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那個上私校的孩子(五)申請大學
文章來源: 平等性2024-05-31 07:58:47

家裏那個上私校的孩子(五)申請大學

平等性

我自己讀高中的時候,是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當時在中國能有機會上大學的人還不多。我的媽媽和天底下絕大多數的媽媽是一樣的,很為自己這個調皮搗蛋的兒子擔心。高三那一年,我記得她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兒呀,你玩歸玩,這高考可一定要抓緊呀。萬一將來上不了大學,那一輩子可就完了。”

上不了大學,這一輩子就完了。這麽有哲理的話,到底是不是真的,我這輩子是沒有機會去體驗了。不過呢,高三那一年的壓力和艱辛,我至今都難以忘懷。女兒是在這邊出生的,我本以為像她這樣在蜜罐裏長大的孩子,是不會經曆這樣的磨難了。

結果我還是太天真了!

和國內不同的是,在腐朽墮落的資本主義,確實是沒有高考這一說。雖然網上有很多人說什麽SAT或是ACT是美國版的高考,我可不敢苟同,因為那壓根就是兩碼事兒,其難度和重要性完全就沒有可比性。比如說,女兒十年級的時候就去考了標準化考試。結果頗有些出乎我意料,她並沒有得到滿分,可她小人家臉上笑咪咪的,覺得已經足夠了。當然我和太太也同意她的看法,畢竟標準化考試隻是申請大學的一個小小的參考。從後來的申請過程來看,也果真如此。

真正開始申請大學,是在十二年級的上學期。先來談談我自己的觀察,我覺得對每一個孩子來說,這個申請的過程都是挺不容易的。和我們當年一樣,每個孩子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夢,也有自己最想去的學校。隻可惜我們現在還不是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僧多粥少,教育的資源畢竟是有限的。那該怎麽辦呢?這大權就掌握在各個大學招生官的手裏。當然,招生官也不可能隨心所欲,糊塗官判糊塗案,他們還是需要慧眼識珠,抓住學生申請材料中的那些閃光點。

而說到申請,孩子們從小學到中學,這十幾年來各方麵的積累和成長當然是最重要的。可是,和國內僅僅用高考成績來評判孩子所不同的是,在這邊申請大學,除了學習成績(諸如GPA,標準化考試,競賽成績),還有很多主觀性的,或者說是非定量的因素。比如說,課外活動,領導力,獨立精神等等許多極具個性化的東西,而這些,都是需要通過孩子以自述或是寫小作文的方式表現出來。

記得當年申請留學的時候,我也曾寫過自述(Personal Statement)。前一段時間家裏搞大掃除,整出了一堆破爛,竟翻出了其中的一份留底。重溫當年的大作,饒是俺現在功力深厚,臉皮已經練到了城牆般的厚度,也不禁有些發紅。心中禁不住感歎,當年我的導師實在是太有愛心了。我們家領導雖然比俺水平要高上不少,不過高得也有限。我們夫妻倆深知自己的底子,誰都不敢去亂指揮,生怕給女兒的申請幫倒忙。而且,女兒的寫作能力,就像我經常和老婆開玩笑時說的,是英語文學專業研究生水平了,自然不需要我們擔心。於是全家達成一致,幹脆全程放手。拿俺這個貧下中農的話說,那就是任由她自力更生,自生自滅。

其實這樣說也不是太準確,畢竟女兒申請的時候,還是有很多人幫到她的。女兒人緣好,朋友多,她在國家隊的前輩好友,有不少已經在各大藤校就讀,很多人主動聯係她,分享自己的經驗,為她的申請出謀劃策。不僅如此,她們學校的康嫂(counselor)也盡心盡力,為她掌舵把關。女兒她們學校規模不大,卻有好幾位康嫂,每人負責三四十個應屆畢業生。女兒很幸運,她的那位康嫂經驗很豐富,而且極為負責。女兒後來和我們聊起來,對這位康嫂非常感激,說當時她花了很多的時間,陪著女兒反反複複地討論和斟酌申請文件的內容,還為她提供了好多有價值的建議。我覺得在這一點上麵,私校和公校很可能是有些不同的。

從小學到中學,這麽多年下來,女兒不管是在學習成績,學校裏的表現和領導力,課外活動和組織能力,以及一大堆國內國際比賽的優勝獎項,看起來各方麵的條件都是挺不錯的。可是,當她真正開始申請大學以後,和所有的小朋友一樣,不免心裏有些忐忑。特別是當她的早申被defer了以後,看得出情緒上還是受了一些影響。我當時頗有些心疼,雖然自己也幫不了什麽實質上的忙,不過呢,做思想工作嘛,咱還是有一套的。

記得有一個周末,我陪她一起去看電影。看完了從電影院出來,女兒興致很高,我握著她的手,一路走一路聊,聊了一會兒電影裏的人物和情節,很自然地就轉到了她最近申請的事兒。我記得當時和她說:“錄取學校的這件事兒,咱們誰也沒辦法準確預測,畢竟每個學校的錄取標準都不一樣,而且招生官員的眼光和評判的角度也各有千秋。能夠被哪個學校錄取,或是被哪個學校拒之門外,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覺得都是合情合理的。可是依我對你的了解,你所申請的這十幾所學校,雖然都是頂尖的學校了,不過我覺得其中的任何一所你都是well qualified;如果真的有哪所學校拒了你,我相信那隻不過是彼此之間沒有緣分罷了,絕不是你自己能力上的不足。”

對於我的這一番話,女兒並不是很信服,她笑著說我有偏見。當然了,憑良心話,自己的孩子,我一路陪著她長大,沒有偏見那是不可能的。隻不過我這一輩子見過了太多出類拔萃的學生,我還是比較相信自己判斷的。其實我當時心裏還有一句話沒跟她說:“不管你最後選擇的是哪一所大學,你去了那裏以後,一定都會適應得很好,因為你早就準備好了。” 現在看起來,這一點果然應驗了。

現在再回過頭來看女兒申請學校的全過程,我覺得肯定還會有很多值得她吸取教訓的地方,比如說對各個學校的了解,申請材料的完備性和可讀性,對於麵試的準備,等等。我記得,當她提交完所有學校的申請材料以後,整個人鬆了一口氣。當時正是元旦期間,她在家裏彈了整整一下午的琴,好好地放鬆了一把。彈完了琴,心情很不錯,女兒終於肯把最終版的申請材料分享給我和太太看。我看了以後,在讚歎她文筆的同時,心裏還是覺得有些遺漏之處。比如說有一些她認為無關緊要而沒有放進去的東西,在我看來卻正是能夠幫助別人認識到她的堅持和付出,了解她那顆慈悲愛人的心。當然,現在申請都已經交了,再說什麽也不趕趟了,對於這些我所認為的不足之處,我自然是啥也沒說,而是真心地祝賀她獨立完成了這樣一件大事。這的確是真心真意的,看了她的申請材料,我其實挺慚愧的,因為這樣的材料,我自己這一輩子是整不出來的。

就是這樣一份我覺得還不夠完善的申請材料,她最後還是拿到了絕大多數所申請學校的錄取,剩下的那些學校也都把她放到了waiting list裏麵。看來各個學校的招生官還是極具慧眼,至少比我本人的眼光要高明多了。女兒上大學以後,學校還把當時她的錄取評估報告發給了她,她也很高興地和我們分享了這份報告。在這份報告上麵,招生官員的第一句評語就是:She sounds special -- there's real warmth in the file and the suggestion of unusually compassionate and mature PQs。

作為一個父親,我覺得非常的欣慰。

此外,在這份報告上麵,我還發現了兩點對將來的孩子們申請可能會有所幫助的地方。第一點,年齡偏小所帶來的影響。這一點,我們中國人估計很多都不能理解,我自己也不例外。女兒上學比較早,從小學到中學,她基本上都是班上最小的那一個。我和太太從來沒有想到這可能會是一個問題。可是,在那份評估報告上麵,學校的兩位招生官都指出她年齡偏小,他們擔心女兒這麽小的年齡,是否能很好地適應大學裏的獨立生活環境。這就帶來了我所要講到的第二點,校友麵試的重要性。正是經過了校友麵試的正麵和積極的反饋,徹底打消了招生官員的顧慮。那位校友寫了一份長長的麵試報告,大約有兩三千字,詳細地評估了女兒在各方麵的表現,特別是心智上的成熟和獨立精神。他最後的一句話是:She would be a great credit to our university。

我相信申請學校的整個過程,包括了那些夜以繼日的努力和準備,申請材料的整理和書寫,聯係推薦人的主動性,和學校康嫂的相互溝通,以及在那漫長的等待結果的過程中,心理上所承受的壓力,這些為女兒將來的人生之路,比如說實習申請,醫學院申請,工作麵試等等,都提供了極好的經驗和教訓。畢竟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樣一步一步地成長起來的。而我們自己親身的經曆,不管是甜是苦,總是最寶貴的。 

我以前寫過一篇講述女兒收到藤校錄取後的文章,就把它當作是這一篇的後續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家裏那個上私校的孩子(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