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瑣憶--小孩子眼中的文革: 群眾體育
文章來源: 石頭村2021-04-06 11:18:09

文革期間老毛有指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所以那個年代群眾體育雖然單調,卻極為普及。一方麵固然是因為上麵提倡,下麵自然追隨。另外也有一個原因也是因為當時的人們沒有多少發展自身愛好的機會,隻能隨大流。再說在那個年代,獨立特行可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那個年代我覺得最普及的是足球及乒乓。籃球也算普及,但好像就差遠了。乒乓球雖然玩的人多,但我印象中似乎並沒有廣泛的比賽,並且也找不到多少球台。所以雖然號稱國球,但作為群眾運動,似乎普及不夠。我有一個遠親,乒乓球玩出了點名堂,進了四川隊,還短暫入選過國家隊。後來作為中國援外教練還去過幾個國家。所以從參與程度,足球則毫無疑問是當時的第一運動。我印象很清楚,連我們一個隻有十來萬人的小城,居然有足球甲級聯賽及乙級聯賽。

那個時代我們小城還有不少工廠,我記得的就有通用機械廠,電池廠,皮鞋廠,味精廠等等。其中通用廠的足球隊在我們小城可是大名鼎鼎。並且我還記得通用廠還有一隊及二隊,都是甲級隊。那些主力隊員大家都如數家珍,通常這些足球明星都有外號,比如鐵頭,鋼門之類的。到了聯賽季節,不僅本廠的工人積極參與,一般民眾也是踴躍觀看,並評頭論足。某某表現好,某某表現失常等等。既然是聯賽,肯定還有升降級。所以每年的關注焦點除了冠軍之爭外,還有升級降級之爭。我印象似乎每年的冠軍都是通用一隊,幾乎沒有懸念。

我們小學裏麵也是足球最普及,其次是乒乓。我還記得我們排隊等在石頭的乒乓球台前輪流上台。因為當時一個小學裏麵總共也就幾個乒乓球台,所以都得排長隊,上去隻能打一個球,輸了就走人,贏的繼續。這樣除了個別受過訓練的高手之外,別的人排半天,上去一下就下來了。顯然絕大多數人的積極性不高。而足球就不一樣,可以參與的人多,並且不需要台子,找塊空地,用兩個書包一放就是球門,一群人就可以開踢了。一般而言,技術好的,能跑的,身體強壯的都受歡迎,通常在中前場,而沒有特點的被安排當後衛。至於守門員,更是不被重視,一般都找最瘦弱,跑得也慢的人守門。我印象中小學足球很普遍,我經常踢中場比較多,因為我體力充沛,小時候在同學中也算高大。當然,我們就純粹是娛樂了。

當時群眾體育極其普及,就有點類似美國黑人孩子對籃球的興趣一樣。NBA在那裏給了孩子們奮鬥的動力。年輕人在當時基本上沒有出路,就文體特長在那個年代很容易找到出路。文藝特長可以加入文工團,演出樣板戲,那就算端上了鐵飯碗。可是培養文藝特長不是一般家庭可以做的,但體育特長就是一般家庭都可以試一下的。如果孩子有天賦,很快就可以加入校隊或者體校之類,至少可以得到一些補助。練出來的,可以去當兵,加入部隊的體工隊,或者進入專業體工隊,就算抱上了金飯碗。差一點的,可以憑借體育特長被工廠招進工廠隊,出路也算不錯,至少不用下鄉,還有工作。像通用廠之所以能夠在我們市雄霸多年,其實就在於當時工廠算待遇好,可以招到最好的足球選手。我在美國認識的一個人,當年就曾經是省少年足球隊的,說起當年父母送孩子訓練的初衷就是想有一技之長以避免下鄉。後來趕上改革開放了,出路多了,就放棄了小時候的體育,上大學後來出國了。其實我想起至少有兩個高中同學小時候都是受過專門的乒乓球訓練,並在省少年比賽拿過名次的,後來都放棄了專業體育的路,在我們重點高中重點班要考大學了。

後來隨著文革結束,大家有了更多的出路,可以賺錢,可以上大學。這種聯賽就沒人關注了,願意練體育的人也越來越少。並且以前應該有政府或者企業撥款支持,現在都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了,所以群眾體育就漸漸萎縮了。後來在市場經濟競爭下,甚至連工廠本身都活不下去了,就像當年著名的通用機械早就不見了。我覺得當時的工廠還存活到現在的也許就隻有一個榨菜廠了,我在美國還看見我們家鄉榨菜廠的產品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