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見地
文章來源: 平等性2021-10-28 07:12:07

孔雀羽師兄最近在【奇聞怪談】係統地詮釋他對《金剛經》的理解,功德無量。《金剛經》是佛家的重要經典,對佛家最重要的思想,包括對空,性,相的本義,講得非常透徹,對修行也指出了明確的方向。空,性,相直接聯係到佛家思想的第一義,今天就來講講我自己的理解。

首先,佛家講空,四大皆空,處處為空。但是,空到底是個什麽東西,它和有到底又是什麽關係呢?我先講講對空和有的幾個常見的理解。第一種理解,空就是真實,有就是虛幻,我們看到的,聽到的,都是虛幻,隻有永恒不變的空,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第二種理解,我們這個世界是由空和有所組成的,空是恒常不變的,有是永遠在變化的,正是因為我們留不住那永遠變化的有,所以我們應該拋開對有的執著,回到恒常的空裏麵去。第三種理解是,空和有是相對的,不能執著於空,也不能執著於有。這三種理解,相互之間都有聯係,但是也有些細微的差異。而我自己的理解,和它們有相似之處,也有些不同的地方。

我曾經寫過,佛家的“空”,一般是用來形容世間萬物的本質(萬物的本質,覺悟和解脫)。從現代科學的角度,萬物的基礎,可以是分子,更深入一點,是質子,再深入一點,是誇克。但是,如果再深入下去呢?佛家的思想是,不管到了哪一層,下麵總有比它更基本的,無限可分,佛家叫它極微。學過極限的朋友肯定知道了,這個過程是無限的,意思就是沒有可以具體量化的最基本粒子,終極的基礎的就是空了。當然這隻是一個比喻,我用這個比喻,也有破除概念的用意。您看,空是破除一切概念的,不管是分子,質子,誇克,隻要您想得出的基礎,基本粒子也好,空間也好,時間上好,它都會給您打破掉。所以佛家講不要持實,並不是說不講事實;而是說物質的基礎,萬法的基礎,是沒有基點的,這是指空的概念。

這個空,既不是空間的空,也不是空有的空,它是所有萬物萬法的終極基礎,沒法琢磨,沒法想象,沒法量化,但是我們一般都叫它空性。為什麽叫空性而不是純粹的空呢,因為這個空不是頑空死物,它存在的同時就是有功能的。空的這個功能很簡單,就是顯現出萬物萬法。我們可以把空的這個功能形容為性。所以空和性是一體的,有空必有性,必有空的自顯現。有些宗門將空比作如來法身,將性比作如來法身功德,我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比喻。法身周遍一切界,雖然無法形容,卻是萬物萬法的基;法身與法身功德不一不異,從不分離。

空性的功能也是遍布所有時空的,還是沒法琢磨,沒法想象,不過要形容它還是可以的,比如說,光。其實它比光要厲害多了,因為空的無限性,空性的作用也是無限的,遍布時空,無處無時不在的。好了,講了半天空和性,那什麽是有呢?我剛才講到了,萬物萬法都是空性的自顯現,這個顯現出來的萬物萬法,就是有,佛家也稱它為相。因為相是由空性的自顯現,它的本性是空,有相必依空,佛家叫本性自性空。那相有沒有起點呢?注意,我講的是空性是遍布時空,時間和空間都隻是一個量化概念,都是相,它的基礎也是空性,所以也是無始無終的。我們一般稱為無生。

有幾點需要注意。第一點,空性的自顯現也是無限的,也就是說,佛家認為,沒有所謂的虛空,在時空中的任何一點,都有空性,也必然有空性的自顯現。也就是說,相是無處不在的,想要在相與相之間找到無相的空,是做不到的。第二點,因為空性的作用是無限的,在這個世間或超世間的任何一點,都可以顯現出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也正是因為空性的作用是無限的,所以我們不能持空。第三點,相是從來不會離開空性的。相千變萬化,光怪陸離,但是,任何的相,都是具足空性圓滿,因為所有的相,都是空性的自顯現。

而我們人類,還有世間有情,也都是空性的自顯現,也都是生活在相中的。打一個簡單的比喻,我們的世界,就好像一個虛擬的電子遊戲,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遊戲中的角色。我們在遊戲中生,在遊戲中死,都遵循著這個遊戲的規律,也就是相的規律。但是,如果把電源拔了,我們的世界就幻滅了。好在空性的作用是無限的,是永遠不會斷電,所以,我們的世界,永遠都是在不斷變化,緣生緣滅,相互作用,並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

但是,我們每時每刻都生活在這個千變萬化的相的世界,我們能不能認識空性這個本性呢?答案是,可以的。相是虛幻的,是不斷在變化的,但是它同時也是空性的自顯現,它本具空性的所有功能,也就說,具足空性圓滿。其實,如果打破時空的局限,您會發現,時空中的任何一個點,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也都是具足空性圓滿的,這也是我們可以修行入道的因。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悟到的,都是相,但是,因為相是空性的自顯現,具足空性圓滿,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相,感應空性的功德,最終證悟空性的全部功能,這就叫由相入道。當然,空性的所有功能,我們與生俱來,不用解脫也是具足的,那為什麽我們還要修行呢?

我們自己的覺性,的確是具足空性圓滿的,但是,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意識,隻是覺性的一部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而覺性本身,也隻是空性的一種顯現。要想讓我們有限的意識,和覺性融合,進而與無限的空性融合,就有一個修行的次第問題。我以前提到過的智識雙運,就是這樣一個修行的過程,它既是修行的果,也是修行的基,更是修行的道。智在這裏就是指的空性,具體到不同的次第和層次,可以是證悟,可以是深層的智慧,也可以是覺性。而識,就是我們的意識,是我們對相的觀察,認識,和了解。我們的修行,其實就是在對相的不斷深入觀察和證悟中,認識到我們的意識本身,其實也是空性的自顯現,其實本具空性圓滿,進而可以體會到空性的無限功德,並最終解脫。正所謂,修行,非修行,是名為修行。

而修行本身,並不是佛家或是其他任何宗教的專利。我們每一個人,我們境界的提高,思想的進化,眼界的拓寬,都是修行。與各位人生路上的修行者共勉!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這世間究竟有多少佛?

萬物的本質,覺悟和解脫

死亡之後,新生之前,那一段靈魂的曆程

生老病死

打坐的正確姿勢,好處,和一些切身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