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橋、海瑞上書和《大明王朝1566》
文章來源: 麥姐2022-10-18 05:51:22

最近在看曆史劇《大明王朝1566》,世間的事情總是會有出人意外的巧合,看到海瑞給嘉靖帝上《治安疏》的那天,正好是北京四通橋事件發生的日子10月13日。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曆史總是那麽驚人的相似,沒想到從1566年到2022年,四百多年的時間,中華民族還在經曆著很多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好像還更糟了,因為當年,海瑞盡管被關進詔獄,最後嘉靖帝還是不得不承認他是國之利器、大明之神劍,臨死前要求他的兒子裕王要重用他,用來對付那些貪臣墨吏。當代孤勇者彭載舟的命運會怎樣?

當然肯定有人說這不能比,因為海瑞是無限忠於嘉靖帝的,聽到嘉靖帝駕崩的消息時,尚在詔獄中等待處決的他悲痛得嘔吐了一地,差點暈死過去,之前獲悉他妻子難產而死,腹中兒子夭折,他都沒有那麽難過。但我覺得他倆還是可以有一比的原因是,海瑞和彭載舟都是由於天朝亂象,無一人敢言時,豁出身家性命,獨為勇士,這就是他們的相似之處。

近十多年,中國的電視劇,除了家長裏短或者職場宮鬥,基本沒有什麽可以拿得出手的曆史劇,能反映數千年的中國曆史文化和以史為鑒具有現實意義的影視都漸漸沉寂了,這當然怪不得那些有才華的編導們,背後的根本原因大家都懂的,最後隻好改拍魔幻劇、古裝劇。

往以前搜吧,記得2010年前應該有不少好劇,但我當時忙於生計,天天一地雞毛,沒時間觀影看劇。別說,還真有驚喜,而且是大大的驚喜,這就是2007年上演的《大明王朝1566》,堪稱曆史劇的一部巔峰之作,我這說法可能比較片麵,因為可能還有比它更好或可以與它並駕齊驅的,我還沒來得及看。但有評論說,這部劇就是最好的國產曆史劇,沒有之一,而且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因為之前沒有,後麵嘛,目前看是萬難有,除非天朝翻天覆地了。

這部劇的命運也很有意思,2007年在湖南衛視首播時,反響平平。導致本來還要策劃續集的編劇和導演都心灰意冷了,但沒想到十年後,2017年優酷網把它翻出來,獨家網上播放,竟然引起巨大反響,豆瓣評分高達9.7分。

麥子犯懶,搬一段網上現成的總結:“這部劇主要著眼於明朝嘉靖執政的末年。由於朝廷開支無度,官府貪墨橫行,奸臣嚴嵩權傾朝野,國庫虧空,民不聊生。為彌補虧空,以嚴嵩父子為首的內閣提出“改稻為桑”的國策,各級貪官想趁機兼並土地,大肆牟利,以裕王、徐階為首的清流派在保民的同時展開“倒嚴”行動,而代表皇帝利益的司禮監自然卷入其中,三大權力集團的激烈鬥爭從中央波及到地方,從無數百姓的生死,巨大商賈的利益到剿滅倭寇的戰場,社會的方方麵麵被卷入漩渦之中。海瑞被清流派選中,為民請命,孤身上疏,將國家禍端之根源直指嘉靖皇帝。”

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號,是明朝實際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他也是曆史上一位又奇葩又精明的皇帝,他在位45年,但其中有27年不上朝,避居西苑,忙於練道修仙,幻想長生不老,但卻始終將權柄緊緊控製在自己手中,掌控著整個大明朝政治、財稅、軍事和民生大權。

該劇的出色不在於它如何還原曆史,實際上,了解那段曆史的人應該都知道,劇中有不少情節是虛構的,它的出類拔萃在於它不是簡單平淡地講述反腐故事,而是以小見大,剝繭抽絲,用一部46集的劇作演出了宏大的曆史深度,呈現出人性的複雜多麵,通過反腐的表象暗示了體製的弊端:專製的體製,造成家國不分,導致明朝最後走向衰亡。

這部劇節奏緊張,劇情緊湊。整部劇由三條主線組成:主線之一是由於國庫虧空,朝廷決議要“改稻為桑”,從而增加財政收入。但政策到了下麵就演變成了各級貪官要求百姓毀苗種桑,甚至不惜炸開河堤,淹掉九個縣的無數田地,然後趁機以低價收購百姓手裏的田地,通過兼並土地,大肆牟利。這一部分圍繞著貪汙腐化的嚴嵩一黨與以裕王、徐階為代表的清流派的鬥爭,中間自然還有宮裏,即皇帝身邊的司禮監代表皇帝來平衡兩派的鬥爭。

主線之二是國家危機,倭寇屢屢進犯,胡宗憲、戚繼光率領的抗倭大軍在前線浴血奮戰。這條主線和上一條主線是同時並行展開的,因為抗倭需要物資,軍需物資從何而來?嘉靖帝盡管天天修行煉丹,但他不傻,深知國土安全是第一要務。下麵的官員也知道隻要把軍需供應上了,前方打了打勝仗,至少可以將功補過,讓龍顏大悅。

主線之三是宮裏大興土木,為嘉靖修繕居所,所耗費的錢財都是從軍費、各級官員的俸祿和百姓遭災的補助款裏摳出來的,為了表示自己遷居是民心所向,嘉靖帝要求中央一級的所有官員人人都要上賀表慶祝此事,隻有海瑞不僅拒絕上賀表,而且還上了一份《治安疏》,譴責嘉靖帝的鋪張浪費,痛陳時弊,從而引發了一場政治風波。

三條主線是通過嘉靖帝對三股勢力之間(嚴黨、清流派、司禮監)的平衡來保證局勢不失控的,他利用嚴黨斂財,利用清流製衡嚴黨,利用司禮監掌控風吹草動。心機深重的嘉靖帝盡管深居內宮,但耳目遍地,任由這兩派相爭,今天打這個一巴掌,明天敲那個一榔頭,讓各方都不要太得意忘形,提醒他們至高權力是在俺嘉靖帝手中。你們做得不過分,我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飛揚跋扈,偏離皇權太遠,那就別怪俺皇帝老兒不客氣。

細節不寫了,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找來看,油管上就有。

這部劇從編劇到導演到一眾演員,都讓你不得不拍案叫絕。編劇是劉和平,原小說的作者,寫過多部曆史小說,編劇的作品包括《雍正王朝》、《北平無戰事》;導演是張黎,執導過《走向共和》、《人間正道是滄桑》、《少帥》等。下麵想就主要的角色寫一些感想。

《大明王朝1566》是一出好看的群戲,應該說沒有特別突出的主角,不少角色的戲份都很重,人物塑造都非常豐滿,而且每個人物都有人情味,大奸之人也會善待老父,大惡之人也會重情重義。主持人大鵬曾總結說:“中國最會演戲的都弄到這部戲裏麵了。他們各有特點,將一個個人物立體化。”

嘉靖帝(陳寶國飾):把自己關在西苑,天天修道煉丹,但對宮內外的事情都了如指掌,喜怒無常,自負多疑,出口即詩,引經據典,有指令不明示,喜歡讓大臣們猜測他的意圖,以觀察他們是不是和他心意相通。作為一國之帝,常常覺得委屈,看著嚴黨貪墨卻遲遲不敢拿下,在劇的最後麵對海瑞的指責,氣急敗壞地說了自己的苦衷:“古人稱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在流,黃河也在流。古諺雲:聖人出,黃河清。可黃河什麽時候清過?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不能隻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隻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這個海瑞不懂這個道理,在奏折裏勸朕隻用長江而廢黃河,朕其可乎?反之,黃河一旦泛濫,便需治理,這便是朕為什麽罷黜嚴嵩、殺嚴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長江一旦泛濫,朕也要治理,這便是朕為什麽罷黜楊廷和、夏言,殺楊繼盛、沈煉等人的道理。” 其實無論嘉靖帝怎麽給自己搞製衡術找理由,大明王朝所有的權力就是都在嘉靖帝一個人身上,而他緊抓權力不放的目的隻是為了一己私利,而不是造福天下蒼生。

海瑞 (黃誌忠飾):理想主義者,剛正不阿,心底無私,拿著一本《大明法》橫掃各方勢力。嘉靖皇帝高高在上,除了海瑞,沒有人敢於指出皇帝的錯誤,沒有人敢於挑戰皇權。“大明朝設官吏百萬,竟無一人敢對皇上言之。我若不言,煌煌史冊自有後人說。”海瑞備好自己的棺材,大義凜然地上了天下第一疏,“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他指出嘉靖帝才是導致“吏貪將弱”、“民不聊生”的禍首,並諷刺他的年號嘉靖是“家家皆淨而無財用”。氣得嘉靖帝大叫:反了,反了!

胡宗憲(王慶祥飾):有勇有謀,劇中對這個曆史人物做了些美化。作為嚴黨的重臣,浙直總督胡宗憲奉命抗倭,為國為民,愛護百姓,周旋黨爭。無論嘉靖帝還是清流派,都對他讚賞有加。對師傅嚴嵩萬分恭敬,不會落井下石,但也絕不隨波逐流。被嘉靖帝認為是夾在幾方勢力之間做小媳婦,兩頭不討好。

嚴嵩(倪大紅飾):嘉靖帝時期內閣首輔,明朝著名的奸臣。劇中的嚴嵩已經80歲了,倪大紅演得實在是太好了,他以47歲演80歲,在劇中一直步履蹣跚,但頭腦清晰,眼神中不失q狡黠和奸詐。嚴嵩摸透了官場規則,隻要讓皇上滿意了,剩下的一切都無關緊要。嚴嵩權傾朝野,黨羽密布,惡貫滿盈,但絕不會傷害皇帝的利益,所以最後還能壽終正寢,他在對兒子的大吼中表明了這麽多年來和嘉靖帝的關係:“大明朝隻有一個人可以呼風喚雨,那就是皇上!隻有一個人可以遮風擋雨,那就是你爹。”最後嚴黨落馬,也是因為兒子嚴世藩做事魯莽屢出昏招,派出去的鄢懋卿收上來的鹽稅分配不均,他們拿大頭,皇帝拿小頭,徹底惹怒了嘉靖帝:“鄢懋卿,冒青煙!朕的錢,他們拿兩百萬,朕分一百萬!還要朕感謝他們嗎?”

呂芳(徐光明飾):司禮監掌印太監,嘉靖皇帝貼身大太監。這是個虛構的人物,劇中是一個慈父的角色,所有的太監都是他的幹兒子,他對幹兒子們也是像老母雞護著小母雞一樣,伴君如伴虎,但最終讓自己有個善終,並救出了裝瘋賣傻的楊金水;早早布局,派馮保去伺候裕王剛出生的兒子,以便將來改朝換代的時候,馮保能夠保護宮裏的幹兒子幹孫子們。呂芳告訴馮保兩句話: “一句是文官們說的,‘做官要三思’!什麽叫‘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變’!知道了危險就能躲開危險,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這就叫‘思退’;退了下來就有機會,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兒做錯了,往後該怎麽做,這就叫‘思變’。”還有一句是武官們說的話“置之死地而後生”,以此告誡馮保今後要夾著尾巴做人,大明的皇位遲早是裕王的,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的餘生可能也得靠著他。

沈一石(趙立新飾):浙江首富,江南織造局官商,背靠官府發財發家,也是各級官員貪腐的來源,是官員們和宮裏的“銀行”。清流派的譚綸說:“織造局靠他發財,可他的財不是織造局的。要是這一次能賤買百姓的田地,織造局會依靠他多產絲綢賣給西洋換回銀子。現在百姓的田地賤買不了了,朝廷就隻好抄他的家財來補虧空。因為隻有抄了他的家才有足夠的絲綢賣與洋商。那麽多作坊也就順理成章歸了織造局,這樣的結果皇上也會同意。” 機敏過人的沈一石終究不能躲過這一大劫,最後落得個引火自焚。其實具有文藝氣質的商人沈一石看得明明白白:“我大明擁有四海,倘使朝廷節用以愛人,使民以時,各級官員清廉自守,開絲綢、瓷器、茶葉通商之路,僅此三項即可富甲天下,何至於今日之國庫虧空!上下揮霍無度,便掠之於民;民變在即,便掠之於商。”最觸目驚心的是當查抄沈一石的家產時,發現除了固定資產,現成的隻有100匹絲綢,剩下的生絲隻夠織1萬匹絲綢,富可敵國的首富的錢都去哪兒了?

還有很多角色,比如懦弱仁厚、能聽進建言的裕王朱載坖(郭廣平飾),聰慧機智對政治有獨到見解的裕王側妃李妃(閆妮飾),能屈能伸的內閣次輔徐階(肖竹飾),脾氣火爆性格率直的高拱(劉毓濱飾),文筆好腦子靈的張居正(郭東文飾 ),明辨善惡顧全大局的海瑞終生好友王用汲(鄭玉飾),醫術高超為人謙和的李時珍(張子健飾),書生氣十足是非分明的高翰文(譚凱飾),為人嚴厲生活儉樸的海瑞母親(祝希娟飾),為人圓滑但關鍵時刻也不失方正的趙貞吉(徐敏飾),跋扈囂張的嚴嵩之子嚴士藩(張誌堅飾),城府極深、既冷酷又信守承諾、後來不得不裝瘋賣傻的太監楊金水(王勁鬆飾),心狠手辣的太監陳洪(劉立偉飾)、忠於皇帝又為人正直的太監黃錦(趙雍飾),忍辱負重的太監馮保(徐成峰飾)等等,每個角色的塑造都鮮活生動。

這部電視劇的副標題是嘉靖與海瑞,嘉靖代表了皇權,海瑞代表了民權,兩人之間的對抗就是皇權與民權的對抗。海瑞在失望之餘對清流派的譚綸說道:“曆來參劾嚴黨者都因牽涉皇室反罹其禍。我看恰恰相反,就是因為他們隻敢參嚴不敢直言天下大弊,才使得嚴黨能夠藏身大弊之後肆行貪墨而不倒。天下大弊不革,就算倒了一個嚴黨還會再有一個嚴黨!嚴黨要參,皇上要諫,致君父為堯舜,免百姓之饑寒。孟子雲’君為輕,社稷次之,民為重’!” 海瑞說出了一個現實:國與民,君與民,臣與民的利益往往是不統一的,而隻能選其一時,民的利益往往是最無足輕重的。清流派為了黨爭,也會不顧人民群眾的死活,“讓浙江亂起來,就當作我大明朝身上爛了一塊肉,這塊肉一爛,嚴黨這個膿瘡,就到了該擠的時候了。”

所以歸根結底,沒有良好的政治和經濟體製,沒有獨立公正的法律保障,任何政策執行起來,最後都有可能會背離其初衷。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