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人,也讓我苦思冥想的另一個問題(一)
文章來源: 丹哥2023-11-18 06:46:17

中國古人千千萬,如果說愛到極致,那種喜歡到骨髓裏的愛,那種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那種愛,我獨選一人,必須是蘇軾蘇子瞻,大名鼎鼎的蘇東坡是也。蘇軾是華夏文化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人類知識和才華發展到極限的化身。蘇軾被我戲稱之為“這個世界上最完美的男人”。

 

美食說世界,世界看美食。我介紹的這道菜是:《烤脆皮五香五花肉搭配奶油白菜花醬》,我的這道菜是應,在城裏我很喜歡的熱門博主la-vie的一道菜之約。la-vie在今年8月29日貼了一篇博文:《最近做的菜 初試那塊好吃的肉》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3544/202308/29282.html,我們互動聊天時,我說,我也做一塊我喜歡吃的那一塊肉吧。

雖說稱不上最為喜歡,但也是我相當喜歡一種五花肉烹調手法。它的突出特色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濃鬱的原味肉香,再加上烹調溫度火候控製的剛剛好,這就把一塊五花肉的最佳狀態完美呈現出來。

這道菜欠la-vie很長時間,原因是我一直沒有找到合適厚度的五花肉。在論壇私房小菜上發表這道菜的分享時,蒙城內另一位我非常喜歡的美食博主亮媽垂問,五花肉很漂亮,在哪裏買的。我回答說,我找這塊合心意的五花肉很久了,去超市時常去肉部看看,始終沒有遇到合適的厚度,終有一次發現合心意的那塊肉,於是乎就完成了la-vie之邀。

 

然而,當我要寫一篇博文,和城裏的朋友們分享我的美食雜說天下事時,又遇到了麻煩事,而且還是相當的麻煩,本意是聊豬肉聊蘇東坡,但打開電腦寫字板卻不知道該寫什麽。我犯了嚴重的寫作題材選擇障礙症,病了一個多星期難以下筆。

 

做這塊肉的時候,心裏滿滿裝的都是蘇軾蘇子瞻。

滿滿的“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的黃州東坡居士形象。

這位在定惠院寓居的“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蘇子瞻。

這位“再拜謝苦言,得飽不敢忘”躬耕於黃州東門坡地的東坡居士。

這位在黃州城外留下的,穿著芒鞋,拄著竹杖,在風雨中吟嘯徐行,吟出千古絕唱《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瀟灑身影。

這位寫下天下第三行書,後世命運多舛《寒食帖》的大書法家。

這位在東門坡地搭建雪堂,家眷仍住在臨皋亭,自己獨自一人往來於雪堂和臨皋亭間,且寫下我最愛的東坡詞之一《夜歸臨皋》的蘇東坡。

“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先講個笑話:古時有位書生,稱自己是蘇東坡的極度崇拜者。有人問他:你是喜歡蘇東坡的詩詞呢,還是喜歡他的書法?書生答道:都不是的。我就喜歡吃東坡肉??東坡肉燉得很爛,肥而不膩,的確很好吃。

 

我獨愛東坡,以至於從蘇軾的爸爸蘇洵到蘇軾在常州離世後,他的蘇門四大弟子中最後離世的張耒的點點滴滴,我都不會放過。因此緣故,寫蘇軾蘇子瞻時,竟然無法下筆,不知如何割舍,不知該寫那段,才能在短短的博文中一展我之獨愛。既然選擇障礙,也就不選了。

 

因此我已決定不再折磨自己,放棄這篇博文,把對東坡之愛獨留我心。

 

直到看見城裏另一位我喜歡的麥姐麥大記者,用她犀利詼諧的筆鋒,給城裏留下的這篇佳作,《愁人,讓我苦思冥想的一個問題》時,https://www.wenxuecity.com/blog/202311/76644/14612.html才給我一些靈感,寫下這篇愁人,讓我苦思冥想的另一個問題博文和朋友們以美食話天下。主題是蘇東坡和他所處的時代,以及皇帝們變來變去的政治主張,終究帶垮了這個中國曆史上最可愛的王朝。愁人,這些勤奮的皇帝們腦袋裏是怎麽想的。

 

老規矩,先美食,後天下,民以食為天,然後才是天之下。故此,先貼視頻中五步驟的綱要:

A. 五香粉的製作:

 

完美的五香粉。將八角、花椒、小茴香籽、肉桂皮和丁香按照比例4:4:2:2:1混合,然後在中小火中幹炒,攪拌至釋放出誘人的香氣。待其冷卻後,使用研磨器將香料磨成細膩的粉末,最後通過過濾器濾出。拌餡炒菜萬能幫手。

自製的五香粉,能夠保留更多原始香料的天然特性,具有獨特鮮明的風味,磨碎後散發出濃鬱的香氣,為菜肴帶來獨特的風味。

B. 五花肉的醃製:

取五花肉,均勻撒上鹽和剛剛製作好的五香粉。將其放入冰箱醃製至少24小時,以確保香料充分滲透。取出後,將表麵擦幹,真空密封並 sous vide 在154°F的水浴中慢煮24小時。這樣就可以直接食用,因為肉內溫度剛剛好,五花肉口感味道一級棒,如果你喜歡,也可以將五花肉烤至金黃酥脆。

C. 奶油白菜花醬的製作:

蒸熟花菜,然後用攪拌機將其和烤好的大蒜、奶油、黃油混合攪拌,直至變得順滑。加入鹽和帕瑪森芝士粉,再次攪拌,逐漸加入奶油或半脂奶,調至所需的奶油花菜醬濃稠度。

D. 醬油焦糖蘸醬的製作:

在鍋中用少量油熱,加入白糖、八角、肉桂、花椒,攪拌至焦糖化。迅速加入熱雞肉高湯、醬油、青蔥、薑和大蒜,小火燉煮20分鍾,最後用生粉糊勾芡,調至適當濃稠度。

E. 酥脆五花肉皮的製作:

最後,我們為五花肉賦予酥脆的外皮。利用肉嫩化器穿刺肉皮,使其更易於變脆。將五花肉用錫紙包裹,隻留下皮部分。撒上鹽,放入高溫烤箱中,燒烤至金黃酥脆。切成你喜歡的形狀,為餐桌上的每個人奉上這道令人垂涎的五香烤五花肉,搭配奶油花菜醬和醬油焦糖蘸醬,品味美好時光。五香烤五花肉搭配奶油花菜醬。

 

關於蘇東坡我依然不知如何取舍,似乎每一個時間段都無法割舍。在蘇學領域中,有一句名言,永遠也說不盡的蘇東坡。本想借美食說天下,多角度聊聊這位最可愛的男人蘇東坡,卻害我進入了選擇障礙症候群行列。我想如果開一個東坡講座,沒有幾十講,也無法收場吧。

 

於是隻好大而化之了。於是借用林語堂先生,為他自己寫的《蘇東坡傳》中,所作的序言開頭一部分,作為蘇東坡介紹吧。

 

林語堂先生《蘇東坡傳》序言:“我寫蘇東坡的傳記沒有別的理由,隻是想寫罷了。多年來我腦中一直存著為他作傳的念頭。一九三六年我攜家赴美,身邊除了一套精選精刊的國學基本叢書,還帶了幾本蘇東坡所作或者和他有關的古刊善本書,把空間的考慮都置之度外。那時候我就希望能寫一本書來介紹他,或者將他的一部分詩詞文章譯成英文,就算做不到,我也希望出國期間他能陪在我身邊。書架上列著一位有魅力、有創意、有正義感、曠達任性、獨具卓見的人士所寫的作品,真是靈魂的一大補劑。現在我能動筆寫這本書,我覺得很快樂,單單這個理由就足夠了。

 

鮮明的個性永遠是一個謎。世上有一個蘇東坡,卻不可能有第二個。個性的定義隻能滿足下定義的專家。由一個多才多藝、多采多姿人物的生平和性格中挑出一組讀者喜歡的特性,這倒不難。我可以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醜。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這個結論也許最能表現他的特質。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麵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象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不可否認的,這種混合十分罕見,世上隻有少數人兩者兼具。這裏就有一位!終其一生他對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實。他天生不善於政治的狡辯和算計;他即興的詩文或者批評某一件不合意事的作品都是心靈自然的流露,全憑本能,魯莽衝動,正象他所謂的“春鳥秋蟲聲”,也可以比為“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始終卷在政治漩渦中,卻始終超脫於政治之上。沒有心計,沒有目標,他一路唱歌、作文、評論,隻是想表達心中的感受,不計本身的一切後果。就因為這樣,今天的讀者才欣賞他的作品,佩服他把心智用在事件過程中,最先也最後保留替自己說話的權利。他的作品散發著生動活潑的人格,有時候頑皮,有時候莊重,隨場合而定,但卻永遠真摯、誠懇、不自欺欺人。他寫作沒有別的理由,隻是愛寫。今天我們欣賞他的著作也沒有別的理由,隻因為他寫得好美、好豐富,又發自他天真無邪的心靈。”

 

回到讓我動筆的原因,出自於麥姐雄文《愁人,讓我苦思冥想的一個問題》的啟發。

《愁人,讓我苦思冥想的另一個問題》,和麥姐苦思冥想的問題不同,我苦思冥想的東坡問題是:為什麽政治時局會瞬息萬變?皇帝呀!皇帝,你知道你在做什麽嗎?好端端的宋朝,本是人類社會在那個時代最好的國家政治模式,被一批心存偉大理想和抱負的皇帝們硬生生地搞砸了。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這是狄更斯在《雙城記》描寫他所在時代的光景。然而,狄更斯的這個描述也是對子瞻(蘇軾)所處的年代的最完美的描寫了。

 

自10世紀唐時代末期開始,華夏曆史進入了一個斷裂性的政治格局變化期。唐時代以及唐之前的華夏,北方士族子嗣靠著家族譜諜在政壇上呼風喚雨,隨著100年間的華夏混亂和戰爭,門閥士族政治也徹底土崩瓦解了,唐以前華夏士族的治國之道也隨之土崩瓦解了。

 

那個黃袍加身的太祖匡胤需要為趙家設計一套嶄新的政治體製。經過太祖,太宗,真宗三代皇帝的努力,這套嶄新的政治模式不但誕生了,而且也完善了。與此同時,通過科舉產生的士大夫階層擔起了國家的政治格局。

 

太祖,太宗給趙家設計的政治製度:文官治國,軍人不得幹政,軍隊徹底趙家化,權力互相製約,削弱相權(國務院總理),守內馭外,強幹弱枝,皇帝獨攬財賦大權。也就是說,國家所有權力統歸中央政府,皇帝重用文官,文官相互製衡,中央政府權力統歸皇帝一人掌管。

 

在文官治國的體製下,新興的讀書人士大夫階層在華夏大地前所未有的興起,人才濟濟。也終於迎來了華夏曆史上最為輝煌的時代,也是華夏文明的巔峰時代,這就是仁宗時代。

 

宋時代第四位皇帝,這位狸貓換太子的主角,和他的文官知識分子精英階層聯手打造出一個,在中古時期的世界範圍內,最為亮眼的黃金時代。盡管國家還麵臨著諸多問題和隱患,但文化昌盛,經濟繁榮,貿易活躍,商業發達,店鋪林立,市場興旺,服務行業蓬勃發展,科技也飛躍發展,金融業也出現了世界最早的紙幣。

 

皇帝仁宗,這位死後廟號定為“仁”字的皇帝,是幾千年華夏曆史上最好的皇帝,也是第一個死後廟號被定為“仁”字的皇帝。這個“仁”字,名副其實。死後蓋棺定論給字中,最符合“仁”字的華夏皇帝也僅此一人。仁宗寬容、仁厚,善待大臣,體恤民生,不折騰,不矜名,不封閉。包容異見,士大夫階層也和而不同。

 

仁宗時代,華夏文星薈萃,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活躍於時代,歐陽修、司馬光、蘇軾、王安石、周敦頤、程顥、張載等等群星閃耀。政治明星範仲淹、晏殊、狄青、文彥博、富弼、包拯使得仁宗時代的政治清明。

 

蘇軾出生於這個輝煌的時代。仁宗在位第15年時(1037年1月8日),蘇軾出生於蜀地眉山。1056年蘇洵帶著兩個才華橫溢的兒子,赴京參加博士(進士)考試,當年考試的論文題目是論國家刑法政策《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洋洋灑灑六百餘字流暢地完成了文章,走出考場。我猜想當年的他,根本想不到,他這篇應試之作將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

當年的考官是喜歡做伯樂的大名鼎鼎的歐陽修,考卷被推薦到歐陽修手裏,歐陽修都看懵了,見解獨到,論之有據,文章質樸,實乃千古之大作也。這不就是第一名的文章嗎,但是考場裏除了自己的門生曾鞏(唐宋八大家之一)之外,那還有人可以寫出這種水平的論文吧。如果把曾鞏取為第一,豈不是有徇私舞弊之嫌?於是決定忍痛割愛,使該文屈居第二,文章第二好的位列第一名。等最後公布考試結果同時公布論文時,曾鞏第一名,蘇軾第二名。歐陽修知道他錯了,還真的有一個人的文章比他的門生曾鞏的文章好的太多了,於是馬上向皇帝報告此事,說蘇軾應該第一名,是他搞錯了。

 

博士複試時,蘇子瞻解釋《春秋》中的微言大義,得到第一名。

接下來的殿試論文答辯,仁宗親自組織策問,答辯會結束後,興奮的仁宗直接跑到了後宮對皇後說:“我今天為子孫得了兩個太平宰相!”皇後連忙問是誰啊?仁宗答道,蘇軾和蘇轍兩兄弟。

 

歐陽修一代文豪,文章冠絕天下,看到蘇軾文章後後,常常對友人感歎到,再過三十年,世上無人知道我了,世上出了個蘇軾,文壇盛名終歸蘇軾。

當蘇軾父子三人拜訪歐陽修時。歐陽修問蘇軾,你寫的那篇《刑賞忠厚之至論》中說:遠古堯帝的時候,皋陶為司法官,有個人犯罪,皋陶三次提出要殺他,堯帝三次赦免他。這個典故出自哪本書?”

蘇軾回答說:“在《三國誌·孔融傳》注中。”蘇軾走後,歐陽修立即將《孔融傳》注細細地重讀一遍,卻沒有這個典故,十分納悶。下一次見麵,又問蘇軾說他沒找到這個典故。

 

蘇軾說:“曹操滅袁紹,將袁熙(袁紹子)美貌的妻子賞賜給自己的兒子曹丕。孔融對此不滿,說:‘當年武王伐紂,將商紂王的寵妃妲己賞賜給了周公。’曹操忙問此事見於哪本書上。孔融說:‘並無所據,隻不過以今天的事情來推測古代的情況,想當然罷了。’所以,學生也是以堯帝為人的仁厚和皋陶執法的嚴格來推測,想當然耳。” 歐陽修一聽擊節稱歎,事後多次和人談起,說:“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21歲的蘇軾,麵對當朝正部級幹部垂問,居然沒有直接告訴答案,卻讓當世最負盛名的大文豪,自己找答案,而且答案還不是現成的,還需要通過看書自己悟出答案。可見蘇軾讀書之深,也可見蘇軾的性情。更難能可貴是的正部級幹部,在學術上名滿天下的一代宗師歐陽修,沒有感覺不滿,也沒有感覺蘇軾是否有傲慢之嫌,或者這個行為可能是在耍自己。歐陽修堪稱伯樂之最,絕不是浪得虛名的,其心胸如此開闊。歐陽修的學識和地位,他對學子的褒貶,幾乎可以影響青年學子一生的榮辱成敗。歐陽修惜才之心讓他逢人必講蘇軾之才。同時也拉著蘇軾拜訪京城文化名士,一時間蘇軾的大名灌滿京都。

 

進士及第,又有大佬不遺餘力的推介,可謂是名動京城。

 

蘇軾的“軾”,本意是車廂前供乘車人扶著的橫木,登軾而遠望。這段時間的蘇軾,站在馬車車廂最前麵,手扶著軾,遙望遠方,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然而,快速更迭的皇帝寶座,以及不同皇帝的不同政治主張,給這位登軾遠望的宋代第一完人帶來卻是,一生的顛簸。外放,被貶,流放,召回,外放,被貶,流放,最終死於再次被恢複名譽,再次被召回京的途中。

 

蘇軾的一生,不是如何報效他的朝廷的一生,蘇軾的一生,是如何與自己命運多舛對抗的一生。

 

蘇軾生於宋開國第77年,蘇軾死後第26年北宋亡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