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中國行:印象最深的
文章來源: 野性de思維2023-12-30 05:01:04

在國內的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裏,經曆和看到了許多新鮮的事情,以及一些過去想不到的事情。這次回國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祖國上下,大江南北,從旮旯胡同擺地攤的,到最光鮮昂貴的消費場所,到處都在刷,刷刷刷,掃掃掃,無處不刷,無處不掃,不刷也得刷,不掃也得掃。

以前就知道有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但一直拒絕參與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微信和支付寶什麽都管你要,而這些信息在北美是很被人看重的,也很少有人會明目張膽地管你要。舉個例子來說,在北美的航空公司買機票,沒有人會強迫你提供身份信息,比如你的護照信息等,可是如果你在中國航空公司買機票的話,你的身份信息是必須提供的,沒得商量的餘地,這讓我這個常年在北美生活的人感覺很不舒服。說實在的,就是因為這一點,我一直都沒有注冊微信支付和支付寶,討厭把自己廉價賣了。

回國之前,聽說國內一切都在刷和掃,如果你沒有注冊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寶的話,將寸步難行。聽人勸吃飽飯,在情勢的重壓下,我不得不放棄北美人的“陋習”,趕緊順應中國最前衛的潮流,把這點屁事給搞定,以免人一到中國,就會尷尬的臉不是臉,鼻子不是鼻子什麽的。僅僅尷尬點還不算什麽,要命的是,如果讓肚子餓得鼻青臉腫想要造反的話,後果是可想而知的。那種超好看的現場設死的事,最好還是免了。

那些見過大世麵的回國俠說,國內現在到處都得刷微信和支付寶,但沒想到“刷掃”的瘋狂和癡迷程度,遠不是像我這樣一個沒見過大場麵的土星來的鄉下人能想象到的。有一群老外被中國的這一通狂刷狂掃給整不會了,拿腔拿調、陰陽怪氣(哪個老外說中文不是陰陽怪氣的?)地問:“刷,刷什麽?你掃我,還是我掃你?!掃,掃什麽?”估計他們是被這個中文“掃字”給徹底掃暈了。估計他們是想歪了,偏往“嫂子”那方麵聯想。別說的他們了,不知道為什麽,中文輸入的聯想力也是那麽強大,總是逼著我在第一時間首選“嫂子”一詞。“掃”字,一般用來指打掃衛生什麽的,比如掃廁所,掃大街等,你們掃來嫂去的幹什麽?老外真的被逼整不會了。

記得當時注冊微信和支付寶的時候,那種感覺就好像自己在眾目睽睽之下裸奔,一點隱私都沒有了。

果然,一下飛機,踏上祖國大地第一件必須做的事情不是別的,就是掃碼入關。從這個瞬間開始,“嫂子”便溫柔地接管了一切,賢惠溫馨地提示你:別忘了嫂嫂,一切都要想著嫂嫂哈。是的,不敢忘記。從此以後,俺便從善如流,掃掃掃,什麽都掃,什麽都掃碼,沒有你不能掃的,隻有你不敢掃的。一陣狂暴的掃掃掃颶風襲來,讓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一切還真的就是大家說的那麽回事:一路掃下去,必須嫂下去,沒得商量和選擇,一直掃到登上返程飛機的那一刻,或者掃到你情我願、愛你沒商量的地老天荒的份上。

辦各種事情,吃飯,下館子,哪怕是去那種蒼蠅館子,上廁所,買飛機火車票,打車,乘公交車等都得掃碼,凡是你能想象到的,都與嫂子有扯不清、掰不開的親密肌膚關係,但暫時還不知道,如果一個人在別人不知情,在自己忍無可忍的狀態下,蔫聲不語地向空氣中排放了過量的氣味,汙染級別有待鑒定的有害氣體時,是不是也必須掃碼來支付對不起人民鼻腔黏膜的Sorry費?或者必須刷卡支付汙染環境優雅指數的罰款,要不幹脆把自己的支付二維碼乖乖地交出來,好讓苛捐雜費能有個寄生吸血的地方?

一個多月過去了,俺微信和支付寶使得不再比任何人差。連九十多歲的老太太都能揮灑自如的事情,俺實在沒有不努力做到的道理。俺最大的發現和心得是:哎,學好真是不容易,不是一般的不容易,這得多有意誌力啊,可是,學起“壞”來,真TMD不用學,跟著混個眼熟就是了,就這麽簡單。聽說過哪個剛會說話的男孩不會罵人嗎?可是,誰能告訴我,那樣年紀的小孩子,有幾個能倒背唐詩宋詞如流的?

也就這麽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吧,我已經不幸染上掃碼強迫症了。有事沒事就興奮地把手機攥在手裏,像Mr Bean一樣,到哪兒都緊張亢奮得神經兮兮的,隨時準備掃,見啥都想掃,趕腳著,自己潔癖得如果什麽事情不嫂一下的話,就不完美不對頭似的。就像當年COVID-19大流行的時候出門,如果不帶口罩的話,簡直就像是在犯罪和作孽一樣。

可是,一通狂掃之後,有沒有人想過或者問過這個問題:這一切的背後,有沒有什麽值得我們深思和發現的東西呢?這才是今天我想在此多說兩句的主題。

刷信用卡和掃碼(注意分寸,不是掃“媽”)支付的最大區別到底在哪裏呢?一般來講,信用卡是賒賬,而中國的那種掃碼,基本上就是即時支付,也就是說,你地主家中有多少餘糧,錢袋子中有多少硬通貨,就隻能消費多少。當然了,也有可以賒賬的那種支付,但比起在北美漫天泛濫的信用卡來說,那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了。中式的那種掃碼支付方式,基本上還是建立在量力而出基礎之上的。簡單一句話,有多少錢,花多少,沒錢就該TMD放規矩點,忍不住也得忍著點。

這點破事,如果十年前被我拎出來講,會讓人笑俺太老土了,可放在今天的大環境下來一審視,卻發現一個很重要的事實:這裏的信用體係,已經被人濫用到了一種無以複加的地步,已經被自己偉大的金融創新給不幸玩殘了。

花明天的錢,花別人的血汗錢,而且養成不還錢還光榮的社會風氣,不勞而獲早已經成為一種舉國上下的共識,被這樣的一種文化氛圍熏陶和養育出來的徒子徒孫們,能有什麽好果子吃嗎?今天的一切,不是已經在坦坦蕩蕩和明明白白地在敘事嗎?!這不,已經衝過了33萬億的債務,把個曾經人見人愛,頤指氣使,讓全世界都對之佩服的五體投地的美麗國,硬是逼著低下了高傲的頭顱,甚至給大洋彼岸那個有錢的對手屈膝的生理衝動都有了。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記得二三十年前,常讓人樂此不疲地講的一個故事是:一個美國老太太和一個中國老太太在行將就木時的精彩對話。美國老太太說,我欠的一屁股債,終於可以不還了。真的很美國人!而那個中國老太太說什麽來著?唉,我剛好把欠的錢全部還清了。記得當初自己聽完這個趣說之後,簡直羨慕S那個美國老太太了。

現在回過頭來再重溫當年的這個美麗凍人的故事,才恍然大悟,參悟出一個道理:這種文化基因,很早就根植在發明者自己的機體之內了,慢慢長成了一種無藥可救的毒瘤,是其日後走向必然頹廢衰亡的根本病理性緣由。

一句話,這裏虛假的繁榮和今後不得不去麵對的巨大問題,成,也信用創新,敗,也這個無底線的信用創新;而當今中國的繁榮,不能不說曾經重重地依賴於高度的人均儲蓄,還有那個良好的、量力而為的花銷習慣。當今最偉大的投資人之一,量子基金的創建人吉姆·羅傑斯在十幾二十多年前就看好中國人的這種好習慣。他曾預言,未來的世界一定屬於有著良儲蓄習慣的中國。此人的眼光和前瞻性怎麽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