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嫂嫂一生的兩次晴天霹靂
文章來源: 海風隨意吹2021-05-21 15:11:07

LD的嫂嫂是猶太人,我跟著他,稱呼他的兄嫂為哥哥嫂嫂。

兩年前,剛過80後的兄嫂來我家做客。嫂嫂一如既往,思維敏捷,行動靈活,穿戴時尚,進門提著個沉重的大帆布包,裏麵裝著筆記本電腦和幾本厚書。一問,她在社區大學修課,而且一下子修了三門,有北非近代史、現代政治哲學思想、以色列經濟發展。這些課,嚴肅話題,修起來一定比較費腦筋,為什麽一下子修那麽多?

嫂嫂說,由於近期沒有出國旅行計劃,抓緊時間學知識。再說,這些課是特意為老年人設置的,不用考試,多修幾門沒關係。話雖如此,多一門課,就得多讀不少書。她每天在燈下,讀書至半夜。

兄嫂住在波士頓,那次來加州,一是為了去洛杉磯參加嫂嫂表哥的百歲生日慶典,二是為了去加州優山美地國家公園參加外孫的訂婚儀式。這兩個慶典前後相差一個多星期,正好來我家做客。

外孫是嫂嫂的。兄嫂各有複雜的婚史,哥哥離了兩次婚,嫂嫂離了四次,猜想前幾次都不合適,現在終於合適了。他倆有緣,一見鍾情,五十多歲的一見鍾情,機率非常小吧?從見第一麵到現在,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兩人依舊同進同出,和睦相愛,共同周遊世界。

嫂嫂快人快語,自來熟。出去散一會兒步,就把鄰居家的情況打聽得清清楚楚;搭了一次公車,臉書上加了一個車上認識的“朋友”;坐了幾天遊輪,手機上增加了十幾個人的電話號。有一次發來跟一對中年夫婦的合影,說是遊輪上結識的新朋友,這對夫婦跨越了幾個州,特意飛去拜訪兄嫂,還在兄嫂家住了兩晚。嫂嫂還時常在家開晚宴,展示她現學現賣的各國菜係,邀請的賓客也比較雜,有一桌,五對夫妻,四對是她在公共場合認識的這醫生那醫生以及他們的配偶。

這樣的嫂嫂是不是很有趣?聽她說話,需要咖啡因的援助,不然跟不上她的思路。每天那麽多新相識、新朋友、新信息,人腦空間有限,過去的事被新鮮事擠到了角落裏。因此,嫂嫂的四位前夫,後麵三位的故事被擠得沒影了,隻有第一前夫,聽到過隻字片語。這也難怪,第一前夫是嫂嫂三個孩子的父親,牽絲攀藤,剪不斷,理還亂。

嫂嫂大學畢業後不久就結了婚,丈夫學識相當,有體麵的職業,那是在社會和思想激蕩的六十年代,嫂嫂連著生了三個孩子,之後在家當全職太太。

丈夫收入不菲,父母善於理財,嫂嫂從小耳濡目染,善於用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家裏夠她忙的,買房,小孩學這學那,夏天去度假,養寵物,參加猶太社區活動,等等之類,典型的中產生活吧。不知不覺到了七十年代,孩子都進了小學。

一天,寡言的丈夫一本正經要跟嫂嫂談一件重要的事。他“出櫃”了,決定跟嫂嫂分手,去做真實的自己。這對嫂嫂,無疑是晴天霹靂。她哭得昏天黑地,第一前夫也陪著流了許多眼淚,一再請求嫂嫂的寬恕和理解。

他們倆相處得不錯,第一前夫善於掩飾,嫂嫂居然對他同性戀的傾向毫無察覺。如今提起往事,嫂嫂笑自己太單純,太粗枝大葉,太注重孩子,太享受穩定的家庭生活了,從而忽視了蛛絲馬跡。

嫂嫂的天不怕地不怕,是我由衷佩服的。離婚之後,第一丈夫離開了家,初時有些贍養費,後來是越尋找自己越糊塗,不但沒找到自己,還抑鬱了,工作也變得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虧得嫂嫂在他離開家之後的第二個月,當機立斷,抹幹眼淚,衝入職場。她三十多歲了,工作經驗有限,家裏還有三個上學的孩子。

但是嫂嫂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打不倒精神,精力旺盛,生氣勃勃。憑著出眾的社交能力、聰明、能幹,她在IBM找到了工作,從小助理幹起,之後一路上升,成了部門主管。

單親媽媽,其中的艱辛,嫂嫂難得提起。她從早到晚,馬不停蹄,事多,培養出了她的高效率,思維、辦事、說話都比常人頻率高。第一前夫,還有數不盡的苦澀、失望、憂傷,全被甩到了腦後,嫂嫂一人撐起了一個家。兒女們很爭氣,都上了知名大學,大女兒和兒子在華爾街證券金融業供職,小女兒成了老師。三個兒女結了婚,嫂嫂有了六個第三代。

與此同時,嫂嫂名下的房子也多了起來,有的是她自己添置的,也有的是從後三任前夫那裏,離婚談判得到的。她繼承了父母的精明強幹,工作之餘,忙著投資,忙著出租五六套住房。近六十歲的時候,父親又留給她一筆遺產,嫂嫂決定退休。完全如猶太人所說,“兒女大了,貓狗死了,一個女人的生活開始了。”嫂嫂迷上了航海,正是在航海俱樂部裏,遇到了哥哥,兩人墜入愛河。

他倆在愛河裏甜蜜蜜地航行,第二個晴天霹靂從天而降。大女兒,那時近四十歲,金融界的女強人,嫁了成功的猶太籍商人,膝下一兒一女,兒子初中,女兒小學,都是小學霸,嫂嫂心目中最完美的家庭。

女婿找嫂嫂來了,女兒要離婚,理由是“出櫃”了,找到了理想的愛人,網球女教練。嫂嫂再三問:開玩笑吧?開玩笑吧?嚴肅的女婿連連搖頭。嫂嫂目瞪口呆,二十多年前的一幕,再次重演,完美的家庭又一次生生地被撕裂了。

在以後的歲月裏,嫂嫂跟前女婿聯係不斷,時常去探望女婿和孩子。女婿雖然再婚了,依舊把嫂嫂當作親人。那個在優山美地訂婚的,就是嫂嫂常去探望的大外孫,大外孫繼承了外婆的優點,有主見,有毅力,25歲念完了生物學博士。

大女兒了解母親,過了一陣,待嫂嫂消了氣,才敢來見她。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談,流了無數的眼淚,嫂嫂接受了大女兒的選擇。不解無奈終究敵不過母女之愛。嫂嫂的心裏,永遠有個疑問,這性取向跟遺傳還是跟環境有關?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麽。

歲月無敵,兩次晴天霹靂帶來的傷痛,也漸漸地痊愈了。嫂嫂是個會放手的人,放手了,才能讓自己的內心空出一塊地來,去接受新的挑戰,享受新的快樂。

大女兒跟她的父親比起來,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吧,她出櫃後,心情見好,事業有成。48歲那年,已經賺得盆豐缽滿,提早退休了,賣了曼哈頓的住房,跟愛人一起,搬到陽光燦爛的亞利桑那州去了。嫂嫂還是很喜歡大女兒的。兄嫂在離大女兒家不遠的地方買了小房子,成了“雪鳥”(snowbirds),每年來亞利桑那過冬。

有一年,去亞利桑那看兄嫂,見到了大女兒和她愛人。顏值很高的一對,兩人都剪著帥氣的短發,麵容秀麗,運動健將的身材,精神煥發,談吐文雅。除了吃喝玩樂,大女兒在博物館做義工,愛人在公立學校擔任義務網球教練。她們在撐著遮陽傘的鄉村俱樂部,喝著加了冰塊的椰子水,談論愛人遇到的貧困孩子,大女兒喜歡的現代雕塑,人類學(Anthropologie)品牌最新款式的襯衣...... 所有的不協調和衝突,匯集在一起,換一個角度去看,竟也有一種獨特的、帶有棱角的多元之美。

嫂嫂微笑著坐在一邊,品嚐著瑪克麗塔雞尾酒,寬容而平靜。經曆了情感的大起大伏,理念的激烈衝撞,最終占了上風的,是真誠、善良、理解、和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