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的遺囑
文章來源: 海風隨意吹2021-11-18 12:08:20

前不久,本地一位華人老姐姐80多歲的老先生突然去世了。老先生平時挺注意健康的,每年按時去體檢,據說心血管方麵沒有毛病,隻是經常腰疼。老夫婦覺得腰疼對老年人來說,不是什麽大病,無非就是行動不太方便而已。一個多月前又去體檢,老先生把腰疼症狀告訴了家庭醫生,醫生沒介紹他去看專科,而是在診所給他注射了一支幫助止疼的針劑(這是老妻的說法,究竟注射了什麽藥,老妻糊裏糊塗)。

注射後的幾天內,老先生的狀況沒有好轉,本來老夫妻也沒期望針劑會立竿見影,因此並不當回事。可是一天半夜,劇痛讓老夫大喊大叫,老妻一看,老夫全身冒冷汗,不停哆嗦,趕緊打了911,把老夫送進醫院,醫院的診斷是他的腎髒可能有問題。

關於老夫腎髒有問題,老妻也不是親耳聽到的。911的救護車隻救走了老夫,老妻則是跟著朋友的車來到醫院。因為老妻忘了帶疫苗接種卡,醫院不讓她進。她的朋友進去看了一下,那時老夫神誌清楚,告訴朋友醫生的診斷。

第二天下午,動作較慢的老妻終於見到了老夫。老妻比較木納,老夫在醫院,也不知道可以給老夫打電話。等見到老夫,他已經神智不清,不能說話了。昏睡了兩天就撒手人寰。

這對老夫妻都是再婚,在一起十多年了。老妻把老夫去世的消息通知了老夫的子女,征求他們對後事的意見。子女都很貧窮,連來參加父親葬禮的飛機票都買不起,他們委托老妻一手操辦父親的後事。對此,老妻自然是義不容辭。在老夫一些好友的熱情幫助下,終於讓老夫入土為安。

老夫雖然工作了一輩子,但是跟不少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一樣,以為日子永遠會蒸蒸日上,月光族,不善理財。窮得叮當響的時候,有幸遇到了來自中國會過日子的老妻,才過上了安定的生活。婚後,兩人一起買了住房,頭款是老妻的錢,之後的房貸,兩人一起承擔。為此,這個房屋的所有權是共同擁有(tenancy in common),老妻擁有75%,老夫25%。根據法律,一方可以出售自己的份額,也可以把自己的份額轉給指定的繼承人。

由於是再婚,各有子女,兩人經濟分開,在家實行AA製,家用對半分,餘錢自己保管。雙方對身後財產的處理也立了遺囑。老妻有一份老夫留下的遺囑,當時兩人關係十分融洽,老夫的意思是:自己百年之後,老妻可以繼續居住在房子裏,等老妻百年之後,出售住房,再按比例把錢分給各自的子女。至於存款之類的浮財,全部留給子女。

這對老夫妻,到了晚年,關係並不很好。老夫成天在家看電視,老妻仍在上班,回家來,冷鍋冷灶,屋裏屋外亂七八糟,老夫從不做家務,做飯打掃都是老妻的事。老妻難免抱怨幾句老夫的懶惰和邋遢,可是,人老了比較固執,老夫一聽不樂意了,兩人近年來,常為雞毛蒜皮吵架,吵到最後,老夫就大吼大叫要離婚,有一次還賭氣去外州的兒女家住了一陣。這不免影響感情,兩人的關係變得像是搭伴過日子,各自的小金庫,自然嚴加把守。

老夫去世後,老妻對老夫有多少錢,有哪些賬戶,登錄密碼是什麽,一概不知。到了要處理老夫遺產的時候,翻箱倒櫃地找,進展緩慢。而老夫的子女則催她快點分遺產。問題是,老夫對子女也設防,所以子女對他的財務狀況,也一無所知。

老夫的女兒打電話來說,老夫在她家小住期間,曾找過當地的律師,重新立了一份遺囑。但是女兒不知道遺囑的內容,甚至搞不清找的是哪個律師。這份新遺囑,究竟存不存在,如果有所謂的新遺囑,老妻不能按舊遺囑處理遺產。這些日子,老妻是心力交瘁,心神不寧。

由此想到,再婚家庭的關係,的確較為複雜。既然決定在一起生活,雙方還是需要信任和坦誠。像老夫這樣,給老妻扔下個爛攤子,實屬考慮不周。

其實,不管是何種家庭,到了一定的年齡,專家建議,最好建立個“身後事”宗卷。一家人,夫妻倆共同參與財務管理的,對家裏有多少財產、賬戶、密碼等比較清楚。但不少人家,往往是一方掌管具體操作,比如每個月付各種賬單,年底負責報稅等等。因此,身後事宗卷很實用,可以把遺囑、家裏的各種賬戶、登陸方式等收納在一起。賬戶除了銀行、證券公司、401K、國債等等,別忘了需要付賬的那些,如信用卡、公用事業費、各種保險等等。

再婚老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需要開誠布公地討論身後事。有一位過去的同事,離異,四十多歲才移民美國,上海的住房給了前夫,她在上海一無所有了。來美國後,嫁給了一位大她十多歲的老華僑,拿到綠卡後,老同事50歲才出去工作,做出納,工資不高,工作了將近20年,退休後每月的社保金才1300。現在丈夫活著,住在丈夫的房子裏,兩人的社保金加上丈夫的養老金,日子過得不錯,住房的價值這兩年也過百萬了。但是萬一老先生過世,同事就需要搬出,因為這是老先生和亡妻共同購買的房子,要給四個子女分遺產。老先生也算厚道,房款會分成五份,同事可以繼承到五分之一。老同事現在已經80歲了,在盡力照顧90多歲的老先生,希望他健康長壽。她擔心的是,自己老無所依,20萬遺產,加上自己菲薄的社保金和有限的存款,垂暮之年,生活拮據,前景昏暗。

另一位朋友運氣好,她的前夫和兒子都留在國內,經濟狀況很好。再婚家庭簡單,現在的丈夫沒有婚史,幾代單傳,遠方親戚都找不到一個,隻有他和他在灣區擁有的三棟房子。丈夫早早寫好了遺囑,後事交給她處理,財產由她繼承。她心花怒放,嫁到了如此理想的丈夫。朋友在國內是醫生,現在在家精心護理丈夫,有空去丈夫的私人公司免費幹活。丈夫不是缺錢,而是喜歡工作,做的是物業管理,手下管理著60多處房產。丈夫有了賢內助,還有了免費員工,像城堡裏的國王那麽快活。直至有一天朋友如夢初醒,誰死在誰前邊還不知道呢,遺囑有可能就是個空心湯圓,這才跟丈夫談判,在公司幹活要支付工資,要為她交付社保金。丈夫深明大義,二話不說就給辦了。

中國人覺得,親人之間討論錢,會不會傷感情。事實上,經濟上不清不楚,讓人不安,互相猜測,更容易腐蝕兩人的關係。倒不如丁是丁,卯是卯,親兄弟,明算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