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的十個原因
文章來源: 井觀天2021-04-08 09:47:24

 中國的工業化是人類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笨狼介紹了經濟學家的分析,本文分析更廣闊的社會曆史背景。我通過把中國和印度、墨西哥等國家作比較,揭示中國實現經濟奇跡的獨特優勢。


一、地緣優勢
       中國的近鄰是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和韓國、台灣和香港這樣的半發達地區(八十年代半發達,現在都是發達地區了)。墨西哥地緣優勢與中國相似,為什麽沒成工業強國?第一,它沒有中國的基礎教育質量和基礎研究能力。第二,它沒有中國那樣完備的工業體係。它的人均GDP 和中國相近,但隻是一個三流國家。它不能象中國那樣製造成套設備,也不能象中國那樣製造飛機和航母。它是典型的發達國家的附庸國。中共建國把外資企業國有化,就擺脫了對西方的依附。
       北非和西亞有成為歐洲產業轉移目的地的地理優勢,但這種轉移基本沒發生。戰亂使中東難以成為投資目的地。九十年代的東歐有類似於中國的條件(高素質的人口,工業基礎),的確成為歐洲產業轉移的目的地。印度離美歐日遠,外資湧入比中國晚了二十年,而且主要針對本地市場。
       在美歐東亞三個經濟中心,東亞的“產業接力” 條件最好。東亞有著名的雁型發展模式:日本是第一波,四小龍是第二波,中國和東南亞是第三波。美國周邊和歐洲周邊缺少四小龍這樣的過渡層次。九十年代的中國,歐美人可以把訂單給韓國人,韓國人讓中國人做樣品,到中國工廠驗貨。當時中國和歐美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差如此之大,歐美人是很難下到中國的鄉村監督生產的。

二、信息化時代
       九十年代互聯網開始進入千家萬戶。通訊成本的降低使外包越來越容易。國家和企業即使不想把工廠向低收入地區轉移,迫於競爭壓力,也不得不這樣做。改開之初,誰能想到互聯網對中國崛起的助推作用?那時的科幻作品是《小靈通漫遊未來》,預言2000年有視頻電話、機器人做家務。2020年有些還真是司空見慣了。

三、穩定的政治環境
       中國的崛起有天時(信息化和全球化)、地利(東亞雁型發展接力),也有人和。民國時期內外戰亂不止,怎麽搞建設?中國強勢的政府為投資者提供了和平、安全和穩定的投資環境。  
      1. 和平的環境
      北非和西亞與歐洲隻隔了一個地中海,為什麽迎不來產業轉移?戰亂是重要原因。不打仗的國家西方人也容易成為恐怖主義者攻擊的目標,整天提心吊膽,怎麽做生意?
       2. 安全的環境
       墨西哥黑幫勢力太大,治安不好。中美洲人偷渡美國,申請難民,常用的借口是受黑幫威脅敲詐。西式法治往往壓不住黑幫。大毒梟“矮子”古斯曼居然在墨西哥兩度越獄,顯示墨西哥政府的腐敗和無能。張子強綁架亞洲首富之子,李嘉誠隻能乖乖交贖金。香港保護不了他,但張子強到了大陸地界就被“專政”了。中國有強有力的政府,是絕不會讓黑幫猖狂的。
       3. 穩定的政策
       一黨製令西方人鄙視,但它卻保證政策的長期性和可預見性。加拿大到美國的輸油管道共和黨執政就開工,民主黨上台就下馬,這工程怎麽做?

四、海外關係
       華人遍布全球,大概隻有印度人和猶太人可與之相比。猶太人已經撞線,中國人正在衝刺,就剩印度人了。全球網絡無疑有助於國家的發展。首先,它促進思想和信息的流動。中國和印度都在發達國家有大量留學生。這些人把西方的創業模式和技術帶回國,在中國有搜狐和百度,在印度有Infosys等公司。其次,相通的語言和文化降低交易成本。中國人比印度更幸運,有台灣、香港、新加坡這樣以華人為主的半工業化地區,而且都在大陸周邊。它們充當了發達國家向大陸轉移技術和工廠的二傳手。印度人在一些國家占人口很高的比例(毛裏求斯 62%,蘇裏南 40.8%,圭亞那 38.2%,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35.4%,斐濟 35.4%,留尼汪 24%),但這些地區沒有工業化,所以對印度幫助不大。       
       中國人是有冒險傳統的。廣東人和福建人有下南洋的傳統,現在交通便利了,內地人也開始闖天下。《中國的第二個大陸--百萬移民如何在非洲創建新帝國》的作者弗蘭奇講訴了河南人在塞內加爾創業的故事。最早是河南的國營建築公司拿下了國家體育場工程,然後河南工人連鎖移民,到此創業,結果塞內加爾的中國移民以河南人為主。大英帝國當年隻有上千萬人口就到處移民。中國擁有了當年英國的世界工廠的地位,到處移民,開拓市場的故事也發生在中國人身上了,而中國最不缺的是人,所以中國的工業化和大遷徙都更為波瀾壯闊。

五、蘇聯援助
       蘇聯五十年代對中國的技術轉讓大概是曆史上絕無僅有的。美國二戰後用馬歇爾計劃幫助歐洲,但主要是出錢。有些技術是錢買不來的。蘇聯援建中國的156個項目有電站、煤礦、鋼廠、化工廠、汽車製造廠等現在稀鬆平常的項目,也有北京戰略火箭生產總廠、幾個飛機製造廠、四川的幾個電子廠這種相對高科技的項目。我認為最寶貴的是哈爾濱三大動力、齊齊哈爾第一重型機器廠、沈陽一機床、二機床廠那樣的成套設備工廠,因為中國可以以此自己設計、裝備更多的工廠。這些工業項目幫助中國培養了產業工人。改開初期中國技術非常落後,但至少有懂行的人去學。
       中國可以說是冷戰中社會主義陣營的最大受益者,借助冷戰國際主義快速打下了重工業基礎,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係,而提供無私援助的老大哥和老師卻倒下了。

六、儒家文化
        一百年前,馬克思-韋伯分析宗教和文化對經濟發展影響的年代,中國還是一個戰亂不止的“失敗國家”,所以韋伯認為儒教和道教阻礙現代化。日本、四小龍和中國的快速現代化使人們認識到儒家文化是可以和基督新教分庭抗禮的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信仰。
1. 好學上進
  與《聖經》相比,《論語》更像一部“成功學”。儒家文化圈的人似乎都裝了“上進馬達”,自強不息。
2. 勤奮吃苦
  中國白領的996就是高考的延續。農民工的工時比996還要長,而那跟農民在一年兩熟的氣候裏的勞作相比則算不了什麽。十九世紀的華人在美國遭白人歧視憤恨,一個重要原因是華人生活水平標準低,讓白人沒法競爭。
3. 節儉
  中國人儲蓄率高,為建設提供了大量資金。

七、中共的作用
1. 統一的大市場
       中國雄冠全球的人口一直是各國資本家做乘法的最愛。舊中國的市場充斥著洋貨,但凱恩斯主義盛行後資本家意識到“養羊”,培植中產階級的重要性。把工廠搬到中國,既降低了成本,又培養了有消費能力的肥羊,可以把蛋糕做得更大。
2. 不談政治
       中國人懂辯證法,能把壞事變成好事。文革是十年浩劫,但它讓中國人厭倦了政治,等於多數人有了文革抗體,對政治病毒實現了群體免疫。八九時又補了一針,從此徹底告別政治。中國人是亞洲的猶太人,專心做經濟動物,一舉創造了七九、八九都意想不到的經濟奇跡。
3. 告別激進
       中國大躍進跌得太慘,文革又連摔,已經折騰不起了,中共此後做事都小心翼翼。激進的三十年帶來了穩健的四十年。首先,做什麽事都要先搞試點再鋪開。經濟特區成功了,才在各地搞開發區。其次,不逞能冒險。中國一直不讓外國企業獨資,可能是怕中國企業招架不住。2019年讓特斯拉在上海成立獨資工廠,算是破了例。這是在中國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多年以後,可見中共的謹慎。人民幣國際化吵吵幾十年了,但中國就是不讓人民幣自由流動。中國在很多方麵已經超過美國了,作為國際貨幣的比重也許是兩國差距最大的地方,但中國不爭這口氣,因為時機不成熟。中共的謹慎,使中國避免了蘇聯式的衰落和亞洲經濟危機那樣被國際資本割韭菜的厄運。
4. 產業政策
       西方國家在國家層麵缺少計劃,但在公司層麵是有長遠規劃的。中共丟棄了計劃經濟中對企業微觀管理的成分,轉向培植國家競爭力,把國家當作激烈競爭中的公司來經營。美國被中國追上了,被倒逼反省,也開始考慮產業政策(見《拜登首次記者會印象--學中製中》)。
5. 國家資本主義
       西方國家原來也有一些國有企業,但因為經營不善,很多被私有化了。中國的國有企業在二十年前入世時讓人很擔心,現在居然挺過來了,而且還活蹦亂跳。現在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富可敵洲,那麽再大的跨國公司也會在跟中國的“國家隊”的競爭中處於劣勢。有國家做擔保人,大國企不怕虧損,不怕壞賬,不擔心破產。中國的很多大公司雖然是私企,但如果受到國家產業政策的扶持,就成了準國家隊,也會財大氣粗,敢冒風險(詳見《四種社會主義》)。
6. 一黨製
       一黨製使中共不用顧忌選民,沒有分錢壓力,可以把資金用於建設。美國則相反,先給選民發了三輪六萬億,然後再拿出兩萬億的基建計劃。我認為中共的重建設、輕分配更聰明,因為基建一箭三雕:國家和後代拿到基礎設施,企業消化了產能,工人有了工作。美式撒錢工商業多了一時的訂單,但並沒有留下基礎設施這樣的有形社會資產。
7. 中共的中庸智慧
       中共也許錯過了收回台灣的機會,但香港是想收就能收的。中共為了保留一個麵向西方的窗口,直到1997年才和平收回香港。如果當年收回香港和台灣,可能就沒有大國崛起的故事了,因為港台的過渡二傳手作用就沒有了。不把事做絕,為中國留了一口氣,而正是這口氣把中國盤活了。

八、基礎教育
       1949年以前,中國飽受戰亂之苦,“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讓中國終於有了和平的建設環境,識字率從1949年的20%提高到2019年的96%。 阿富汗的青年識字率隻有47%,伊拉克隻有52%,而中國是99.8%,這說明和平的發展環境多麽重要。
       美國的基礎教育體製是多數人陪少數天才讀書,在快樂教育中成為廢材。儒家文化圈的基礎教育體製中天才陪眾人高考,多數人在高壓下打下堅實的基礎,養成堅韌的品格。這些地區的尖子到發達國家深造成材。美式基礎教育體製在歐美競爭時代沒有呈現危機,因為大家都這麽搞。東亞國家有了安定的建設環境,基礎教育迅速普及,就紛紛後來居上。同樣是90%的高中畢業率,東亞的比歐美的更貨真價實。東亞富裕了既能在國際上吸引人才,又享有國內高素質國民的優勢。兩條腿走路,同時享有人才和人力的優勢,是日本、四小龍、中國經濟起飛的根本原因。美國有人才而乏人力,普通民眾的科技素質差。美國工人素質比中國差,工資是中國的幾倍(現在)、幾十倍(八九十年代),哪個傻資本家不把工廠遷走?
       中國的基礎教育不僅遠超其他發展中國家,也遠超西方國家。高考使中國在出現文革十年人才斷層的情況下快速培養人才,發展出既有紮實基本功,又有成功人格特質的勞動力大軍 (詳見《高考--中國工業化的第三駕馬車》)。

九、基礎設施
       中國的一流的基礎設施成了國家名片。中國為什麽把基礎設施作為重點?首先,改開之初中國確實基礎設施落後。為了外貿進出口需要,建了大量的港口、機場和電站。其次,基建投資一直是中國保證經濟增長和實現就業慣用的手段。再次,實踐證明基礎設施可以超前建設。小平南巡之後的幾年,中國經濟過熱,年增長率達到百分之十幾。當時建設的電站使用不足。但幾年後,電力出現緊張。類似的經曆給人基礎設施永遠不浪費的印象。最後,中國的一流的基礎設施成為吸引外資的重要因素。一個第三世界國家卻有第一世界的基礎設施,讓其他發展中國家隻能在距離(如墨西哥)和價格(如越南和孟加拉)上與中國競爭。

十、崇尚科學的傳統和基礎研究
      《自然》雜誌的高質量文章比較顯示中國在2019年以18026篇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的28403篇,是印度的(1655篇)近11倍。中國在文革十年動亂期間中斷了高考,產生了十年的人才斷層,在改開初期科技落後得讓人絕望。中國的經濟奇跡與中國的科技大躍進顯然密切相連。
       東亞是美歐澳西方社會之外唯一實現了現代化和工業化的地區。東亞人的數學能力顯然起到關鍵作用。2018年經合組織的PISA 國際學生評估比較中,東亞地區包攬數學前七名(京滬蘇浙、新加坡、澳門、香港、台灣、日本和韓國),接下去是33個歐美澳西方國家。東亞人超強的數學能力,使他們擅長理工科,可以在科技上比肩西方,甚至超過多數西方國家。
      東亞人數學好,是先天的,還是得益於儒家文化?也許兩個因素都有,這裏我隻做文化分析。首先,理工科要學習好才搞得了。儒家文化是各種宗教中最偏重勤學上進的。多練、堅韌(grit)、延遲滿足、內在動機等心理學家發現的學習原則和成功原則兩千年前的中國聖人已經通過《論語》等經典灌輸給中國人。被正確信仰武裝起來的東亞人不成學霸才奇怪,而學霸自然以學最難的學科為榮。其次,中國有崇尚理工科的價值觀。中國因為政治運動不斷,理工科被看作躲避是非的避風港。美國醫、法、商等高收入行業分流了大量尖子生,中國的尖子生卻仍然聚集在理工科。
       東亞一直有“實業救國”、“科學救國”的話語。中國政府利用舉國體製的優勢,集中資源建設國際一流大學,搞千人計劃,確實快速提高了大學的水平。改開初期誰會想到清華北大幾十年後居然與歐美名校平起平坐,國際排名大大超過香港和台灣的大學?
      中國的高質量文章比上年增長了15.4%,而美國下降了4.2%。東升西降不隻是中國的美好願望,而是進行時,而且這種趨勢已經保持了很多年了。現在輪到美國覺醒了,以至於拜登在3月25日的首次記者會上罕見地談到要與中國在基礎研究上競爭。

       中國的崛起,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也有傳統文化和中國共產黨的作用。中共抓住了曆史機遇,整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要素,其曆史功績是不容抹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