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進圖書館
文章來源: 海風隨意吹2021-05-14 12:02:11

疫情關係,本地的公立圖書館不對外開放,要借書的話,可以借電子書,但是我這個老古董,還是其他不少讀者,更喜歡傳統的書。圖書館的告示上說,我們可以先去網上訂書,然後去圖書館取書。

有兩個公立圖書館離我家不遠,一個比較大,一周六天可以去圖書館門口取書。那個比較小的,一周隻有四天可以去取書。這有點像餐館外賣,讀者不能進去,隻能在圖書館門口刷卡取書。

大約一個月以前,疫情好轉,小圖書館對外開放了,但是隻有星期四下午開兩個小時。打過疫苗,敢出門了,我戴上了口罩,決定去闊別一年多的圖書館借書,順便看看裝修好的圖書館成了什麽樣。

圖書館的門口有十多人排隊,多數是母親帶著孩子,孩子以學齡前和中低年級小學生為主,他們戴著花花綠綠的小口罩,在隊伍裏蹦蹦跳跳,喋喋不休地問這問那,帶來勃勃生氣。我饒有興趣地看著孩子,圖書館員突然叫道:有沒有單獨的讀者?我舉了一下手,他說我可以進去了。我問:前邊排隊的讀者呢?他解釋說:隻有15名讀者和兩個家庭可以呆在圖書館裏。這些帶孩子的,要等一個家庭離開了,另一個家庭才能進去。

進了門,就用潔手液消毒。管理員再三提醒,要跟別人保持6英尺的距離。館裏人影稀疏,閱讀區和兒童遊戲區都攔了起來,格外寬敞安靜。

疫情爆發的前兩個月,小圖書館開始裝修,也是巧了,裝修不久就實行了居家令,這倒便於建築裝修了。圖書館已經相當老舊,虧得政府撥款,外加當地居民和慈善組織慷慨捐贈,終於讓圖書館煥然一新(見下圖)。

在適合老人看的大字版圖書區,找到了英國作家伊恩·麥克文(Ian McEwin)(也有人翻譯成麥克尤恩) 的書,挑了一本《堅果殼》(Nutshell: A Novel)。我很喜歡麥克文的文筆,第一本看的是他的中篇《在切瑟爾海灘上》,情節簡單的故事,卻被他寫得充滿懸念,大師級的敘事方式、對故事動態的精準掌握、以及優美的語言,引起讀者一個又一個強烈的共鳴。神奇的是,這種共鳴是超越文化的,觸到了人性的深處。我看了思緒萬千,之後跟美國、土耳其、日本、伊朗看過這本書的各國朋友交流,也同樣令他們浮想聯翩。這本書使我頓時成為麥克文的粉絲。之後陸續讀了他的《贖罪》《水泥花園》《無辜者》《甜牙》《星期六》《兒童法案》《阿姆斯特丹》等十幾部作品。
《堅果殼》,剛看了幾行,就被吸引住了,小說是以第一人稱寫的,“我”是一個未出生的小嬰兒。他正在見證一個現代版的《哈姆雷特》故事:他的母親跟叔父偷情,準備謀殺他的父親。之後的故事,情節曲折,引人入勝。這本書,篇幅不長,敘述流暢,極富想象力。值得一讀。
麥克文(下圖為作者像)是當代英國文壇是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作品備受推崇,曾獲布克獎(Booker Prize)和其他重大文學獎項。他作品的內容有時候離奇古怪,違背常識倫理,挑戰人的道德底線,觸及人性中最黑暗的罪惡和本能。相對而言,這本《堅果殼》的謀殺故事還算是溫和的。
麥克文善於用細膩、犀利、冷峻的文筆勾繪現代人心中的恐懼和不安。作家餘華是這樣形容麥克文的文字的:“他在寫下希望的時候也寫下了失望,寫下恐怖的時候也寫下了安慰,寫下寒冷的時候也寫下了溫暖,寫下荒誕的時候也寫下了逼真,寫下暴力的時候也寫下了柔弱,寫下理智冷靜的時候也寫下了情感衝動。”
麥克文有多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如《水泥花園》《隻愛陌生人》《愛無可忍》《贖罪》《兒童法案》等。因此,他也被稱為是英國的“國民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