戰爭。 

 

日軍集中了近30萬的兵力,陸海空三軍聯合攻打上海,中國軍隊投入了70萬兵力,由於裝備懸殊巨大,中國軍隊在日軍的猛烈炮火下犧牲慘重。中國軍隊以步槍輕機槍對抗日軍的軍艦大炮,以250架飛機對戰日軍3000多架飛機,最終中國空軍全軍覆沒。馮玉祥曾說過,“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三個小時就死了一半。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  

 

這是一場中國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壯烈悲劇。20多萬將士用自己的生命,一寸山河一寸血,在上海頑強抵抗日本侵略者。史料上說,不少部隊的官兵來自一個省,一個縣,一個村,一個家族,青壯男兒的全體犧牲給村落、家族、家庭帶來的是何等的災難和悲愴!  

 

上海淪陷之後,國民政府11月13日,發表《告全體上海同胞書》:“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複興之基礎。” 

 

日軍原計劃一個月內滅亡中國,沒料到淞滬會戰持續了三個月之久。雖然中國軍隊最後不得不撤離上海,但是淞滬會戰粉碎了日軍長驅直入內地的計劃。 

 

上海曆史上如此重要的一場戰爭,我在學校卻從未聽說過,在學過的曆史教科書上也不存在。不知是不是因為這是一場蔣委員長指揮的戰役?或是因為1932年的第一次淞滬戰爭中日打了個平手,而1937年日軍勝利了?總之,我小時候所知道的抗日戰爭,不外乎平型關大捷,還有抗戰電影裏的地道戰和地雷戰,中華兒女舉著大刀長槍把鬼子砍得落花流水。

 

三十多年前,我的二舅給遠在美國的我,寄來了厚厚的一封信。拆開信封,看到了他的回憶錄《火線餘生》記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的時候,我母親一家從家鄉羅店鎮逃難到上海的經曆羅店鎮現屬上海市寶山區,離上海市中心30多公裏。二舅在信中說,作為抗戰的目擊者和受害者,他決定把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為的是讓後代永遠記住並了解那一段曆史。 

 

根據他的文章和我母親留下的筆記,我將講述85年前我母親一家在日軍的炮火下,逃往上海的經過。 

 

一. 戰火將即離家園 

母親的老家在上海寶山區羅店鎮,據傳,元代有一個叫羅升的人在此開店,故取名羅店。羅店是上海北部的水陸交通樞紐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羅店當時是上海北郊最大、最富庶、最發達、最繁榮的集鎮民間有“金羅店、銀南翔、銅江灣、鐵大場”的說法羅店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練祁河綿延數裏,穿鎮而過,注入長江。河兩側,房屋鱗次櫛比,街巷縱橫交叉,戰前的羅店鎮有三灣、九街、十八弄,各行各業的商店、作坊六百多家,形成美麗繁榮的江南集鎮母親家是羅店鎮上的老住戶,住在北街,經營一家門麵相當大的百年老店,店鋪和宅院占據了半條北街。

 

據二舅回憶,1937年他在讀小學,7月傳來了蘆溝橋七七事變的消息。89日,發生了日本軍曹在上海虹橋機場尋釁,被機場哨兵擊斃的事件。上海的局勢陡然緊張起來,人心惶惶。街坊鄰居相互打聽消息、商量對策,尋找逃難的方向。鎮上不少商鋪的店員,倘若家在農村或外地,紛紛告假回家。鎮上的居民,在上海有親戚的,都往租界裏跑。多數人家到四鄉尋找親戚家暫時“避避風頭”。人們手提、背扛、肩挑、船載、獨輪車推,把一切可以利用的運輸能力都調動起來,運走細軟和生活必需品。 

 

母親家也開始忙起來,收拾衣物細軟,打包裝箱,並托人把大舅(母親家族的長子長孫)送到上海。8月12,叔公(外公的弟弟)問朋友借了一輛汽車,匆匆從上海開到羅店,動員外公帶著全家去他家躲避一時,叔公在上海經商,家住公共租界曹家渡附近。

 

外公患有肺結核,怕拖家帶口的,給叔公造成過重的負擔,執意不肯同行。叔公幾經勸說無效,隻好帶著他尚留在羅店的兩位家人和外公家的一些物品,當天開車返回上海誰能料到,這次見麵竟是外公兄弟倆最後的訣別。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