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韓戰觀(3)
文章來源: 石頭村2021-10-23 20:15:06

下麵再簡單從軍事的角度來談談雙方的表現。不過軍事問題從來都不是單純的軍事問題,而是受到政治的限製的,所以軍隊的最高將領往往是政客而不是軍人。就像二戰盟軍的最高統帥是不那麽會打仗的艾克,而不是最會打仗的職業軍人巴頓將軍。所以如果不能理解這點就不能理解韓戰的結果。首先可以看看長津湖戰鬥中雙方重點宣傳的小人物的兩個例子。中方在二次戰役中最有名的戰鬥英雄就是楊根思,特級戰鬥英雄,在整個朝鮮戰爭中都沒有授予多少人。當然後來宣傳得比較少,相對名氣不如後來的幾個比如黃繼光,邱少雲等。我從小就讀過關於楊根思的書,如何率領他的部隊堅守山頭,在多次打退敵人進攻後最後與進攻之敵同歸於盡,保住了陣地。如果不理解上麵的描述可以參看電影《英雄兒女》,裏麵的王成最後與敵人同歸於盡。敵人被嚇得肝膽欲裂,再也不敢向陣地發動進攻了,就如《三國演義》裏麵的死諸葛嚇走生仲達。隻是長大並了解一些史實後,才想起問一個問題:人死了,陣地是怎麽保住的?並且在陸戰隊一師撤離的過程中,就沒有一個拿不下的山頭。所以我其實想不明白為什麽楊根思能夠獲得中共軍隊的最高榮譽。並且直到今天我也沒搞明白楊根思守衛的山頭到底是在美軍的前方,還是在美軍往回撤的路上。這裏還有一個美方的例子,美軍海軍陸戰隊有一個連隊,叫貝克連,駐紮在鷹潭裏和下碣隅裏之間的一個高地上,史稱德洞山口,至於中方如何稱呼這個山頭我就不清楚了。貝克連在防守山頭的戰鬥中打敗了中共軍隊幾乎一個師的攻勢,保住了陣地。我對這個連隊最深刻的印象來自於他們在戰鬥打響之前所做的一切。當這個連隊半夜行軍到了山頭之後,絕對是體力消耗基本上到了極點。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連長依然要求每個士兵首先挖好個人的戰鬥掩體,要知道當時的酷寒之下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並在周圍設好障礙物,安排好哨兵之後才讓部隊休息。結果半夜中共軍隊就摸了上來,但因為外麵的障礙物的阻礙沒法悄無聲息突入美軍營地。結果偷襲不成變成了強攻,但因為美軍早有準備,連續兩天強攻不下反而損兵折將,至少半個師的部隊折損在這裏。這個山頭一直控製在美軍手中,直到與鷹潭裏撤出的美軍匯合後一起撤走。我不知各位看官能從這兩個都是連一級的戰鬥例子中讀出什麽,不過我是看到了一些東西。

如果做一個公允的評價,應該說雙方的軍人基本上都表現中規中矩,表現出自己相應的水準。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當然偶爾也都有不堪入目的時候。就連萬眾矚目的海軍陸戰隊一師的表現,對於海軍陸戰隊來說,也不過是其正常水準,隻是對手不知道其正常水準而已。這可以從海軍陸戰隊總部的軍官們說的一句話略見一斑。當陸戰隊總部的軍官們在阿靈頓的總部裏麵聽說中國軍隊包圍了陸戰一師時,軍官們說的是:這下可以讓中國佬嚐嚐海軍陸戰隊的厲害了。事實也證明還是海軍陸戰隊的人最了解他們自己人。

至於有些網上議論說什麽如果雙方裝備互換就是一場大屠殺。這種純粹屬於意淫的議論當然沒必要認真看待。軍隊的戰法其實是與其裝備相匹配的。當你有了強大的火力時,自然就不能人不知鬼不覺的隱藏於群山之中,然後趁著夜幕偷偷摸到別人的陣地附近偷襲。隻能說中國軍隊根據自己的裝備情況,打出了自己的特點,僅此而已。中國軍隊最輝煌的戰績無非就是二次戰役,幾十萬大軍突然在美軍的後方出現,導致了美軍的恐慌,這種恐慌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性的恐慌。身邊突然出現了數不清的不了解的新的敵人,我想大多數正常人都會恐慌,唯有打了幾次交道之後才能慢慢消除恐慌。正如我前麵強調過的,韓戰由於是兩個世界性集團的戰爭,決定了美國沒有辦法取得徹底勝利。一旦中共軍隊參戰,美軍隻能撤退到38線維持朝鮮的態勢。撤退有兩種方式,就是美軍西線和東線的不同方式。在西線被13兵團圍攻的第八集團軍選擇了迅速撤退,整體而言還算有序,但確實有些混亂,還有些部隊的撤退變成了潰逃。但主力部隊基本上完好地撤退到了指定地點。西線的交通比較方便,撤退的路線比較多,所以撤退選擇比較容易,即使某些路段被截住,很容易就有其他選擇。就比如我們都知道魏巍的《最可愛的人》中間重點讚美的38軍所謂鬆骨峰如何阻斷了第八集團軍的後撤之路。但我們都知道第八集團軍基本上並沒有傷筋動骨,就是因為馬上就選擇了另外一條路撤退了。但東線的撤退路線就沒有多少選擇,如果像西線一樣各自撤退,有的部隊可能就會在撤退中潰敗,從而演變成一場屠殺。步七師的麥克唐納戰鬥群,後來改名為費斯特遣隊(麥克唐納失蹤後),就是中方宣傳的被全殲了的北極熊團,就是在撤退中演變成潰敗。好在長津湖完全冰凍了,不少士兵穿過冰凍的湖麵找到了海軍陸戰隊,還有數百名士兵加入了陸戰隊的戰鬥序列參與了陸戰隊的突圍之戰。而跑不了的傷兵隻能躺在被遺棄的卡車上像待宰的羔羊一樣,被中共軍隊士兵近距離一一射殺。而陸戰隊一師則是充分相信自己的實力,認為沒有必要倉皇逃串。所以首先將各處分散的部隊集中,在擊退了中共軍隊的進攻後,再全師合並一起。將傷員空運到後方後,全師攜帶所有裝備從包圍圈裏麵殺出一條血路。雖然這樣撤退比較慢,但在撤退中依然保持強悍戰力,有條不紊殺出重圍,並將包圍陸戰一師的三野的王牌9兵團打殘了。讓中共軍隊真正見識了世界一流軍隊的水準。其實這裏可以設想一下,如果西線的第八集團軍也像陸戰一師一樣有條不紊地撤退,不知13兵團會是什麽命運。當然,陸軍的戰鬥意誌從來都沒法與海軍陸戰隊媲美。

由於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將軍在二次戰役中死於車禍,李奇微將軍繼任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被稱為改變了朝鮮戰局的人。李奇微上任後就做了兩件事馬上就扭轉了局麵。一是總結出了中國軍隊的作戰特點,一是星期攻勢,還有就是總是夜間突襲到美軍陣地前發起大規模進攻。根據對手的作戰特點,李奇微采用了相應的戰法:磁性戰術。就是不與中國軍隊正麵對抗,但保持接觸,主要用炮火殺傷對手。一旦中國軍隊發起強攻,馬上撤離到下一道防線,等待中國軍隊第二天淩晨追到第二道防線再用火力殺傷對手。這樣既保持了戰鬥接觸,但又不至於讓士兵在嚴酷的戰鬥中感到恐懼,逐漸恢複部隊的士氣。另一方麵則通過炮火大量殺傷對方讓對手的士氣低落。還有就是隨時走訪各部隊,給士兵打氣。坦率地說,麥克阿瑟在失敗時為了推卸自身責任不斷誇大對手的威脅對軍隊士氣起了很壞的作用。也正是因為麥克阿瑟的誇大,讓華盛頓有了放棄朝鮮的打算。不過李奇微改變了這一切,在沒有增加兵力的情況下很快就扭轉了戰場態勢。當然,如果沒有李奇微,沃克也有可能做到這一點。畢竟沃克是當年巴頓將軍第三集團軍最得力的軍長之一。並且沃克將軍也已經找出了中國軍隊的特點和缺陷,就是星期攻勢,但沒有時間采取對策了。但沃克和麥克阿瑟之間的緊張關係有可能妨礙他的行動力。而李奇微則是得到了麥克阿瑟的全力支持。

美軍在李奇微將軍率領下,充分發揮了其特長,所以短時間就完全扭轉了局麵。讓一支籠罩在恐懼中的軍隊迅速恢複了士氣成為一支勁旅,並在五次戰役中將其火力和機動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將中國軍隊徹底擊潰。當時的美軍絕對有能力將中國軍隊驅逐到遠離38線的地方,但卻沒有辦法結束戰爭,因為中國可以從後方調來更多的軍隊。這個時候,政治的考量比起軍事考量占有更重要的地位。美國需要的是停戰,不是與對手無休止的戰爭,不論從軍事上說可以取得多麽大的戰果。因為對手中國的人力資源是無窮無盡的,並且有中蘇友好條約保障中國的安全,除非再開世界大戰,否則根本就是一場沒完沒了的戰爭。所以自五次戰役以後,美軍已經完全失去了戰爭的機動性。美軍作戰的唯一動機就是通過戰場施壓迫使中國到談判桌上來,所以這以後的山頭爭奪戰從軍事學上看來完全沒有價值。

那我們再來從軍事的角度看看中國軍隊的表現,很顯然,中國軍隊的裝備和戰術都還是一戰的水平。不要說立體作戰的概念了,連裝甲部隊的應用都沒有。但憑著程咬金的三板斧,剛一開始也確實嚇了美軍一大跳。主要就是靠穿插和近距離的強突,所以主要是靠夜戰。因為中共在內戰中這種戰法對付國民黨軍隊特別有效,所以認為美軍也不過如此,但美軍火力的強度是國軍遠遠比不了的,差距在於美式後勤的強大。對於打仗規規矩矩的美軍來說,一開始不適應這種戰法也算正常。因為偷襲通常隻能小規模,所以像中共軍隊幾十萬人的偷襲確實也出乎美軍意料,並且一度引起了美軍的恐懼症。但一旦醒悟過來並找到對付的方法後,其實也並不難對付。當火力的密度超過了突擊強度時,血肉之軀終究敵不過鋼鐵。砥平裏之戰就讓中共軍隊的法寶失效了。其實從三次戰役開始,中共軍隊就開始落下風了。但軍隊高層並沒有認識到,接下來的四次,五次戰役就吃了更大的虧。要不是政治因素的製約,可以說中共軍隊當時輸得底褲都沒有了。但因為地緣政治的原因,後來就變成一個山頭一個山頭的爭奪戰,其實這種戰鬥隻需要派出足夠多的人員去填充就行了。當一方人員消耗不起的時候退出戰鬥就結束了,所以實在乏善可陳。中方吹噓得最厲害的上甘嶺就是這麽一場消耗戰,15軍打光了,12軍再補進去,但12軍卻不為人知,所有的榮譽都是15軍的。所以後來12軍不幹了,說我們12軍的五千兄弟不能白死,也要求分得名分。但在美軍的眼中,最艱難的山頭爭奪戰不是上甘嶺,而是傷心嶺,是與朝鮮人民軍打的。

我們看見中方關於韓戰的諸多文章渲染最多的是士兵的勇敢,並且還經常引用美國人讚揚的話。可見在沒有什麽別的好宣傳的時候,勇氣就是唯一可以誇耀的了。但士兵的勇敢有一個前提,就是需要勝利。如果勇敢犧牲換來的還是失敗,再勇敢的士兵最後也會崩潰。所以到了五次戰役的時候,唯一可以誇耀的勇氣都沒有了,隻能用兵敗如山倒來形容了。其實中國人並不比美國人更有勇氣,至少海軍陸戰隊戰場上表現出來的勇氣比起中國最勇敢的軍隊毫不遜色。想起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80年代中期的中越邊境的山頭爭奪戰。中方的報道第一次誇獎越南人民軍的勇氣,如何紀律嚴明,在中方的炮擊下隊形不亂。越南的大部隊潛伏在中國軍隊陣前,但受到了中方的炮擊傷亡慘重,但整個部隊沒有發出任何喧囂讓中方覺察到潛伏的大部隊,是不是可以聯想一下邱少雲的故事?但最終越南人民軍的勇敢和紀律還是敗在了中國的強大火力攻擊之下。如果將中方引用的美軍如何誇獎誌願軍的勇敢和中方如何誇獎越南人民軍的勇敢放在一起看,是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對照?可見當有了別的可以誇耀的資本後,勇氣大概就不會放在重要的位置了。如果坦率的評價,中國軍隊在韓戰中的表現沒有超過二戰時太平洋上的日軍與美軍的戰鬥,更比不上戰爭初期的朝鮮人民軍。人民軍可以在正麵戰場擊敗美軍24師,並以殘破之師圍住釜山防禦圈裏麵的美軍讓其不敢反擊,這都是中國軍隊沒有做到的。不過,這場戰爭也讓中共軍隊高層,尤其是親身經曆了這一切的,都認識到軍隊現代化的重要性。彭德懷從此以後和蘇聯軍方的關係就越走越近,無非就是希望用蘇式裝備武裝中共軍隊以期能與美國抗衡。當然這些後來是彭德懷裏通外國的證據。

朝鮮戰場主要是陸軍,空軍隻是一個配角。但中國宣稱通過朝鮮戰爭,中國建立了世界第三大空軍,意思就是僅次於美蘇空軍的世界第三空軍強國。當然這話有美國空軍參謀長的話為證。不過我想興登堡將軍的意思僅僅是當時中國空軍擁有的戰機數量居世界第三位,但遠遠談不上真正的第三空軍強國。看看韓戰之後中共空軍唯一的空戰:台海中線之戰,就可以了解了。按照大陸方的說法是有勝有負,基本平分秋色。但按照台灣的說法,雙方戰損比是26:1,如果屬實,可以說是繼以色列敘利亞空戰結果之後最懸殊的戰績。也許台灣誇大了戰果,但顯然大陸絕對沒說實話。如果平分秋色,消耗下去,台灣空軍幾個月後將不複存在。但事實是大陸空軍從此不敢穿越台海中線,勝負其實已可見端倪了。麵對遠非一流的台灣空軍的戰績就明顯表明中共所宣傳的韓戰空戰成績水分是如何的大。這裏我想起曾經有過一篇文章講述段蘇權將軍如何剛直不阿,認為中國空軍與美軍F86戰機的戰鬥交換比能夠達到2:1已經不錯了,絕對不是空軍官方宣傳的接近1:1的戰損率。看著那篇文章還煞有其事在那裏論證中美空軍的戰鬥交換比例,我隻是覺得好笑。

朝鮮空戰的主角其實是前蘇聯空軍,但即使這世界第二的空軍,比起世界第一的空軍還是差得太遠。雖然米格-15從性能上而言,與F86各有千秋,但雙方空戰的結果卻是極其懸殊的。當然其中美國空軍的戰損基本透明,很多信息可以查到。但中蘇空軍就完全沒有相關信息了。蘇聯最早參戰的空軍部隊是蘇聯最精銳的空軍部隊,但即使最精銳的蘇聯空軍在主場優勢的情況下依然無法與美國遠東空軍打個平手。蘇聯空軍曾經在平壤上空有過一段短暫時間的威脅,稱為米格走廊。但所謂米格走廊並不是表明蘇聯空軍控製了這塊領空,隻是美國飛行員彼此提醒要小心的區域,就是隨時可能有攻擊發生。但在遠東空軍增加了兩個F86聯隊之後,蘇聯空軍在米格走廊的活動就漸漸越來越少了。就類似在高犯罪區域,警察增加了巡邏的警力後,犯罪率就下降了。一方麵是因為美國增加了力量,其實另一方麵,也是因為蘇聯將其最精銳的空軍撤走了,換上了一般的空軍部隊。原因自然是蘇聯的精銳飛行員消耗不起了。越到後來,美國空軍遇到的對手越弱。到後期的時候,美國飛行員經常報告對方的米格飛機居然自己失去控製摔了下來。至於中國空軍宣傳的戰績,基本上就是一種對國內的宣傳,根本經不起考據。就舉最有名的張積慧擊落戴維斯來說,真實情況卻應該是戴維斯擊落了張積慧。當天的戰鬥是戴維斯及僚機發現了中蘇方的空軍戰隊,於是二人向八架米格機發起了攻擊。戴維斯連續擊落兩架敵機後由於僚機沒能保護好其後方,被敵機從後麵偷襲擊落。張積慧當天被擊落,顯然是被戴維斯擊落的,因為當天美國空軍沒有別的飛行員擊落敵機記錄。十有八九是蘇聯空軍擊落了戴維斯,但不能公開宣傳蘇軍的戰績,自然就被中國空軍撿來了。至於中蘇空軍的損失,隻能根據一些數據估計。比如大連的蘇聯空軍飛行員的烈士陵園,裏麵埋葬了一百好幾十位蘇軍飛行員。如果按照每三次擊落中有一次死亡,那麽至少就是500架以上戰機被擊落。光這一項,就遠遠超過了美軍損失。並且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大連死亡的空軍飛行員是否就是蘇聯所有陣亡的空軍飛行員。要知道空戰都是在中朝控製區域內,飛行員隻要不是被當場擊斃,跳傘後都能回到部隊,就像張積慧根據中方記載就被擊落了兩次還是三次。至於中方被擊落的戰機,我保守估計可能500架以上,為什麽會有這個數字?其實有時候可以從中國國內的正式出版物當中發掘出一些事實真相。在解力夫的朝鮮戰爭一書中,講到當時國內人民積極捐款購買飛機,比如常香玉個人就捐了一架飛機。最後總結說到當時中國人民捐款總共購買了2700多架飛機。而在中國空軍成立之初,蘇聯還給中國捐贈了一些飛機,具體數量不詳,應該至少有100架。可見當時中國從蘇聯連買帶送應該有將近三千戰機。但戰後中國宣布成為世界第三空軍大國因為中國空軍有將近兩千架戰機。所以看起來中國至少損失了將近一千架飛機,其中多少是戰爭損耗,多少是事故就大家自己想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