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於啟齒:在美國丹佛市,偶遇20多名棄嬰
文章來源: feiteng2021-07-26 21:15:15

 

?昨天(726日),東京奧運會遊泳女子100米蝶泳決賽,加拿大選手瑪姬·麥克尼爾(Margaret MacNeil)獲得冠軍,中國選手張雨霏獲得銀牌。華裔選手瑪姬·麥克尼爾2000年出生於江西九江,是一名棄嬰,後被一對加拿大夫婦愛德華和蘇珊領養,現在成為奧運會冠軍。這一事件,讓我想起10多年前在美國丹佛偶遇一幫子來自中國的小孩子們。

 

2002年初夏,我結束了在德國的留學生活,攜全家從德國美因茨來到密蘇裏的聖路易斯。那年,我們有幸參加了本地華人在一個社區大學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自1997年出國以來第一次看到那麽多的華人,很是親切!春節聯歡晚會的水平很高,很多表演者都是國內一級、二級的演員、某個歌舞團或拿過國內什麽獎的樂器演奏者,當然還有當地中文學校組織的節目。這些都不是最讓我驚訝的。最讓我驚訝的是觀眾中有幾十個美國白人家庭,每家都帶個亞洲小女孩。在國外呆長了,都會認識到,你所見到的亞洲人不一定就是中國人。但又一想,他們是來參加華人的春節聯歡晚會的,該是帶的中國女孩吧?後來在網上查到,每年都有數千個(2005年就有近8000)中國棄嬰被美國家庭或單親從中國各地福利院領養,漂洋過海來到美國,他們中90%以上是女嬰,很有很大一部分是身體有缺陷或患有先天性的疾病。美國人每領養一個中國孩子都要花上2萬到3.5萬美元費用包括給福利院的讚助費。給身體有缺陷或患有先天性的疾病的棄嬰做治療,那花費動不動就是幾十萬美元。

 

一年以後,我們離開了聖路易斯,在接下來的三年裏先後去了科羅拉多州的科林斯堡(Fort Collins)、猶他州的普裏奧(Provo),並於2006年回到聖路易斯,找到我現在還在從事的工作。在我們呆過的每個城市,每次在華人文化節、春節這樣的活動,總可以看到大批美國白人父母帶著他們的中國小女兒這樣的奇特風景。每一次看到她們,我都為這些小女孩能夠幸福地成長在美國、享受領養父母的真愛,感到慶幸和高興;每次我又為我的小同胞們從小被親生父母拋棄,而感到惋惜和痛心,為諾大的中國竟然沒有這些弱小的女孩們溫暖的家,而感到遺憾和不安。

 

2008年四川大地震後,我和家人商量,決心實質為受災的同胞做點事我們決定要領養一個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兒,將她帶到美國,象對待我們親生兒子一樣養育她。後來事情的發展讓我們止步。華人要領養中國孩子太難,中國在某些方麵真有點歧視海外華人,而且領養費用不菲。好吧,那就還是讓美國人繼續領養吧!

 

2013年秋天,我在從成都返回美國的飛機上,看見我鄰座的女士Sue帶著一位10多歲的青春少女,是位亞洲人;該女孩熱情健談,似乎懂很多東西,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我沒敢問他的種族。跟Sue交談,才知道那位亞洲女孩是Sue從中國湖南的一家孤兒院領養的一位棄嬰。Sue跟我講領養她的經曆,孤兒院的人員告訴Sue,該棄嬰的繈褓中有一張生父母留下的紙條,大致是說因為想要一個兒子。Sue問起我在美國從事的工作,我說我是植物學家,在密蘇裏植物園工作。很巧,Sue說她的最好的一位朋友Mary的丈夫也是植物學家,在俄亥俄州的邁阿密大學(Miami University)當教授,叫Michael Vincent。我很驚訝,因為我認識Michael啊,是豆科專家。Michael曾作為《中國植物誌》(英文版)的外方作者之一,跟我有好幾次接觸。他帶著學生來密蘇裏植物園查看標本時,總要將他的學生們介紹給我,總要跟我實驗室的孩子們一起共進午餐。一年一度的美國植物學會的植物學會議Botany Meeting最近有一次在愛達荷州的波伊西(Boise)召開。在會上,見到了MichaelMary。我們談起因為中國棄嬰而認識的共同的朋友Sue和她的中國女兒。

 

NBC News報道,去年為止,美國人領養了大約11萬中國棄嬰。從1999 to 2018年,美國人領養了81,600名中國棄嬰。我在猶他普裏奧的楊伯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博士後導師Leigh的一家就領養了3名中國棄嬰,其中兩名來自湖南。

 

什麽時候我們的福利院裏不再有棄嬰?什麽時候我冷酷的同胞們能去福利院領養一個孩子,或者哪怕僅僅是去福利院送一些玩具、看看孩子們那時才是我真正覺得中國強大的時候。

 

作者簡介:植物學家,業餘寫寫科普、時評、遊記、散文。四川石棉縣人,蘭州大學學士,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碩士,德國美因茨(Mainz)大學博士,美國密蘇裏植物園研究員。微信:gonggashan1,email:gonggash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