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憶盧剛事件中受害人家屬致盧剛家屬的信函
文章來源: 務實小民2021-06-12 22:04:13

複旦大學博士割喉事件一時成為海內外輿論焦點,也成為城內討論的熱門話題。

我在一個熱博的評論區留言:

那麽大的事情,不能過於主觀預設立場,不能僅憑好惡臆測事實,不能單靠邏輯推導真相。

-----雖然我也並不知道真相,我也尊重眾人自由發表觀點的權利。

但是的確需要倡導理性,客觀,還有法理精神。

不得不說,不少網友評述問題時多少帶有一些先入為主,摻進去本人過往的經曆/觀念/推斷…… 也便如此,網友之間會產生一定的爭議。

其中“深度思考”博主特別提及“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毫無疑問,“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深具東方智慧,符合人常倫理,特別是對於那些自以為占據道德製高點,站著說話不嫌腰疼的假道德,能夠給予迎麵痛擊。

該次事件很自然會讓人想到盧剛事件,雖然背景有所不同。

許多年以前,讀到盧剛事件中受害人家屬致盧剛家人的信時,其中表現出來的寬容,同理心,共情......當時就電擊到我。

這次再讀那封信,不禁讓人又重新深刻反思“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以及後麵蘊含的傳統邏輯。(其實在《水滸傳》,一眾武打小說中都有類似邏輯的體現。既然公平正義缺失,有冤無處伸,所以支持替天行道,有仇報仇有冤報冤,實際上這些和冤冤相報、私刑處理隻有幾步之遙)

我不想說“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不正確,完全過時了。

但是,至少,在境界上,和安妮·克黎利家人寫的那封信差太遠太遠。

附件1:先簡單介紹一下盧剛事件大概背景。

盧剛生於北京市普通工人家庭,18歲考入北京大學物理係,1985年本科畢業後以交換學生身份公費赴美攻讀博士學位,就讀於愛荷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係。

1991年11月1日 盧剛進入了正在進行專題研討會的愛荷華大學凡·艾倫物理係大樓,總共向六個人開槍,打死5人,包括他的博士研究生導師,戈爾谘教授,

導師助理史密斯,

同學,中國留學生,山林華博士,

係主任尼克森,

副校長安妮·克黎利,

打傷1人,(學生秘書茜爾森)。隨後,盧剛飲彈自盡。 

整個槍擊過程不足20分鍾,除女學生茜爾森被擊中脊椎,頸部以下全身癱瘓外,其餘五人全部喪命。

警方在隨後的調查中截獲並扣押了盧剛在事發前幾天寄回國內的包裹、家信、匯款等,並查到了盧剛的遺書。

事後,該校很多中國留學生不約而同地談起了遇害的受害人之一,副校長安妮·克萊利。

她是傳教士的女兒,生在中國。無兒無女的她,待中國學生如同自己的孩子,學業上諄諄教導,生活上體貼照顧。感恩節、聖誕節都請同學們到家裏做客,美食招待,還精心準備禮物。

1991年11月4日,愛荷華大學的28000名師生全體停課一天,為安妮·克萊利副校長舉行了葬禮。

安妮·克萊利的好友德沃·保羅神父在對她的一生的回顧追思時說:“假若今天是我們憤怒和仇恨籠罩的日子,安妮·克萊利將是第一個責備我們的人。”

當天,安妮·克萊利的3位兄弟舉行了記者招待會,他們以她的名義捐出一筆資金,宣布成立安妮·克萊利博士國際學生心理學獎學基金,用以關心和改善外國學生的心理健康,減少類似悲劇的發生。

他們還以極大的愛心通過媒體發表了一封致盧剛家人的信,以寬容的態度希望能分擔彼此的哀傷。

附件2:信函內容

給盧剛的家人們:

我們剛經曆了一場慘痛的悲劇,我們失去了我們為之驕傲的親愛的姐姐。

她一生給人所留的印象,讓每一個與她有過接觸的人——她的家人、鄰居、孩子們、同事、學生和她在全世界的朋友和親友們——都愛戴她。

當我們從各地趕來愛荷華時,那麽多朋友來分擔我們的悲痛,但同時他們也與我們分享安妮留給我們的美好的記憶和她為人們所做的一切。

當我們沉浸在沉重的悲痛中時,我們也在我們的關心和祈禱中記念你們——盧剛的家人們。因為我們知道你們也一定沉浸在沉重的悲痛中,你們也一定和我們一樣為周末所發生的事所震驚。

安妮相信愛和寬恕。我們也願意在這一沉重的時刻向你們伸出我們的手,請接受我們的愛和祈禱。在這悲痛的時刻,安妮一定是希望我們心中充滿了憐憫、寬容和愛。

我們清楚地知道,此刻如果有一個家庭正承受比我們更沉重的悲痛的話,那就是你們一家。我們想讓你們知道,我們與你們分擔這一份悲痛。

讓我們一起堅強起來,並相互支持,因為這一定是安妮的希望。

安妮的三兄弟希望這封信被譯成中文,附在盧剛的骨灰盒上。

他們擔心因為盧剛是凶手而使家人受歧視,也擔心盧剛的父母在接過兒子的骨灰時會過度悲傷。唯願這信能安慰他們的心,願愛撫平他們心中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