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小鎮舉辦燈節是為了贖罪嗎
文章來源: 海風隨意吹2021-04-25 11:26:16

每年七月,我們這兒的小鎮Pacific Grove (PG) 舉辦燈節。燈節前後,家家戶戶的門口掛上了彩燈,不少是中國式燈籠。

燈節前夕,小鎮的高中會舉行“選美”賽,更確切地說,是“選優”賽,選出學業優秀和講演能力比較強的女生,封上“皇親國戚”的頭銜。頭等獎獲主加冕為“黃玉女皇”,其餘的為“橄欖石公主、紫晶公主、碧璽公主、珍珠公主、綠鬆石公主、藍寶石公主”。成為皇親國戚後,就將積極參與下一屆燈節的籌備工作。

前幾年,又增加了“皇家衛隊”,男生也有了參賽機會。每年12名男生入選,他們的衛士封號是中國的十二生肖,成為“鼠大將軍、牛大將軍、虎大將軍”,依此類推。

待選舉完畢,塵埃落定,皇親國戚穿上鮮豔綢緞做成的的“皇袍”,皇家衛隊一身黑,軍服上印有屬於該衛士的生肖圖案,他們的照片出現在燈節的網頁和小鎮各家店鋪的櫥窗裏,他們是家長的驕傲,也是全鎮的驕傲。

燈節的開幕式上,由女皇率領眾公主和皇家衛隊,宣布燈節開始。隨後是全鎮一個星期的狂歡。七月,放暑假的孩子、休假的家長、還有來避暑的各地遊客,是一年當中,小鎮居民人口最多的季節。

疫情前,燈節的活動有社區聚餐、街頭藝術展覽、街頭藝術表演、街頭集體舞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寵物遊行”,這一天,全鎮居民穿上各種“戲服”,不少人特意穿上帶有中國元素的戲服,把家裏的寵物帶出來,以狗為主,也有貓、烏龜、小兔、小老鼠等等,街上一片歡聲笑語。

閉幕式讓燈節達到最高潮。每年的閉幕式,都在“情人角”的海灘邊搭出一個戲台,海灘上坐滿了提著燈籠的觀眾。在暮色中,開始上演話劇,劇情很簡單,富家小姐和窮小子相愛了,遭到小姐父母的堅決反對。最後,小姐和窮小子決定私奔。在暮色中,探照燈突然射向海麵,在一束光亮中,窮小子駕著小船從海灣過來了,在小姐家(戲台)靠岸,小姐跳上了小船,兩人共同奔向自由的大海,觀眾一陣歡呼鼓掌。這會兒,天色已暗,海邊放起絢麗的煙火,海灣裏的小船亮起五顏六色的燈,一年一度的燈節落下了帷幕。

關於燈節的來曆,尤其是燈節中的中國元素,有不同的說法。最早的燈節舉辦於1905年,第一次舉辦,就有燈船,燈船據說是受到中國漁民點燈捕撈魷魚的啟示。當然也有人說,燈節跟中國人沒有關係。

根據曆史記錄,早在1851年, 就有中國漁民駕著帆船,漂洋過海,在加州海岸登陸。他們在Pacific Grove的海邊建立了一個華人小漁村。漁村的居民不多,當地人沒什麽反應。

漁民之所以在這裏安家,是因為海灣裏有豐富的漁產,最多的兩種魚是魷魚和沙丁魚,曾經給人撈之不絕的印象。中國漁民組織起來,捕撈魷魚,撈捕物主要用來出售,為了儲藏方便,魷魚常被曬成魚幹,由此創立了蒙特利海灣的商業捕撈業,漁村成為蒙特利半島的重要經濟支柱之一。這張圖片顯示了漁民曬魷魚幹的情形。

有一本關於小鎮中國漁民的曆史書《中國黃金:蒙特利灣區的華人》(Chinese Gold: The Chinese in the Monterey Bay Region),作者萊頓(Sandy Lydon)寫到:一開始,漁村的白人鄰居對這個村莊沒有表現出反華暴民的歇斯底裏症。與加州其他地區席卷著的反華種族主義的暴力相比,PG的華人小漁村頗象“世外桃源”。漁民在漁村裏投入了希望和夢想,想方設法把家人和中國新娘帶到漁村,在這裏成家立業,結婚生子,有些漁民去世後,遺骨也埋在俯瞰大海的墓地裏。

在沒有月亮的夜晚,中國漁民用帶燈的小船捕魷魚,海麵上閃爍的燈光,就像海上的聖誕節裝飾,吸引了小鎮的居民和遊客。難怪不少人認為,PG燈節的靈感來自中國漁民的燈船。

從1853年到1905年,漁村漸漸繁榮起來,成了加州沿海地區最大的華人社區。1900年美國人口普查顯示,PG當時有175名華人,包括不少出生在漁村的華裔美國人,他們後來成了漁村的社區領袖。

繼中國漁民之後,又有許多西西裏島的漁民來到了蒙特利海灣,他們重點捕撈的是沙丁魚,捕撈物不同,兩國漁民井水不犯河水,和平相處。從居住地來看,他們分居在兩個不同的小鎮。中國漁民居住在PG的漁村,西西裏島的漁民集中在Monterey向陽的小山坡上,那一片山坡曾經被當地居民戲稱為“意大利麵條山”(Spaghetti Hill)。下圖是加工沙丁魚的罐頭廠舊照。

沙丁魚的撈捕業飛速發展,帶動了食品加工業,Monterey的海邊豎起了排排罐頭廠房,成為蒙特利半島的主要經濟來源,魷魚不再舉足輕重。當地居民開始抱怨,魷魚幹的腥臭味遠比沙丁魚濃烈,他們在1904年向漁村的房東——太平洋改良公司 (Pacific Improvement Company-PIC) 施壓,要求公司解約,驅逐中國漁民。

1905年,PIC通知漁民取消租約。這時候,兩位出生在漁村的美國公民Tuck Lee和Yen Tai 代表漁村和PIC談判,尋找一個其他的租賃地點。1906年4月18日舊金山的大地震中斷了談判,直到同年5月上旬才商定把漁村遷往PG 的Point Pinos燈塔(見下圖)附近。

可是,1906年5月17日,一場神秘的大火席卷了華人漁村,幾乎所有的建築都化為灰燼。大火之後,漁民被迫遷離了小鎮,不少人去了舊金山的唐人街。1910年的美國人口普查發現:PG隻剩下了五名中國人——兩名仆人、兩名園丁和一名洗衣工。十年時間,一個華人社區消失了。

漁村,除了幾張舊照片,沒留下痕跡。但是萊頓在書裏說,大火撲滅了,火勢仍然以某種原罪的形式籠罩著小鎮,不少人都不好意思談論火災中和火災後,小鎮居民的所作所為。

大火燃燒漁村的時候,一大批白人觀眾聚集在漁村旁邊的鐵軌上,大喊大笑,觀望著華人惶惶然地從大火中拚命搶救家裏的財產。華人把財產搶出火場,又跑回漁村的時候,圍觀者竟然偷走了華人冒著生命危險搶出來的財產。第二天一大早,不少居民在灰燼中來回穿梭,尋找遺留下來的貴重物品。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PG是基督教徒聚集的避暑勝地。大火之後的幾天內,當地報紙充斥著譴責這些“基督徒”對火災受害者缺乏“基督徒同情”的憤慨聲明。

這場火,究竟是誰放的?一百多年過去了,成了永遠的謎。有人曾經懷疑是太平洋改良公司,但是沒有證據。這使得PIC十分尷尬,以致該公司放棄了分割、出售土地的計劃,把這塊地捐獻給了斯坦福大學的海洋實驗室——霍普金斯海洋站(Hopkins Marine Station)(見下圖)。

一百多年之後,令人驚歎的華人漁村故事依然活在小鎮居民的記憶裏。不少人惋惜,長達半個世紀的華人漁村和白人社區之間的理解包容在遙遠的火舌煙霧中消失了。今天,能做的,就是在燈節,複製被驅走的魷魚船的燈光,讓人們記住曆史。

(照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