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小說,還是回憶錄?
文章來源: 內心的衝突2024-01-19 02:15:34

在人生的道路上,誰都可能有過一些獨特的經曆,有些事件甚至不需要虛構,就充滿了戲劇性。它們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往往彌足珍貴。特別是當這些故事發生在一個中國特殊時期,一個巨大的時代背景之下時,它們就更加感人了。人都有傾訴或者講故事的願望,人們也由此萌生寫書的念頭。

寫小說還是回憶錄?我認為,還是寫小說好一些,即使是一本平淡無奇的小說,也會因故事中的某一個生動的情節,給讀者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回憶錄過去幾乎是政治家的專利,現在,則已經擴大到可以稱為公眾人物的範圍,包括明星,著名的作家,畫家,電視台主持人之類的自我感覺良好的人群。不適合我。當然,小人物也不是不能寫回憶錄,可是,誰會知道你呢?又有誰會對你感興趣呢?

我想,還是寫小說吧,小說看的人多。盡量寫好一些,讓更多的人來分享我的喜怒哀樂。為此,找來一些參考書,諸如小說結構,情節,指南一類。雖然經常看小說,對小說的一般概念有所了解,但是寫起來,才感覺到小說如此之複雜,工作量如此之大,是事先完全沒有想到的。需要全麵構思,包括結構,線索,對話,心理描寫,景物描寫,人物刻畫,開篇和結尾。並且可能涉及到哲學,文學,藝術,科學和技術,地理,曆史,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包羅萬象。故事時間跨度橫穿過去,現在和未來。即要有教育意義,又要有哲理,故事還要感人,催人淚下。又不能與已經出版的任何小說雷同。故事情節要獨特,又不能太懸,太具有偶然性。故事的開頭既要非常獨特又要自然,要一下子就要把讀者緊緊抓住,逼迫他們繼續看下去。故事的結尾要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還要在情理之中。天哪!這太難了。我決定不寫小說,寫回憶錄,寫流水帳吧。

我不但決定寫流水帳,並且雷厲風行,馬上動手。動手的同時,老習慣仍然改不了,又找來一些如何寫回憶錄的書,先研究一番。不久就出現問題了,許多原來在我的記憶中印象深刻的事情,許多細節已經淡忘,個別的細節則完全忘記。最可怕的情況隨後也出現了,時間的順序出現了荒唐的混亂,我記不清某個事件的發生,究竟哪一個在前,哪一個在後。接著,甚至出現了我無法確定某些事件到底發生在我的身上,還是別人身上。難道我的記憶衰退如此厲害?或者,我的記憶原來就不好?馬上查閱資料。這才發現,記憶這玩藝兒從來就不可靠。實驗證明,人們所記憶的事情,僅僅在一小時之後,就會被忘記一半左右,一天中經曆的70%的事情,一個月後,會有80%被遺忘。甚至會發生張冠李戴的現象,這在科學上叫作“虛假記憶”。

不時查閱那段時間的各種大事記,又發現,要將這些時代背景與我的故事和回憶有機地結合起來,仍然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寫作指南提到的本人日記,我則根本沒有。因為,我們在中國那個時代的人,不寫日記。如果你寫自己的真實想法,即使你是最狂熱的革命者,也可能使你以十惡不赦的反革命罪鐺啷入獄。如果,你口是心非,寫一些言不由衷的進步假話,又沒有任何參考價值。沒有日記,劄記,文件,文獻,錄音和其他類型的記錄,作為參考和提示,我的記憶就更不準確了。鑒於國際社會對回憶錄的真實性的要求,你不能盡情發揮想象的空間,猜測事件中涉及的人物的心理過程和變化,故事的飽滿度已經打了一個很大的折扣了。真實生活中的語言平淡無奇,你也不能將它改編得驚心動魄,整個記憶尤新的回憶居然變得幹癟,空洞無物。看來,回憶錄實際上比小說還難。因為,它像科學論文一樣嚴格,來不得半點含糊。

特別令人灰心喪氣的,即使我的回憶錄寫得生動活潑,甚至能夠再現一個真實的時代和社會。可能也沒有多少人看。沒有人看,又有什麽用?許多名人的回憶錄,包括英國首相丘吉爾,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中國的蔣介石,張學良,顧維鈞,記錄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革命戰士經曆的《紅旗飄飄》,有誰看過,還有誰記得?我,一個小人物,一個平民,不能揭示任何不為人知的曆史內幕,僅有的是在一個時代的背景之上的,自認為特殊實為微不足道的個人經曆,誰會看?我們都知道《西遊記》,《三國演義》,《鐵道遊擊隊》,《靜靜的頓河》,《牛虻》,《荒野的呼喚》,《哈裏波特》,可是,沒有人知道《丘吉爾回憶錄》,甚至很少有人知道《毛澤東傳》,盡管他們的名聲大得不得了。

但是,最重要的問題是,不管是寫小說還是回憶錄,隻要涉及時代、社會、國家、政治 和曆史等嚴肅的話題,如果你使用中文就需要通過中國大陸出版審查,革命者被放在這樣的放大鏡下考查,自己都會有一種覺得自己是價真貨實的反革命的奇怪感覺。我已經見怪不怪,忠誠永遠不會得到理解是全世界的一條鐵定的規律,就像愛情一樣,真正的愛情幾乎無一例外充滿了痛苦。因此,我的同學和朋友們及親屬紛紛出場,勸告我不要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每天都很繁忙。就這樣,若幹年的時間過去了,我什麽也沒有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