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那個上私校的孩子(八)藤校的生活
文章來源: 平等性2024-06-13 20:43:30

家裏那個上私校的孩子(八)藤校的生活

平等性

前麵有一篇記述女兒申請大學的過程,曾經提到她當時有些擔心,而我則對她很有信心。我那個時候有些盲目自信,覺得不管女兒最終選擇了哪一所大學,到了那裏以後,她一定會適應得很好。今天就講講她在大學裏的生活。

那一年送女兒去學校,她和媽媽兩個人擠在後座嘀嘀咕咕,講了一路的私房話。後來聽領導傳達,女兒當時還是有些擔心。因為她要去的那所百年老校匯集了全世界的精英,女兒在打著小算盤,萬一自己不能適應那裏的生活該怎麽辦?

女兒的這種擔心並不是第一次了。當年她考上私立中學,臨去上學之前,也有過一次類似的小擔心。當時我們沒什麽經驗,被她搞得也有些緊張。結果她上學的第一個星期就交了三四個好朋友,又碰到了好幾個她喜歡的老師,在學校開心得不行。這樣的擔心自然也就煙消雲散了。

現在回過頭想一下,如果把小學和中學進行一下對比,我覺得女兒在小學的生活完全是隨心所欲,是那種真正純粹的童真和欣喜。而到了中學,則變得快樂且充實;畢竟能力增強了,讀了更多的書,參與了更多的活動,也開闊裏眼界。總的來說,中小學階段都可以說是遊刃有餘。具體說花在學習上的時間,除開學校的上課和自習,在校外,大約小學期間有5%左右。到了中學,這個時間增加到15%左右。那麽到了大學以後,到底需要花多少時間來學習呢?

記得那一年我和太太把她送到了學校。她已經提前約好了幾個朋友,相幫著和她一起搬行李上樓,收拾房間,一會兒的功夫,就把宿舍打理得井井有條。我們都還沒來得及好好參觀一下這座有著幾百年曆史的老建築,女兒就要和我們說拜拜了。給我和太太一人一個敷衍了事的熊抱,她就和朋友們一起蹦蹦跳跳地去參觀校園了。

前麵那個關於學習時間的問題,一直到了她的大學新生活步入正軌,才算是有了答案。根據女兒的說法,這藤校還真不是好混的,遊刃有餘肯定是不太可能了。這倒不是說學校的學業有多麽難多麽重,而是因為校園生活實在是太多姿多彩了。比如說,女兒一個學期選五門課,同時是兩個俱樂部的組織者和核心成員。作為一個醫學預科生,她每周都要在醫院裏做好幾個小時的義工,同時還要在她醫學院的導師實驗室裏麵做科研。這還沒完,她隔幾個星期就要代表學校出去打比賽。據她的估計,除了上課以外,她花在學習上的時間有大概30%左右,比中學的時候多了一倍。除此之外,女兒從第二年開始就做起了TA的工作,一周也需要花好幾個小時。

每次聽她給我們講得津津有味,我和太太其實心裏都捏著一把汗,擔心她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了。女兒還是一如既往的樂天派,她說,“忙是忙,可是我真的很享受這樣充實的生活。每天睡覺之前,一想到第二天一起來又有這麽多好玩的,我就打心眼裏高興。” 她怕我們擔心,還舉了幾個具體的例子。比如說,和幾乎所有的同學一樣,她睡得很晚,不過她每天都能有八個小時的高質量睡眠。而且和以前一樣,每周她都會讀一本新書。最讓她高興的是,她每天還能擠出時間約朋友散步聊天。就像她說的,她在學校真的是如魚得水!

要做到這些其實非常不容易,我和太太都是很佩服的。要平衡好這所有的一切,我相信這不僅需要有極高的效率,而且毅力和自製力也是少不了的。除此之外,還需要有恒心和執行力,這一點估計是繼承了她媽的良好基因。至於她所說到的讀書習慣,一周一本新書,雖然在數量上比她小的時候要少一些,不過她現在讀的那些書,在深度上有著質的飛躍。她和我提起過其中的幾本,記得有《邏輯哲學論》 和《哲學研究》,我隻知道那是維特根斯坦寫的。很慚愧,這位牛人寫的書,對於俺來說,那是絕佳的催眠利器,每次翻不了兩頁就去見周公了。

女兒所描述的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學校裏有俱樂部,有姐妹會,有各式各樣的講座和活動,她自己最喜歡的還是藤校特殊的學院製。有朋友可能還記得《哈利波特》裏麵的霍格沃茨魔法學校有四個魔法學院,格蘭芬多、赫奇帕奇、拉文克勞與斯萊特林。女兒她們學校規模大一點,一共有十二個學院,每個學院都有自己專屬的宿舍,食堂,圖書館,和活動設施。從本科二年級開始,學校開始分配學院。不同專業不同方向的學生,後麵幾年都會生活在同一個學院的宿舍裏。有鑒於此,學生們申請學院的時候,往往要好的朋友們會紮堆一起申請,而學校也往往會考慮他們的請求,將他們分到同一個學院裏去。女兒所分到的是一個不到五百人的學院,能夠在自己的學院裏共同生活,大家朝夕相處,幾年下來,彼此間的關係非常親密。朋友們還會經常交流各自對世界的了解,對未來的憧憬,很自然的,就形成了將來的社交網絡。至於說到宿舍的條件,比起我當年讀大學的時候,那完全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不過話要說回來,我當年讀書的時候可是一分錢學費都不用交的,條件差一點也是情有可原。

前麵我講到藤校裏的生活,並不單單是學習,交朋友,參加俱樂部,姐妹會的活動,實習,做研究,校內打工,這些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問題是好玩有趣的事兒實在是太多了,時間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舉一個例子,女兒這個學期在學校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和學校的一個校刊總編一起,給刊物約稿,並幫助這個校刊的正式發行。她為此寫了上百封信件,聯係了學校四十幾個學院的負責人和資深教授,和他們一一麵談,爭取他們的支持。最終刊物正式發行,她的努力也見到了成效。這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要說是本科生了,其實就連我所帶的博士博士後們,都不一定能夠獨立完成。我覺得藤校的環境,對她的成長給予了相當大的激勵和自由度。

當然,這世間的事情從來就不可能十全十美,有甜必有苦,有笑也會有哭。在上大學之前,女兒從沒有上過住宿學校,大學是她第一次體驗獨立生活和集體環境。好在她很快就交了一幫好朋友,最後也相約著申請到了同一個學院。她的朋友們都非常上進,而且和中學的時候不同,這裏的同學們都非常清楚自己將來的方向,而且有著明確的目標和計劃,並且正在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實施。這是一群出類拔萃的年輕人,也是未來社會的精英;不過在學校校園裏,她們也是一個個普普通通的孩子,有自己的煩惱,也有脆弱的一麵。

記得一年級下學期的一個晚上,當時我正和朋友在外麵用餐,很意外的,收到了女兒的電話。講了還沒兩句,她竟然哭了起來。我嚇了一大跳,還以為是出了什麽大事,趕緊走出餐廳,耐心詢問她的情況。等她哭了一會兒,平靜了一些,才告訴了我詳情。原來這兩天她感染了病毒,正發著高燒,一個人孤零零地躺在宿舍裏。女兒身體一向很結實,以前在家裏,偶爾有不舒服的時候,不僅爸爸媽媽會問寒問暖,做她最喜歡吃的,而且多半還會陪著她講故事逗她開心。一想到現在自己孤苦伶仃一個人,天底下最關心她的人都遠在千裏之外,就有些林妹妹附體,開始多愁善感起來。聽她絮絮叨叨講了好一陣子,我估摸著沒太大的問題了,陪著她聊天,又講了好幾件她小時候的趣事,還一個勁兒地誇她打小就特獨立,特堅強,總算是哄得她破涕為笑,最後還叮囑我千萬不要告訴媽媽,免得她擔心。

這是她在大學期間唯一的一次。後來她朋友多了,整天都有人圍在身邊,從早到晚樂得合不攏嘴,自然再也就沒有這樣梨花帶雨的機會了。記得那一回我和太太去學校看她,她陪我們在校園裏逛了不到二十分鍾,幾乎每分鍾都會有人湊上來和她打招呼。看她樂嗬嗬地和朋友們打趣開玩笑,我這顆心總算是徹底放下來了。

囉囉嗦嗦寫了這麽多,有網友可能會問我為什麽沒有分享太多關於學習方麵的內容。是這樣的,我這個人覺悟低,覺得學習雖然很重要,但並不是孩子上大學最重要的目的。當然,我家裏好幾輩都是讀書人,不談學習好像也說不過去,就簡單地聊一聊吧。

學習習慣,效率,專注度,以及對學習的興趣,這些東西應該在中學的時候就養成了,這裏就不多談了。從選課的角度來看,我覺得藤校和別的學校也沒有什麽本質性的不同。當然藤校的好處是,它所能開出來的課,五花八門,涵蓋麵極廣。而且很多都是小課,很適合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比如說,有一年我女兒在自己的專業課之外,選了一門佛學課,專門介紹禪宗思想。這門課一共隻有兩三個學生,聽女兒的意思,她和老師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往往會占大半堂課的時間,她自己非常享受這樣的學習過程。而藤校選課的難度,則是因人而異,非常的靈活。不過呢,很多的學生為了挑戰自己,還是會選更有難度的課程。有朋友看到有些報道講淩晨兩三點鍾,學校的圖書館依然燈光通明,座無虛席,覺得不可思議;其實那並不是一個神話,而是經常發生的事情。當然,學得這麽晚,對於我們做父母的來說,總會聯想到安全的問題。好在整個四年本科,學生們都住在校園內,而且她們學校周邊的社區也非常安全,淩晨兩三點鍾回宿舍完全不用擔心。

學校裏最有趣的,還是同學們之間的活動和交流。女兒不僅參加了很多俱樂部的活動,還經常代表學校出去打比賽。藤校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資金雄厚,隻要是代表學校,不管是參加國內比賽還是國際大賽,差旅住宿學校統統給包了。這可比在中學的時候要強多了,省了俺好多的銀子。

最後談一談喝酒的問題。大家都知道美國的合法喝酒年齡是21歲,不過相信隻要是家裏有上大學孩子的家庭,都會知道在大學校園裏,喝酒已經成了一種文化。藤校也不例外,從第一年開始,隻要是參加派對,就一定會接觸到酒精飲品。每次和我們談到這個問題,女兒都大大方方地表示自己喝過酒,而且告訴我們在學校完全不喝酒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樣會被同學們當作另類。最有趣的是,有一次聊得開心聊,她頗有些得意地告訴我,她一定是繼承了我的基因,因為很多時候,她的朋友們喝得東倒西歪,她卻若無其事,最後還可以幫著把她們扶回到各自的宿舍。

我聽到這裏,真是哭笑不得。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家裏那個上私校的孩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