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憂?唯有數據
文章來源: 開冒邱2023-07-17 17:02:57

統計局今天發布了今年上半年的統計報告,從各種數據看,經濟形勢一派大好,體現了一個“加快”三個“更好”——“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市場需求逐步恢複,生產供給持續增加,就業物價總體穩定,居民收入平穩增長,經濟運行整體回升向好。”

上半年的GDP同比增長5.5%,“進出口保持增長,貿易結構繼續優化”,總之,“我國經濟增速明顯快於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統計數據賞心悅目,讓人振奮且自豪。本來大家對目前的經濟形勢還有些擔憂,統計報告一出,像盛夏裏的一把火,讓人渾身熱乎乎。何以解憂,唯有數據。


統計局估計到了統計數據發布後,會有很多杠精會對各項數據進行核實、對比,特別是精通分類數據的專業人士如“老蠻頻道”。好在“老蠻頻道”已經預防性禁言,一時半會不能對統計報告說三道四了。非專業人士自己的具體感受,可能覺著與統計報告的大好局麵有隔閡,拖了宏觀形勢的後腿。針對這種自卑情緒,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淩暉及時撫慰:要正確認識宏觀數據和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

有些經濟學愛好者喜歡在具體數據上較真,就像文人糾纏於字眼,完全沒有得魚忘筌的格局。他們有個執念,認定數據必須真實客觀地反映經濟現實。也許因為經濟學歸類為文科,經濟學家多受現實主義文學理論影響,認為數據應該比文學作品更真實地反映現實。文人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來反映現實生活中的貧富懸殊,經濟學家用基尼係數精確反映貧富差距。現實主義隻是文學一個流派,還有魔幻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等。數據也應該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前者努力真實地反映客觀現實,後者超越客觀美化現實。

數據是為人服務的,應該求真,也要求美。統計數據不僅是經濟學現象,也是美學問題。古人雲:可信的不可愛,可愛的不可信。有些數據很真實,但反映的現實問題很難看;有些數據很美觀,但不真實。所以,統計局的工作技術含量難以想象,它得兼顧真實與美好、可信與可愛,有可能比研究芯片更尖端。統計創新及各種數字的排列組合平衡術,是我們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不被西方卡脖子的核心技術。

當文字描寫的現實讓人不愉快時,當然要改變現實,但現實如果很難改變,隻好退而求其次修改文字嘍,符合“先易後難”的人性秩序。數字也像文字一樣,是描述現實的工具,當經濟現實不盡如人意時,數字也就顧不得自身清白了,不惜扭曲自己粉飾現實,文字和數字都有給現實美容的功能。幹統計的人改變不了現實的原貌,但可以給現實化妝。數字工作看似很枯燥,其實有深刻的美學支撐: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現實不美好,就用數字讓它變好,數據和現實會“相看兩不厭”。經濟現實艱難,數據也難看,會產生“當你凝神深淵時,深淵也凝神你”的驚悚效果,對身心都不利。

付司長有言在先,“要正確認識宏觀數據和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宏觀氣候都35°了,微觀的你穿著秋衣還冷的哆嗦,那就是你體質問題了。宏觀數據不在乎個體微觀感覺的,過去有句話叫“舍小家顧大家”,舍微觀顧宏觀也算是顧全大局吧。如果把統計數據當文學作品,個體的微觀“溫差”就化解了——當年幾億農民都吃不飽飯時,《金光大道》《豔陽天》反映的現實到處都是吃撐了的農民。哪怕統計數據不符合所有人的感受,億萬個微觀也阻礙不了一個宏觀,因為這些數據本來就不是給你“微觀”個人看的,你的感受不在統計範圍裏。

既然是給領導看的,有人擔心若數據不真實會誤導領導。群眾有個誤解,以為領導喜歡聽真話、看真數據、了解實情,都是奸臣不說實話誤導領導,造成了決策失誤。其實這是傳統戲曲裏的想象。領導喜歡快樂,如果真相真話能帶來快活,當然喜歡啦;若帶來煩惱,下屬說假話呈報虛假數據,就是忠君愛國。官場有句格言:領導就是用哄的。什麽真相都看破,那不是領導,是方丈。安徒生童話裏的那個國王好可憐哦,如果在合適的地方當領導,大家管住自己的嘴捂住孩子的嘴,讓他真以為穿著新衣,君民各得其樂,不就構建成和諧社會了嘛。

現在一說數據不真實就舉大躍進時“畝產十萬斤”的例子。其實,那時領導也不相信這些吹牛的數字,而是覺著有鼓勁效應——數字的美學價值和浪漫主義,那時候就開發出來了。領導為了忘掉現實的煩惱,帶領大家興高采烈地加入一場數字狂歡節,雖然遊戲結束後現實更猙獰。有人總結了大躍進的教訓:必須把現實與數字割裂開來,各自獨立,互不幹擾。

那些摳數據的杠精,領會了現實與數據的關係了吧?

202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