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民宿經曆
文章來源: 海風隨意吹2022-07-17 15:12:54

 

 

進入七月以來,本地氣溫老在55-65度之間徘徊。實際上,難得達到65度,主要因為太陽不常露麵。上午往往是濃霧彌漫,太陽賞臉的話,下午出來一會兒,到了傍晚又霧氣迷茫了。此外,幾乎每天都有從太平洋刮來的濕冷西風,呼呼吹個不停,隻見橡樹上濕潤的鬆蘿隨風起舞,冷颼颼的,不少當地居民至今出門還戴帽子戴圍巾穿羽絨服。 

 

到了周末,便有些穿短衫短褲的從我家門前走過,一看就是“外地人”。住宅區的外地人一般都來自民宿 (Airbnb) 。地處旅遊區,曾有不少人家辦民宿,可惜前兩年市政府規定不能短租了,說是短租造成了長租市場的房源不足,使得較低收入租戶租不起房子。疫情開始後,租房市場有所緩解,人人關在家裏,民宿也無人問津了。可是最近的報複性旅遊,造成旅館爆滿,且價格瘋漲,一些“地下”民宿又悄悄開門了。 

 

第一次聽到民宿是十多年前去波多黎各出差,跟接待我的當地女主管共進午餐,談到島上經濟蕭條,生活指數高,失業率高,不少波多黎各人被迫去美國大城市謀生。而她和丈夫決定堅守島上,因為更喜歡不慌不忙的生活方式,況且兩人有不錯的工作,並買了房。為了收支平衡,他倆辦了民宿,短租家裏的一間客房,房租不高,但一個月也可增加千把元的收入,而且女主管喜歡跟來自各地的客人交談。 

 

十多年前,開民宿的不多,租民宿的往往是大學生、小青年,因為民宿比旅館便宜,還可以做飯。眼下的民宿似乎越來越“行業化”了,有些民宿除了房屋布局不像旅館,其他一切,如床上用品、室內裝飾、經營模式等一概向旅館看齊。我去過的有些民宿,是委托中介管理的,房主從不露麵。住民宿一個吸引人的地方,是可以跟當地人(房主)交流,有點“深入生活”和采風”的意思民宿“去個人化”後,跟旅館也差不多了 

 

這些年來,住過不少民宿,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十年前在加拿大首次住民宿的經曆。

 

第一個民宿在溫哥華島,離布查德花園 (Butchart Gardens) 不遠。從一條鄉間小路開車進去,隻見路兩旁不少人家的院子門口放著雞蛋和蔬菜,旁邊標有價格,雞蛋兩元一盒,蔬菜一元一把之類的十年前,價格比較便宜),還放著裝錢的小盒子小罐子,顧客拿了食品自己往裏丟錢。我和某人見了,連連稱讚加拿大民風淳樸 

 

布查德花園

 

我們住的民宿,進門是薰衣草園,正是薰衣草開花的季節,一片紫色,非常美麗。因為地處鄉間,院子很大,有兩棟房子,前邊的小房子分成兩部分,主要部分由主人的哥哥居住,我們住的小單元,一室一廳,獨門出入,後麵的大房子住著戶主一家。

 

接待我們的男主人熱情外向,帶我們參觀了院子,院子有一部分是菜園。男主人說自己是電工,那個小單元是他為在附近上大學的侄女專門建造的,這樣可以幫她省去房租。幾個月前,侄女畢業後去溫哥華工作了,就用來辦民宿。他們的民宿才開辦了三個多月,男主對額外的收入相當滿意,也喜歡跟來自各地的遊客交談。 

 

我們安頓下來後,女主人回來了,到小單元來看我們,她是附近小學的老師,為我們帶來當地麵包坊剛出爐的酸麵包,接到手上還是熱乎乎的,還送來一小瓶果醬,說是鄰居用新鮮水果做的,小玻璃瓶上貼著標簽,是“瑪麗小作坊”的有機產品(應該來自某位瑪麗女士的廚房)。 

 

女主向我們介紹了加拿大政府鼓勵小農莊的政策,隻要是住在鄉間的居民,自產並出售一部分農產品,就可以享受地稅優惠,農莊的地稅率比居民住房或商用房的低。 因此,附近居民都在院子裏種菜養雞,出售剩餘的農副產品。鄰居間的“互通有無”也促進了交流,大家分享種菜經驗、種籽、烹飪菜譜等。我們也有幸購買到當地出產的新鮮有機蔬菜。 

 

我非常喜歡戶主一家,他們坦誠真摯。有天傍晚男主跟我們聊天,女主正急急忙忙要出門,男主向我們道歉,要陪太太出門。原來,他倆要去參加“綠黨”的集會,女主正在籌劃參加當地政府的競選,男主要去為太太站台。我很欣賞他們積極投入民主和民治的態度

 

我和某人私下議論,到底是“綠黨”的難怪“廢物回收”做得如此仔細全麵。打開廚房水鬥下的櫃門,有近十個塑料盒,小麵貼著彩色小標簽:玻璃瓶、塑料瓶、金屬蓋子金屬罐、塑料袋、廢紙、箔紙、蠟紙等等之類。綠黨嘛,從事的是“綠色革命”,引領綠色生態的潮流。廚房的櫃台上放著有蓋子的廚餘瓦罐,女主曾特地帶我去院子裏的堆肥處,教我堆肥。這家的環保概念大大激勵了我,從加拿大回來後,我也用上了廚餘罐,開始堆肥。 

 

離開了溫哥華島之後,我們去另一個民宿住了三夜。這個民宿在溫哥華市中心靠南的地區——“耶魯鎮”(Yaletown),據說那裏曾是工業區,八十年代中後期蓋了不少高樓,成了“樓林”。這個民宿在一幢現代化高樓裏,是一套兩室兩浴的康鬥,戶主住一間,一間做民宿,兩間臥室中間隔著客廳,所以互不影響。民宿的樓層較高,望出去可以看到格蘭維爾島(Granville Island)。戶主告訴我們,島上的公共市場是吃貨的天堂,有菜場、魚市、肉品店、奶酪店、麵包坊、小吃店、小飯店等,供應來自田野、海洋、廚房的新鮮食品。

 

 

民宿在其中的一幢高樓裏

坐水上巴士去格蘭維爾島

 島上的公共市場

 

以前去溫哥華旅遊,常住在遊客集中的地區,如市中心的旅館,然後沿著海邊遊玩。這個民宿讓我們“深入”了溫哥華,隻要走出市中心十幾分鍾,就可以看到溫哥華居民的日常生活,這比走馬觀花看景點更有生活氣息,也更為有趣。 

 

民宿的主人是華裔小夥子,畢業於伯克利大學,來自台灣的父母很早買下了這套康鬥那時候,中產還買得起溫哥華的房產),曾是家裏的休假房兼投資房,小夥子現在長住溫哥華。他在非盈利機構工作,常去街上找流浪漢麵談,追蹤他們的情況。他稱自己很幸運,民宿的收入讓他得以為社會做公益。

 

這兩家民宿給我留下極好的印象,因為有機會親眼看到人們是如何生活的。我喜歡貼近“風俗民情”的旅遊,更有人情味。之後出遊,我也經常訂民宿。然而,最近兩次跳過了民宿,一來因為疫情,怕清掃消毒不到位,二來因為民宿日趨商業化,減弱了民宿的誘惑力。 

 

 

以上的加拿大地標照片均來自網上。下麵放兩張霧蒙蒙的照片,是不是看上去就涼颼颼的?

 

門口掛滿鬆蘿的橡樹

路邊的鹿媽和鹿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