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散記(7)- 情誼之旅/ 回國的意外收獲,患難與共的友情
文章來源: 麥姐2023-09-05 05:51:03

回國散記(7)- 情誼之旅

回國的意外收獲,患難與共的友情

離開蘭州後,我們一行四人去了西安,計劃中本來沒有的項目。這地方是我選的,理由之一是時間有限,又想多轉個地方,古都西安離蘭州近,坐高鐵隻要三個小時,但最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想借機去看望曾和我生活在一個屋簷下四年的兩位大學室友,其中一位又是我大學時期最要好的朋友,用現在的時髦話說就是閨蜜,但當時沒這個詞。

城裏的好博友迪兒是西安人,今年她在我之前回國,寫過西安係列,西安城牆、陝西博物館、鍾樓鼓樓、大唐不夜城、網紅餐館《長安大牌檔》、回民街小吃、Biangbiang麵,我都亦步亦趨地走過,看過,吃過。甚至連迪兒對親愛的爸爸的深情思念和動情表達,我也同樣經曆著。還有更巧的是:和迪兒一樣,我見到了我的大學上鋪,唯一不同的是迪兒的上鋪打飛的去西安看迪兒,我的上鋪蕁(多音字,這裏念qian, 二聲)兒在西安,我坐著高鐵去找她。

西安城牆: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主城門有四座:長樂門(東門),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

陝西博物館:現藏文物171萬件,中國的網紅博物館之一,像迪兒說的,非常難預約,小姑子特意提前一天去了陝博,請教了搶票的秘訣,給我們四人搶了第三天的門票。

大唐不夜城:夢回大唐,火樹銀花,流光溢彩。

西安美食:才華橫溢的博主萬湖小舟最近寫了一篇《西安的流水麵》,讀得我又饞了。

看看biangbiang麵裏的biang字如何寫成。

西安美食餐館《長安大牌檔》:古風滿滿,穿越到繁華的唐朝市井,可以吃的文房四寶。

遙望西安鍾鼓樓,文武盛地,聲聞於天。

我和蕁兒在大學的關係,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形影不離。我們一起打飯,一起跳舞,一起逛街;一起去教室,一起讀尼采,一起玩深沉,一起鬧革命。蕁兒高個苗條,我個小不胖,都是一頭長發,走在一起像姐妹倆,連食堂給我們打飯的師傅,如果隻見到我們中的一個,都會好奇地問:今天怎麽就你自己?妹妹或是姐姐去哪兒了?

在大學的時候,蕁兒是堅定的獨身主義,我不同,整天還惦著情呀愛的,當然大學的時候我並沒有實質性地談戀愛,否則估計我和蕁兒也很難保持四年的如影隨形。

我倆三觀一致,而且愛好相同。那時候迷戀唱歌,同時買了一模一樣的紅色吉他,動不動就在宿舍裏彈棉花扯嗓門,好在室友們很寬容,還和我們一同高歌歡笑,一塊瘋瘋癲癲。

四年中很多故事都隨著時間的推移淡忘了,但有些事情是深刻在腦海中的,記憶猶新的事情之一是那聲震驚中外的槍響之後,校園裏一片淒涼,北京各高校要求在校生離校回家,同學們背著大包小包紛紛出逃,蕁兒和我還有另外兩位家在陝西的同學一起搭伴撤離。我們當時把手頭的一些資料和錄音磁帶打包,想要交給一位老師代為保管,但沒想到從多次運動中過來的這位老師早已膽小如鼠,奉勸我們趕緊銷毀。這件事,在後來回到學校參加洗腦班時還被人告發過,小人無處不在,好在學校當時還是非常保護學生的,否則麥子就不是現在的麥子了,可能已經變成了煮熟的大米了。

接著說撤離,其實和逃難沒什麽區別,當時我們膽戰心驚地從西直門坐地鐵到北京站,售票大廳裏擠滿了人,根本連大門都擠不進去,後來我們求人代買了幾張站台票,我隨著她們幾個擠上了去西安的35次列車。車廂過道裏人挨人,全是各地逃亡的大學生,有的是來支援的外地大學生要回校,有的是像我們這樣北京的大學生要回家。我們四個占據了過道洗手池的一方小地,大家輪流在洗手台上坐著歇息,就這樣一路從北京到西安,忘了多少小時了,24小時應該是有的。到了西安,車上認識的一位在西安上學的學生,幫我買了一張去蘭州的半價學生票(隻有當地學生可以買學生票)。後來在候車室遇到一位從南京到西安轉車去大荔的女學生,聽說我從北京來,非要給我一些錢路上用,我死活沒要。

因為這段經曆,也因為和蕁兒的友情,後來隻要想起西安,我的心裏自然而然湧上來的就是一種患難與共的感覺。

大學畢業之後,蕁兒穩定在西安工作,單身生活沒過幾年,號稱獨身主義的她就遇上了真愛築起了愛巢。我則如同一隻不安分的小鳥,飛來飛去。在那個沒有手機的年代很容易就失聯了,但因為她從畢業後就沒換過單位,所以我總是可以找到她。這麽多年,友情一直保持著,但見麵的次數確實不多,尤其我出國以後我們就沒機會碰頭了,所以對這次相會我們都很期待。

見麵之後的狂喜自不用說,即使那麽多年沒見,再次重逢還是那麽親切那麽親熱,她還是那麽高挑,但臉龐變圓了,一頭飄飄長發變成了俏皮的蘑菇頭。

她給我看女兒的照片,看她做的美食,甚至秀她的肌肉,這是近幾年健身的碩果。分開這麽多年之後,我倆對食物的態度是漸行漸遠了,我還是那麽馬馬虎虎,但她已經成為一個美廚娘,每一頓餐食她都會精心搭配營養,保證色香味俱全。

最可喜的一點是分別這麽多年,我們的三觀依舊一致,她對時局對中國對世界都有清醒的認識,不翻牆也知道中國內外有多麽大的不同。我邀請她來我這兒玩,但可惜她在涉密單位工作,短時期因私出國是絕不可能了,退休之後還得三年脫密期。

另外一件讓我感到意外的事情就是她業餘時間在準備參加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我知道學法律一直是她的願望,由於各種原因,心想事未成。現在孩子已經長大成人,於是她撿起了書本,開始苦讀法律,用“苦“這個字其實不妥,因為她並不以為苦,反而很享受學習的過程,她說既然大小國事都不能妄議,我們又不是木乃伊,給自己設立個目標,埋頭學習,謹言慎行,免得惹是生非。

這次去西安還見到了我的另外一個好室友,她畢業後就去了位於西安東北40公裏左右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工作,也是一幹到現在,她是我們班公認的最從容閑適最逍遙自在的人兒,看來秦大帝選的這塊寶地風水就是好,連工作人員都連帶受惠。因了她,我們特意留出一整天,頂著夏日的酷熱高溫去遊覽兵馬俑博物館和隔壁的麗山園(裏麵有尚未挖掘的秦始皇帝陵),享受了次國賓級待遇,參觀了千古一帝恢弘霸氣的地下軍團,感受了大秦軍隊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威武雄風。

根據度娘,兵馬俑博物館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陶俑平均身高1.8米,是曆代帝王陵墓當中唯一按照1:1的比例製作而成的。全館麵積目前為46.1公頃,擁有藏品5萬餘(套)件。 一號坑內約埋藏陶俑、陶馬6000件,戰車50多輛,同時還有大量的青銅兵器;二號坑內埋藏陶俑、陶馬1300餘件;三號坑的規模較小,坑內埋藏陶俑、陶馬72件 ;陳列廳內有一、二號銅車馬。

著名的一號坑,規模可真不小,一眼望不到頭,與真人大小無異的士兵們個個全副武裝,身體直立,目視前方,雄赳赳氣昂昂,蓄勢待發。導遊解讀說可以從穿著來區分官兵的身份:高、中、下三個級別的軍吏俑和武士俑。從相貌來看人物的性格、年齡和原居住的地域,有的淳樸,有的老練,有的機靈,有的活潑。專家發現,秦俑擁有約百餘種不同的臉型以及300餘種不同的神情。總之八個字:精雕細刻、栩栩如生。

內容最豐富的是二號坑,由於大部分尚未挖掘,挖掘出來的又在修繕中,所以我們隻能看到布局。通過導遊的介紹,知道裏麵有戰車,有騎兵,有步兵。最大的亮點是軍陣的部署,四個小陣組合在一起,攻守自如,形成了一個浩浩蕩蕩的地下混編軍團,真實地再現了秦國軍隊在戰場上的情景,這就是兵書上寫的“大陣套小陣,大營包小營,陣中有陣,營中有營”的布局。

與二號坑東西相對的三號坑,整體呈凹字形,由南北廂房和車馬房組成,據說是一、二號坑的指揮部。

兵馬俑中的網紅:跪射俑。博物館為他專門搞了個展覽“我是一個兵”,講述了他的前世今生。

由於擔心對文物的損壞,還有一說是擔心裏麵機關重重,位於驪山北麓的秦始皇帝陵依舊深埋於地下,兵馬俑也僅僅是陵園外圍的陪葬坑之一,可以想見如果帝陵重現天日,該有多麽地石破天驚。根據相關資料,整個陵園麵積約為56平方公裏,陵區已發現各類陪葬坑、陪葬墓等600餘處。在秦始皇帝陵封土核心區域,發現了各類陪葬坑大約180多處,包括著名的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文官俑坑、百戲俑坑、石鎧甲坑、青銅水禽坑、大型和小型馬廄坑等。

腳下就是已沉睡兩千多年的神秘地宮,地上依山環水,風景優美。

古人巧奪天工的技藝和秦朝作戰陣列的縝密不得不令人讚歎,但毋庸置疑的是一個皇帝老兒費勁心機地搞了這麽大陣仗,當初的用心絕不是為了曆史的記錄和文化的傳承,而是幻想死後還可以繼續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榮華富貴的生活。

為了自己在另一個世界還能作威作福,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據說光帝陵的修建就動用了72萬人晝夜動工。挖出來之後,如何保護,又給後人擺了一道,隻能說作為中國第一任皇帝的秦始皇挺能作, 當然能作的也不隻他一個。

最後講個故事:公元前237年,嬴政23歲,已繼承秦國王位10年。秦國的大臣們建議說:“各諸侯國到秦國來作官謀職的人,大都是為自己的君主來遊說,以挑撥離間我們君臣上下之間的關係,因此,請大王將他們一律驅逐出境。”於是,秦王下了一道《逐客令》,命令全國驅逐從各國來秦國境內的客卿。客卿楚國人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他在離開秦國之前上書嬴政,便是《諫逐客書》。內容主要是說明逐客之大錯,細數逐客之危害,盤點他國人士之功勞,說明為君有容乃大的重要性,否則國家難以富強。嬴政讀了該文後,腦回路被掰過來了,撤回《逐客令》。幸好那時交通不便,被驅逐的客卿們都是舉家遷移,行動緩慢,很多人還沒出函穀關便被追回了,其中包括後來成為秦朝丞相的李斯。

這麽看來,偶爾從諫如流的始皇帝還不是最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