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每周花兩分鍾時間達到鍛煉效果
文章來源: 麥姐2022-08-09 05:44:03

我們家兄妹三人,最愛運動的就是麥二哥,他現在每年要跑好幾個馬拉鬆,他曾經在《我的第一場馬拉鬆》中講過自己是如何從菜鳥走路者變成跑馬愛好者的。我們的家庭群裏,幾乎每天都會收到他發的至少十公裏打卡圖,我總是給他使勁地點讚,然後不好意思地說今天又沒鍛煉,說的理由都是老生常談:沒時間。

麥二哥對我這個不是理由的理由實在看不過眼了,他以前看了一部BBC紀錄片《鍛煉的真相》,最近特意提煉總結寫成文,發到群裏,讓俺好好學習學習:到底每周兩分鍾的時間有木有?我趕緊讀文學習,如醍醐灌頂,很多真相都顛覆了我們固有的常識和觀念,以後再說沒時間鍛煉,那就是矯情,就是沒救了。

來來來,俺把麥二哥的這篇文分享在這裏,看看如何每周花兩分鍾達到鍛煉效果?怎樣運動更科學?運動能帶來什麽樣的好處?文中觀點都來自BBC的紀錄片,僅供大家參考。

----------------

BBC紀錄片《鍛煉的真相》要點:都是有關運動的幹貨

作者:麥二哥

沒有時間運動怎麽辦?肌肉流失怎麽辦?怕跑步傷膝?運動真會使人快樂?運動對大腦有好處嗎?BBC紀錄片《鍛煉的真相》給出了答案。

一天一萬步沒有科學依據

走路是通常的一種運動方式,到底要走到什麽程度,才能真正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一天一萬步,是人們經常用的數據,似乎這是永葆青春與健康的養生術語。這神奇的數字到底是從哪來的?早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前不久,有家公司推出了一種叫“萬步計”的儀器,所以這個神奇的數字不是出自什麽嚴謹的科學研究,而是商業行銷手法。

但一萬步到底可行不可行,有沒有不占用更多的時間,但效果一樣的運動呢?研究人員把測試者分成兩組,一組每天一萬步,一組采用三次各“十分鍾快走”的方法。比較而言,每天完成一萬步要比三次“十分鍾快走”難度要大很多。測試表明,三次“十分鍾快走”相當於中等程度的運動,健康效益要比萬步走大很多。片子建議一星期做150分鍾的中強度運動,也就是要有喘氣的感覺和明顯的心率的增加,這樣可以鍛煉心肺功能,降低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與某些癌症的風險。

結論:分幾次中等強度的運動,比一味耗時間的慢走,效果要好得多。

怎樣用少許的時間達到最佳的效果

如果連一天30分鍾都覺得多,還有更短時間的運動,可以達到長時間運動的效果,這種方法叫做“高強度間歇性訓練”(HIIT)。用這種方法,一星期隻要兩分鍾就能徹底改變你的身體。

研究人讓5個測試者在運動前後各測一次肌肉裏的肝糖,看看肌肉內儲存的糖分在運動前後有什麽差別。高強度間歇性訓練的方法有很多,片子裏是讓測試者全力狂踩腳踏車,一次20秒,共2次,一周3次。在高強度運動後,測試者體內的肝糖平均下降了24%,下降明顯。高強度間歇性訓練之所以有效,就在於激發肌肉深層,使肌肉裏的糖釋放出來,變成能量。身體通過這種刺激,會提高心血管係統的功能,影響到心髒和其他部分。所有運動都會釋放肝糖,不過高強度間歇性訓練更快、更有效。如果是慢跑的話,達到同樣的效果,得45分鍾。

高強度間歇訓練5周後,體能是否有改變?5個測試者的體能平均提高了11%,這意味著罹患心髒病的風險降低了20%。

結論:要想以最短的時間獲取最大的效果,HIIT是首選,一星期兩分鍾就夠了。片子裏使用腳踏車健身器,但也推薦了無器械方式,具體是一分鍾開合跳,盡全力,越快越好,接著一分鍾深蹲,然後一分鍾原地衝刺跑,最後再做開合跳和深蹲各一分鍾,共5分鍾時間。

肌肉訓練的負重越重越好嗎

人們的肌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衰退,大約從35歲開始喪失肌肉,大約每年會減少百分之一。研究表明,增強肌肉除了增加體能外,強健的肌肉能降低罹患Ⅱ型糖尿病的風險。肌肉能有效吸收體內的糖,如果糖分一直停留在血液中無法分離出來的話,就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通常人們對健身房的負重訓練望而生畏,有沒有不舉那麽重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呢?片子裏讓5名從不做肌肉訓練的女性測試者進行測試,測試者一隻手舉較重的啞鈴,另一隻手舉較輕的啞鈴,腿部訓練也是如此分配負重。但無論輕重,都是練到舉不動為止。共訓練了六周,一周兩次。測試表明,六周後肌肉增加、脂肪減少,肌肉力量平均增加了25%,而且肌肉的增加與舉重的重量沒有關係,兩邊的肌肉不會一邊大一邊小。

結論:肌肉鍛煉很重要,但不一定要舉那麽重的啞鈴。盡管輕的和重的效果一樣,但受試者卻喜歡重的,因為花費的時間沒有那麽多。

跑步真會傷膝嗎

很多人擔心跑步會傷膝蓋。研究表明,跑步不但對膝蓋無害,反而對膝蓋有益。跑步帶來的規律性衝擊,會反複擠壓與舒張軟骨,刺激血液流動,將更多的氧氣與養分輸送到軟骨,能促進軟骨自我修複、成長和發育,這對膝關節大有好處。經常跑步的人,罹患關節炎的幾率要比不跑步的人更低。所以,長期看,跑步對關節是有益的。

不過運動受傷是不可避免的,跑步也會弄傷自己。在不平整或光滑的地麵上跑,受傷的風險比較高;還有一些人在短時間內跑得太猛,在身體還沒有適應的時候就跑太長的距離或跑太快,也容易受傷。所以,最好從快走開始,再逐漸拉長距離與提升速度。如果身體過胖或體重過重,可以先騎單車或遊泳,等體重降一些下來再開始跑步。

結論:所謂跑步傷膝,這是不運動的藉口!

運動讓人愉悅有科學依據嗎

大部分人運動是為了增進健康,包括減肥和塑身,也有一部分人純粹是熱愛運動。新的科學研究對運動使人愉悅的原因給出了解釋。

經常跑步的人都表示,他們在跑步的時候會有一種“跑者的快感”。研究表明,運動時大腦會釋放一種讓人愉悅的化學物質——腦內啡,這種物質與內生性大麻相類似,兩者的構造極為相同。

科學家研究大麻為何會給人帶來快感時發現,人體有一種特殊的受體,也就是細胞的外層有一種蛋白質,大麻的化學物質會跟這種蛋白質結合,引發人體的快感。進而,科學家研究人體究竟會製造什麽東西跟這個受體結合,因為人體不會無緣無故就具有能跟大麻結合的蛋白質和受體,經過研究,發現了人體中有稱為“內生性大麻”的物質,它與大麻的大麻堿的分子結構幾乎一模一樣,所以是類似的物質,其藥物性質也非常相似,這兩種化學物質都會引發正麵情緒,並刺激胃口。通過分析跑步半小時後的測試者的血液樣本,發現內生性大麻比跑步前增加了30%。

為何運動會增加內生性大麻呢?這或許是人體激勵我們運動健身的一種方式,這是人體獎勵運動的機製,是生命演化的產物。運動帶來的快樂與吸大麻又有什麽區別呢?測試表明,5個測試者中增加最大的增加了30%。而吸大麻的話,會增加更多,太多的量人體吸收不了,會對人造成許多負麵的影響。當人體自行製造大麻堿時,會保持在安全的範圍內。

結論:運動對每個人都會帶來刺激。所以隻要運動都會增加內生性大麻,而無需長久的運動。

運動對大腦有好處嗎

讓測試者在跳舞前後做一些心智測驗,以分析決策能力、工作記憶、辨認能力和判斷能力的變化。測試表明,在進行30分鍾快速舞步訓練後,視覺和注意力方麵提高了13%,改變最大的是工作記憶方麵,提高了18%。

許多人抱怨沒有時間運動,這項測試說明,運動可以更有效計劃自己的時間,使效率更高。

結論:運動不但使身體更敏捷,而且使大腦更聰明。

(照片拍攝 by 麥二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