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性之間是否存在純粹的友誼?
文章來源: 蓬萊閣2021-01-09 05:38:34

 

              你永遠關閉了,不管多珍貴的記憶

              曾經留在你栩栩生動的冊頁中,

              也不管生活這支筆正在寫下去,

              還有多少思想和感情突然被冰凍。

 

               嗬,永遠關閉了,歎息也不能打開它,

               我的心靈投資的銀行已經關閉,

               留下貧窮的我,麵對嚴厲的歲月,

               獨自回顧那已喪失的財富和自己。

 

        這是一顆心靈向另一顆遠逝的心靈發出的痛苦歎息,但它並不是失戀的人所寫下的情詩。詩句間浸染的,是純粹而濃烈的友誼。

 

         這首詩的作者是著名翻譯家查良錚,他的另一重身份是詩人穆旦;詩裏的,是出版社的編輯蕭珊,她的另一個身份是巴金先生的妻子。

 

                                                              

 

                                                   

 

         查良錚生於1918年,祖籍浙江海寧。在我看來,無論基於品德、才華還是成就,查良錚先生都絲毫不遜於他那位蜚聲中外的族弟——武俠大師金庸。

 

          1935年,查良錚考入清華大學。之後的幾年裏,他以穆旦為筆名,在《大公報》等刊物上發表了大量詩作。他的詩歌既飽含情感又貼近現實,廣受讀者的好評。四十年代初,聞一多編纂《現代詩鈔》時,錄入徐誌摩的詩12首,緊隨其後的就是查良錚,共計11首。當時徐誌摩已經離世,而查良錚正值青春年少。不難推測,假以時日,這個青年將會成為中國詩壇的領軍人物。

 

        查良錚於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大並留校任教。兩年後,在抗戰最激烈的時候,他毅然投筆從戎,以翻譯的身份加入了中國赴緬遠征軍。自古以來,文人們大多靠手中的筆抒發報國之誌,真正能像高適、辛棄疾一樣下馬寫詩、上馬殺敵之人寥寥無幾,但查良錚做到了。僅憑這一點,我們就應該銘記這個名字——查良錚,除暴安良的,鐵骨錚錚的

 

         冒著暑熱,忍著饑餓,查良錚在槍林彈雨中奔波了一年多,終於有幸作為尚存者的一員返回國內。

 

        1949年,查良錚赴美留學。三年後,他獲得芝加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隨即回國任教於南開大學。1958年,查良錚被指為曆史反革命,受到管製和批判。他被剝奪了創作的權利,但如何安放滿腔的激情與憤慨呢?上天還給他留下了譯詩這條唯一的路。從此,詩人穆旦消失了,人間尚且存留的唯有翻譯家查良錚。

 

         查良錚精通英、俄兩種外語,在逆境中他翻譯了大量的外國詩歌,那些或雄渾或優雅或悲涼或感傷的詩句來自普希金、布萊克、拜倫、雪萊和濟慈。關於查先生譯作在中國文壇的分量,我在此引用兩位名人的評語:

 

        “查良錚所譯的《唐璜》是中國譯詩走向成年的標誌之一。” 這個評價來自於著名翻譯家、文學評論家、詩人卞之琳。

 

         “查先生有傑出的文學素質和自尊,他留下了黃鍾大呂似的文字。他的作品是比鞭子還有力量的鞭策。” 這句讚美來自於向來驕傲自負的王小波。

 

        時至今日,當我誦讀查先生所譯的普希金名作《青銅騎士》的時候,仍然震撼於其所呈現的渾厚流暢、大氣深沉。

                我愛你,彼得興建的城,

                我愛你嚴肅整齊的麵容,

                涅瓦河的水流多麽莊嚴,

                大理石鋪在它的兩岸;

                我愛你鐵欄杆的花紋,

                你沉思的沒有月光的夜晚,

                那透明而又閃耀的幽暗。

 

        1975年,查良錚恢複了詩歌創作,他心中積壓已久的熱情如旭日般噴薄而出,連續寫就近三十首詩。不幸的是,留給他的時間太少了。1977226日,查先生因心髒病突發去世,得年59歲。

 

        查先生的妻子是他在芝加哥大學的同學周與良。她在芝加哥大學獲得植物病理學和哲學雙博士學位,後來成為南開大學微生物學科的主要創建人。查先生夫婦一生和睦,育有二子二女。

 

                                                             

 

                                       

 

        蕭珊原名陳蘊珍,生於1917年,在中學時熱衷於戲劇表演。中學畢業後,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外文係。蕭珊曾先後擔任《上海文學》、《收獲》等雜誌的編輯,並進行了一些文學翻譯工作。她所譯的屠格涅夫作品《初戀》被讚譽文筆清麗

 

        蕭珊於1936年認識了巴金,兩人在戀愛八年後結婚,琴瑟和鳴,感情甚篤。文革中,巴金被殘酷迫害。作為巴金的妻子,蕭珊也無法幸免。在各種批鬥的折磨下,蕭珊的身體健康嚴重受損。她於1972年被確診患上直腸癌,很快就離開了人世,年僅55歲。

 

        蕭珊去世後,巴金極為痛苦,先後寫了數篇紀念文章,並把蕭珊的骨灰盒安放在床頭,陪伴自己度過了餘生的幾十年歲月。

 

        蕭珊確實是一個令人敬重和懷念的人。對丈夫,她盡情;對子女,她盡責;對工作,她盡職;而對於查良錚這樣的朋友,她盡了義。

 

                                                                

 

        查良錚與蕭珊何時初次見麵、如何結下友誼,我都無法查到,但我相信他們結緣於西南聯大。汪曾祺的散文中曾提及同學陳蘊珍,因此我推斷蕭珊也是於1939年入學。距離查良錚在1942年參軍,他們有兩年多的時間共同停留在西南聯大這個坐標。在這所大學裏,很可能有一些對詩歌和外語感興趣的年輕人經常聚在一起談詩論文,而查良錚和蕭珊都是其中之一。

 

        有據可查的是,查良錚在去美國之前,已經與蕭珊、巴金關係甚密。晚年的查良錚這樣回憶:回想起在上海李家的生活,我在一九四八年有一季是座中的常客。那時屋中很不講究,可是由於有人們的青春,便覺得充滿生命和快樂。

 

        查良錚在1952年回國後,開始翻譯一些文學作品。他把很多譯作交給了巴金的平明出版社,於是和身為編輯的蕭珊有了大量接觸。無論是有關譯文、插圖還是進度計劃,兩個老朋友都不厭其煩地進行了詳細的討論。對於當時在生活中飽受懷疑和排擠的查良錚來說,這種敞開胸懷的交流殊為愉快、無比珍貴。他在給蕭珊的信中這樣寫道:我的好朋友,你知道不知道,現在唯一和我通信的人,在這世界上,隻有你一個人。我覺得我們有一種共感、心的互通。有些過去的朋友,好像在這條線上切斷了。

 

        這段話非常令人心酸,一個中年人的落寞、一個詩人的傷感、一個故交對友誼的珍視,全都躍然紙上。查良錚擁有過人的才華和細膩的情感,被孤立的現實令他內心無比苦悶。這個痛苦的時候,所幸還有蕭珊依然毫無芥蒂地待他如初,如同細雨的歌吟安慰著他那顆幹澀的心。查良錚雖然身陷精神孤島,但他知道在遙遠的地方,仍有一個認真地讀他每封信並以同樣的真誠回複他的朋友。

 

        查良錚是一個心思單純的人,不善俗務,他大概不會知道蕭珊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去維護他們的友情。

 

        在政治掛帥的年代,查良錚的人生經曆注定了他將走向悲劇之路,而與他並肩同行的人也必受牽連,因此大多數人選擇明哲保身,切斷了與他的聯係。由於蕭珊和查良錚過從甚密且一再幫他出書,上海作協的副主席靳以囑咐他們的朋友楊苡(《呼嘯山莊》的譯者)轉告蕭珊,以後要與查良錚保持距離。蕭珊拒不接受規勸,反而和楊苡爭執了起來,並堅稱查良錚是一個絕頂聰明、勤奮用功、希望做點兒事的詩人。不僅如此,隨後蕭珊竟然直接去找靳以,指責他的多慮。所有的當事人都辭世之後,楊苡詳細地記述了這件事的經過並發表於《文匯讀書周報》。

 

        這篇文章讓我感慨萬千。當老同學帶著領導的授意來和自己約談時,蕭珊的做法非常出人意料。她並不需要出賣查良錚,比如交出他抱怨政治活動的信件或提供交流中的一些敏感言論,她隻需悄悄地疏遠他就可以換得自己的平安和領導的滿意。但她沒有這樣做,而是堅定地選擇了一條遍布暗礁的航線——冒著風險去為他爭取公道。

 

        查良錚從前對蕭珊並無恩情,將來也無法給她帶來利益,我相信蕭珊的所作所為單純出於兩個字——友誼。這是怎樣的一份沉甸甸的情誼!當幾乎所有人都把查良錚視為特務、曆史反革命的時候,在蕭珊眼中,他仍然是絕頂聰明、勤奮用功的詩人,而且她奔走呼號,祈望能讓更多人拋棄對他的歧見。隻有真正知善惡、重感情的人才能逆著潮流做出這樣的選擇,雖千萬人,吾往矣。

 

        蕭珊在文學上的造詣和成就遠遠無法與查良錚比肩,但她端方正直的品行對得起查良錚給予她的信任,配得上他們之間的友情。蕭珊的心靈純淨美好,散發著清冽的芬芳,給身處困境的朋友帶去了最寶貴的慰藉。遺憾的是,不久之後巴金夫婦也成為打擊對象,蕭珊和查良錚的聯係被迫中斷了。直到1971年,他們才得以恢複通信,雙方都不勝唏噓。蕭珊在確診患上腸癌後,還在盡力為查良錚搜尋參考書籍。而僅僅幾個月後,她就離開了人世。

 

        查良錚在給友人的信中這樣寫道:蘊珍的去世給我留下不可彌補的損失。究竟每個人的終生好友是不多的,死一個,便少一個,終究使自己變成一個謎,沒有人能了解你。我感到少了這樣一個友人,便是死了自己的一部分。

 

        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幸運,可以在漫漫長路上遇見靈魂知己,能夠於茫茫人海中尋到精神彼岸。由於共同的經曆或興趣或氣質,兩人擁有相同的思想和感觸。在這樣的朋友麵前,一個人可以盡情地談論和訴說,而無論怎樣細微的感受,對方都懂得。當一個這樣的朋友走出了自己的世界,同時逝去的是生命的一角。

 

        幾年後,查良錚寫下了本文開篇所摘抄的那首詩。當一個知心的朋友遠去,她帶走了溫煦的陽光和會心的微笑,人生的一扇門就此永遠地關閉。這首哀傷的詩有一個平凡又深刻的題目——《友誼》。

 

        異性之間是可以存在這樣一種情感的,它與男歡女愛無關,更與權利金錢無涉,隻是純粹的一份理解、一份欣賞、一份信任、一份關懷。這種友誼明淨醇厚,它與親情、愛情以及同性之間的友情一道,靜靜地溫潤著原本蒼涼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