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革命家和小布爾喬亞(五)
文章來源: 海風隨意吹2021-12-12 12:46:57

我跟麥蕾寧等了一會兒,雷回來了,高高的個,滿是肌肉的運動員身材,平頭,細細的眼睛,筆直的鼻梁,十分精幹的樣子。晚回來了幾分鍾,是因為去買外賣,跟我們打了招呼,不多廢話,手腳麻利地打開外賣,叫我倆坐在沙發裏,他自己坐在地上,三人同進晚餐,邊吃邊聊。

從交談中得知,雷的父親曾經是國民黨政府的外交官,60年代從台灣移民美國,雷是在美國上的中學和大學,之後考取了加大舊金山醫學院。雷不談政治和空話,關於中國大陸,他感興趣的是人們究竟是怎麽生活的,住房飲食交通就醫。而且中國在他的眼裏,不過是世界上的一個國家,他隨口就會提到亞洲、歐洲、拉美的其他國家。

而那天,他最感興趣的是滑雪,想趁著高山滑雪場雪還沒有完全融化之前,抓緊時間再去一次。雷的精力充沛,看不出他剛在醫院工作了16個小時,給我留下非常能幹、思維活絡、動作敏捷的印象。

那一年的冬天,麥蕾寧和雷同時出現在我眼前,麥蕾寧懷孕了,來小鎮是跟酒保約定了去辦離婚手續。酒保也是個不凡的男人,讓麥蕾寧和雷留住在家裏,不得不讚歎美國人的大氣和開放,曾經的夫妻跟各自現在的戀人可以和睦地居住在一個屋簷下,四人談笑風生,快活自如。

麥蕾寧笑著說:急忙來離婚,是為了需要馬上結婚。再過兩三個月,孩子就要出生了,孩子的父母可是合法夫妻啊!你想想看,我這樣挺著大肚子,去領結婚證,是不是非常沒有婦道?

惹得大家一笑,嗨,快樂就好!

第二年春天,麥勒寧寄來了女兒的照片,她沒有去醫院,孩子出生在家裏,這非常符合雷的風格,他喜愛挑戰,包括在家裏接生自己的第一個孩子。

再見到麥蕾寧夫婦是2000年,在北京。那時雷出任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駐華總管事,他們有了三個女兒,一家人住在三裏屯寬敞的公寓裏。

那年,我需要找幾名在華工作的外國人,記錄他們在工作場合如何應用中文。我在上海的跨國公司裏“跟蹤”了若幹位外籍管理和員工,為了讓數據更全麵,便請雷幫我物色幾位商界以外的,他替我聯係了幾個在北京非盈利組織工作的外籍人員。麥蕾寧夫婦邀請我住在他們家,便於敘舊。

雷在八十年代中期去疾病防治中心(CDC)工作,之後去了聯合國,隨後被派往印尼,全家跟著他搬遷海外,從印尼又去新加坡,最後到了北京。

夫婦倆一再說,北京的外交圈集中了全世界的精英,各國派往北京的往往是最聰明最能幹的,相比之下,一些小國家的外交使節,水平就顯得馬馬虎虎了。整日置身於這些絕頂聰明的專業人士之中,雷如虎添翼,在北京樂而忘返。雷一再鼓動我也搬遷國內,免得錯過了一日千裏的動感生活。

他們的三個女兒,雷原本希望她們都上北京的學校,但考慮到女兒要回美國上大學,而且聯合國可以報銷子女部分教育開支,便把上高中的大女兒送到美國東北部的私立學校住讀,下麵的兩個女兒,也走了同樣的路線。

三個女兒陸陸續續都進了藤校,麥蕾寧夫婦則一直堅守北京,雷後來離開了聯合國,成為比爾蓋茲基金會的主管,麥蕾寧在女兒離家後,重操舊業,去國際學校工作。麥蕾寧一家,無愧於“成功之家”的稱號。細看他們,每個人在自己的領域裏,都幹得很出色,而他們追求的出色,遠遠超出了高薪高福利豪車豪宅的美國夢。

大女兒大學畢業後,致力於國際援助,哪裏出現了戰亂、災難、瘟疫,她就出現在那裏,整年在最危險最貧窮最落後的地區工作,經常住在帳篷裏,有時候幾天都吃不上一口熱飯。為了她,父母的心一直懸在半空,哪怕雷這樣喜愛冒險的,也對女兒的勇敢和執著佩服無比。大女兒到了三十多歲才結婚,大女婿也就職於國際援助組織,婚後兩人繼續從事這一高危職業。二女兒繼承了雷的誌願,在耶魯讀醫學院,主攻傳染病的防治,二女婿學的是生物化學,在耶魯做博士後,他倆可能會沿著父親走過的路,從事公共衛生方麵的工作。小女兒大學畢業後,參加了和平軍,被派往蒙古的邊遠小村,她積極組織了當地婦女成立手工藝品作坊,希望以此幫助她們脫貧。

我非常敬佩這一家人,腳踏實地,以一己之力,幫助他人改善生活。由此聯想到了瑞克,不知他是否還活在過去的“理想主義”之中。麥蕾寧說,瑞克後來移居波特蘭,在那裏維護勞工權益的非盈利組織工作。工作了一陣,又去念法學院,並取得了律師資格,現在專打勞資矛盾的官司。這幾位殊途同歸,幫助著需要幫助的人,鍥而不舍。

歲月似水,而他們幾位卻激情似火,幾十年都在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有精神追求的人,他們的世界遠遠大於物質世界。在精神世界中迷途彷徨,也在情理之中,這幾位正是在不懈的追求中,享受到了樂趣,實現了他們的人生意義。我祝福他們。

全文完

職業革命家和小布爾喬亞(一)

職業革命家和小布爾喬亞(二)

職業革命家和小布爾喬亞(三)

職業革命家和小布爾喬亞(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