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第一次上醫院做手術
文章來源: 務實小民2021-05-15 07:17:35

自從文學城搞了“第一次…..”征文之後,本人對第一次做什麽事都變得敏感,“第一次…..”不僅僅是作文,更是記錄我們的生活,記錄我們的成長/慢慢老去。人生正是無數個第一次變得豐滿。

這兩天本人又經曆一個比較重大的“第一次…..”,在加拿大第一次上醫院做手術。

(腳痛,用湯沐海指揮的交響樂版《紫竹調》療傷。有興趣的正好伴著音樂讀博文)

手術並不大,隻是腳上的小東西切除。但是痛苦拖了很久,一年前在深圳海域遊泳腳被貝殼劃了一個很大很深的口子,當時在大鵬灣南澳小醫院清創不徹底,還有兩小片貝殼渣渣遺留在傷口裏麵,當時並不知道,縫了幾針就匆匆走了,後麵拖了很長時間還感染反複,因為大意,又忙著衝破疫情帶女兒來加拿大(此處省去幾百字,故事一堆,煩惱一堆),後麵好不容易搶下航班取道迪拜來多倫多了,一路拖著殘腳,來加拿大後又是隔離,幫女兒找學校,買車,考駕照,又是幫老婆辦證件, 住家安頓……..一堆事忙下來,腳似乎也慢慢好了,好像不碰也不疼了。實際上也沒有完全好,反正腳還不能穿硬鞋。多次送女兒去北部滑雪,心裏癢癢早就想上場,但是覺得腳沒有休養好,隻能作罷。(時常還想到粟裕將軍腦袋裏麵終身留有殘留彈片,直到火化時彈片燒不化留在骨灰中。人家是戰場殘酷,俺是受人忽悠遊野泳自找的,慚愧)

由於多倫多疫情嚴重,城市幾開幾封,醫療服務很不正常,自己也不太積極,所以很久都沒有安排好家庭醫生,四月份終於安排上了,一個剛畢業的學霸,很討人喜歡的小夥子。我給他匯報了身體情況,安排了全麵體檢,腳傷大半年都沒有完全好也匯報了,基本不疼,但是不舒服,懷疑會不會裏麵還有殘留物。

西醫就是這樣,不搞感覺/可能,小夥子馬上安排我照B超。結果顯示就是有殘留物!雖然異物不大,但是我頭大!又得挨刀,縫針,吃二道苦,受二道罪!

 

約好半個月後上醫院手術清除異物,醫院離家還不近,位於士嘉堡的ROUGE VALLEY CENTENARY HOSPITAL. 由於疫情依然嚴重,醫院倒是人不太多,憑醫療卡登記之後,在等待區靜候。------以前還從來沒有過加拿大醫院看病的經曆,還有小小好奇。加上女兒下定決心要考醫學院做醫生,我饒有興致四處走走看看。走廊裏的通知/指引/宣傳信息都被我學習了。

到了約定的時間,果然有個手術室門打開,一個氣質不錯的女護士(我老婆的評價,我哪敢隨便誇讚年輕女性?那是要挨批的)叫我的名字。驗明身份之後,女護士開始和我話家常,人家可能是為了安慰我緊張的心,結果碰到一個話賊多的,老婆在手術室門外都聽到我和人家聊個沒玩,就差挖掘人家全家情況了,生在東歐,長在BC省,學在BOSTON, 父母離異隨老爸“流浪“,媽媽留在溫暖的溫哥華……..多年的職業習慣,見麵自然熟,迅速溝通,訪談調研,及時掌握材料,”老毛病“又犯了。

女護士應該是個Team leader, 安頓了我之後把我托給一旁具體幹事的印巴小夥,他還帶著一個亞裔實習護士,看麵孔我還以為她是華人,因為士嘉堡華人多,我問他們會不會中文,小護士其實是菲律賓人,不會中文。那個印巴小夥則來一句中文“我會”,然後,帶著唱腔來一句“沒有錢啦“,我馬上按照樣板戲《洪湖赤衛隊》裏的台詞接下句”淚汪汪啊“,他一臉懵。可能是某個華人朋友就教了他半句“沒有錢啦“用來調侃搞笑。

言歸正傳,心情放鬆了,該談手術的事了。填表格,問詢傷口情況,有無基礎疾病(為啥那麽關心有沒有糖尿病?)有無過往手術史?有無過敏物?……..填好資料交到醫生那麽去,不久打回來,醫生要我去補做X-RAY,我很奇怪,不是在社區診所家庭醫生那邊做過B超嗎?按道理應該發郵件把報告分享給這邊的醫生了,怎麽又要做影像?打電話到社區醫院確認,人家解釋,B超片子已經給過手術醫生了,可能手術醫生還需要補做X-RAY,不懂,也不太理解。但是隻能照辦,好在排隊沒有太久,半小時搞定。照X-RAY的女醫生也是97前後從香港來的。

折回來正式準備手術了,香港來的醫生千呼萬喚始出來,聽說我傷口在一年前深圳遊泳整的,折騰到現在又來處理,連聲感歎“CRAZY”, 給我打麻藥,見我下意識反應尖叫,又笑話我“like a baby”。十多分鍾後,他又帶著助理過來下刀,三下五除二,兩下搞定。還把挖下來的帶著雜物的像黃豆那麽大的肉球拿給我看,後麵還挖出一小片黑色的異物又給我看。我倒沒有興趣看,心理想“醫生大哥,你也不用給我看了,這次你們B超也照了,X-RAY也照了,這次一定要挖幹淨,我已經吃了二遍苦,受二茬罪了,不能再讓我吃第三遍苦了。”

主刀醫生幾分鍾搞定,他帶來的助理複雜繼續清創,縫合(中國大陸都是一個人搞定),臨走扔給我一張紙條,寫明時間地點去找他拆線。時間是兩周後,地點不在這個醫院。看來他是“多點執業“的,中國大陸也在嚐試“多點執業“,但是種種原因鋪不開。

縫合之後,那個說“沒有錢啊“的男護士負責整理東西,收拾殘局。

臨行前醫囑倒是讓我很意外,一天後自己解開包紮,後麵自己用清水清洗傷口,保持幹淨,避免感染。-----我們過去幾十年的經驗可是“傷口不要沾水“,然後隔兩天去診所換藥(基本也就是用“用水”/碘酒清洗下),也許加拿大相信自己的水質。帶著疑惑和不解我離開了手術室。

在門口見到等候多時的老婆,她問我要不要交錢,我告訴她:手術不用交錢,照X-RAY也不用出錢,政府出錢,納稅人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