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永別安全感的那天
文章來源: 海風隨意吹2021-09-10 19:50:04

20年前的9月11日早晨,晴空萬裏,窗外蔚藍的天空和深藍的大海連成一片,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

我和LG準備去上班,發現留言機上的紅燈在閃爍,為了不影響睡眠,我們晚上關了電話鈴。一聽,是LG的哥哥從波士頓打來的,他急急地說:你們看電視了嗎?兩架飛機先後撞到了紐約世貿大廈,天啊,太恐怖了。”我們趕緊打開電視,電視上正在回播飛機撞樓,我倆愣住了。LG急著去上班,來不及多說,出了家門。

我神情恍惚地開車到了學校,打開電腦,跟蹤新聞。八點進教室去上課,來的學生不多,個個神色不寧,坐立不安,後來陸陸續續又來了幾個,誰還有心思上課?時而七嘴八舌議論恐怖襲擊,更多的時候是一片沉寂。有個學生打開了教室的電視,那兩節課,大家心情沉重地圍坐在電視前。

那幾天,由國家安全委員會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出資,邀請了一些國際問題專家,在我校召開小型學術研討會,主題是:國際合作與安全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學校組委會抓差,十點讓我去主持一個討論會,實際上就是當“記時員”,把一個半小時平分給兩位發言者,介紹完一位後,就開始看表,提醒發言者在45分鍾內結束;再介紹下一位……

無論如何努力回想,我也想不起來這二位說了些什麽。隻記得飛機撞樓給我帶來的巨大心靈震撼,下意識裏,感覺到世界變了,我們再也不可能回到以往。公認的遊戲規則丟棄了,一切都變得無法預料,隨之倒塌的是人們的安全感。當曆史的大劇活生生上演的時候,語言,哪怕是專家的語言,也變得無力、蒼白。

那天中午,研討會在萬豪酒店的頂樓閉幕。頂樓的視野開闊,望出去,是一片碧藍碧藍的天空,藍得透明,像一塊藍玻璃。純淨美麗,更襯出恐怖分子的猙獰惡毒,那麽多無辜的生命終止在那個陽光燦爛的早上。

一位資深的國際問題專家,在我身邊感歎:今天的悲劇,讓國際安全至少倒退半個世紀。接下來,又會回到“國家安全”,甚至“族群安全”,曆史告訴我們,為了保證一個族群的安全,往往會犧牲其他族群的利益,從而為大規模的安全造成隱患,曆史的悲劇會一再重演。

20年過去了。

這20年,目睹了經濟資本的全球化,世界經濟變得不可分割,資本卻愈發集中到個別大財團大公司的手裏。經曆了科技的飛速發展和信息爆炸,卻發現人群被炸得七零八落,分散到互不相關、封閉的朋友圈裏。同樣的見解,猶如一張老唱片,在留聲機上重複播放,漸漸地,我感到枯燥,相同的聲音,限製了我的視野,加固了我的偏見。我知道,遙遠的中東在打仗,為的是遏製恐怖主義,一打20年,卻似乎與我無關,因為去打仗的,不是我的孩子。

在歐洲陌生的街道上,在我常去買菜的超市裏,在離我家不遠、校車停靠的街頭,我遇到越來越多裹著頭巾穿著罩袍的新移民,他們麵無表情,滄桑的眼睛,倉皇的舉止,提醒我戰爭迫使他們離鄉背井。然而,我的偏見和不安全感,驅使我下意識地躲避他們。

我悲哀地回憶起國際問題專家的預言,還有20年前國際安全的夢想,漸漸遠行。9/11改變了美國,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我們自己。

紐約9/11紀念博物館的網頁上,有這麽一段話:

在襲擊發生了 20 年後的今天,恐怖主義仍然是一種威脅。9/11 事件提醒我們,我們可能永遠無法阻止有些人故意傷害他人的行為,但是我們可以控製自己的行為來應對。通過在當地社區誌願服務、在軍隊中為國家服務、照顧病人、或者其他的努力,所有人都可以幫助建設起一個我們想要的世界。當我們目睹當代曆史的進展,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時刻,我們選擇的反應方式——無論大小——都可以展示人性中最好的一麵。

(網圖)

今天漫步街區,在一座樸素的小房子前,看到了寫在小黑板上的一句話:A small act can change the world(一個小小的舉動能改變世界)。

我能做什麽?或許小小的舉動,就是走出舒適的朋友圈,走進不同的圈子,留意各種觀點,耐心聽人把話講完,而不是先入為主,作出判斷。不一定理解,也不一定讚同,但是要學會包容。這樣,至少我不會走向極端。

明天,9月11日,本地要舉行紀念9/11二十周年的活動,大家會穿藍色,因為藍色象征著警覺、毅力和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