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人類何去何從
文章來源: 麥姐2022-06-23 05:43:59

麥子在上篇文《無語了,日子越過越倒退》裏寫到澳洲今年不僅冬天提前到來,而且還出奇地寒冷;麥二哥在帝都也說北京的夏天提前到來,比往年炎熱;新聞上則說世界多地出現罕見熱浪,美國數十個州將迎來史上高溫記錄,歐洲的氣溫也比過去同期更高。

極端氣候的出現自然會聯想到人們現在常提到的氣候變化,即氣候變暖。關於這個問題,麥二哥還是有些發言權的,因為當年他就是研究這個的。

我找到了一篇他在2019年12月寫的一篇文章,讓我們看看氣候變化 :一個貌似簡單的問題是如何引發出複雜的爭論的。

---------

氣候變化問題 :一個貌似簡單的問題,引發出複雜的爭論

作者:麥二哥

世界氣象組織(WMO)2019年11月25日發布新一期《溫室氣體公報》,指出2018年,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CO2)的濃度達到407.8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是1750年工業化前水平的147%,地球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不斷創新高,溫室氣體水平持續增長已成長期趨勢。

這麽多年來,我們在新聞上經常看到類似的報道,也注意到有關國際機構、政府、社會組織和科學家對此的關注。氣候變化給人感覺有時候是個簡單明了的問題,有時候又讓人一頭霧水。早在2017年6月1日,特朗普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根據規定,美國政府必須在該協定生效後三年後才能正式開始退出程序,如今三年期限已滿,特朗普於今年11月4日通知聯合國,正式啟動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程序。氣候變化是關乎全人類發展和命運的大問題,美國怎麽說退就退了呢,為什麽這麽不靠譜啊?!

我覺得,氣候變化問題,說簡單很簡單,說複雜很複雜。怎麽理解這句話呢?如果單純從科學角度理解,非常簡單明了,一句話就可以:氣候越變越暖,都是人類惹的禍。可是如果在科學的基礎上,再加上社會經濟發展、國家責任、稅負、排放指標等方麵,考慮的因素越多,氣候變化的問題就越複雜,這樣一來,上一句話就變為:氣候越變越暖,人類何去何從?如果說“氣候變化”是個簡單的問題,那麽“氣候變化問題”就是個複雜的問題了。

有關氣候變化的研究是個龐大的係統,涉及麵很廣,任何一個單項的研究都需花費大量的精力。筆者曾用4年時間,用數值模擬的方法計算稻田的N2O(一種長壽命的溫室氣體)排放,不同情景下有不同的排放量,而這隻是稻田的N2O排放。如果對於不同的溫室氣體、不同的排放源都去窮盡的話,工作量可想而知。科學需要數據和細節支撐,而對於大眾而言,隻需幾個能夠反映總體趨勢且有說服力的數據和結論就夠了。

有一本書《氣候賭場:全球變暖的風險、不確定性與經濟學》(作者威廉•諾德豪斯是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從科學、社會學、經濟學、政策等方麵,全麵闡述了這個問題,洋洋灑灑26萬字,裏麵有大量資料和數據(盡管已經很簡化了),我試著重新梳理一下,讓這個複雜的問題再簡化一些。

1.科學家的共識:溫室氣體不斷增加,氣候在變暖,人類活動是主因

《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六種溫室氣體(GHGs)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其中,CO2的終極來源是以碳為基礎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氣),在六種溫室氣體中占絕大部分,所以,一般而言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均指CO2。

大氣中CO2濃度的提高是毫無疑問的。科學家1958年開始在夏威夷莫納羅亞火山觀測站監測大氣CO2濃度,到2012年為止的半個世紀中,大氣中CO2濃度增加了25%。

怎樣說明CO2濃度的提高是人類活動引起的,而不是自然界的變化所導致的呢?這主要通過冰芯中成分的分析。氣候學家估算最近100萬年期間,CO2的濃度在190ppm—280ppm之間變化。由於現在濃度超過了400ppm,全球已處於人類這個物種出現在地球上以來的常規濃度範圍之外。

大氣中的一些氣體,例如CO2和甲烷,以及水蒸氣,吸收地球的向外熱輻射多於進來的熱輻射。這種選擇性吸收就像在寒冷的冬夜裏的毛毯一樣起作用。這就是為什麽大氣被描述成一個自然“溫室”,CO2在“溫室效應”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溫室氣體(GHGs),地球表麵的溫度就和月亮一樣,要是沒有溫室氣體,地球表麵的溫度將是-19℃,而實際上地球上的平均溫度是14℃。所以,溫室氣體是地球生物得以生存的功臣。

現在的問題是溫室氣體大大高於原先自然狀態的含量了。1750年大氣中的CO2濃度為280ppm,而在2018年達到407.8ppm。在過去的100年間,全球溫度實際增加了0.8℃。模型預測,如不加控製,到2100年它們將達到700-900ppm,按此濃度計算,2100年的全球氣溫平均提高3-5℃,此後還將進一步變暖。

2.氣候變暖的影響超出你的想象:以為隻是一個點,其實是多維度的

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和在大氣中的濃度上升,地球表麵的溫度也會上升,我們通常隻圍繞氣溫變化這一個點來考慮。地球作為一個係統,各要素之間是密切相關的,氣溫變化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全球氣溫上升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麵的,包括海洋變暖、冰川和冰蓋融化、兩極變暖加劇、同溫層變冷、颶風強度增加、海洋的酸化,以及北冰洋冰帽縮小。

氣候變暖不斷影響地球係統,可能會在某個臨界點引發巨大的連鎖反應。有四個全球範圍內的臨界點特別值得關注:大規模冰蓋的崩潰;大洋環流的大範圍變化;變暖引起進一步變暖的反饋過程;變暖的長期加劇。從過去、現在到未來一段時期內,氣候變化過程都是一個“緩慢反饋過程”,但這是一個正反饋過程,意味著冰蓋瓦解、植被遷移,還有從土壤、凍土地帶和海洋沉積物以及腐爛的植物中加速釋放出溫室氣體,以及隨著冰山與冰蓋的融化,地球的顏色會加深,這會引起反照率降低,又進一步使地球變暖。從這個角度看,由於氣候變暖的累計效應,誰知道最後壓倒駱駝的是哪一根稻草。

氣候變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是廣泛的。一些係統很脆弱,包括農業、林業、沿海和海岸係統,一些係統可以人為幹預,包括製造業、醫療、運輸業等大多數經濟部門和睡覺、上網等大多數人類的行為。每一個係統都不能考慮與氣溫的單一關係,很多時候是多個係統的耦合關係。比如氣候變暖對健康的影響,一方麵是對健康的直接影響,比如熱浪、汙染和洪水對健康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麵是全球變暖可能降低生活水平,增加瘧疾等傳染病的傳播範圍,以及營養不良等間接影響。

3.麵對全球升溫:控製溫度增加,為什麽是2℃?

避免危險氣候變化的唯一可靠方法是減少CO2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濃度,減少CO2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濃度的目的是控製溫度的增加,所以,為氣候變化設定一個合理的目標是首要問題。那麽目標的依據是什麽呢?例如,我們可以挑選一個目標,使世界與危險的臨界點保持一個安全距離,或者可以努力阻止大量物種的喪失,也許可以選擇防止格陵蘭冰蓋融化的目標。

最終發現,針對某種特定數字目標的政策所依靠的科學支持很薄弱,最好的目標,將取決於實現它的成本。因此,科學家們在增加1.5℃、2℃、3℃或者任何一個特定溫度目標之間,並沒有一條明確的線。

1997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是第一份,也是目前為止唯一具有約束力的氣候變化國際協議。締約方同意整體在2008年至2012年間將其CO2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5%。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大會,通過了一個適用於氣候政策製定的溫度限製目標:“全球氣候升幅不應超過2℃的科學觀點”,這是第一次在全球會議上確立氣候目標。

氣溫升幅到2℃對各方麵的影響是可以推演出來的,但科學家在給出這個數據的時候是基於一種環境承載力和社會經濟承受力之間的綜合考量,所以有人說:“政治家談的是科學,而科學家們談的是政治”。

確定2℃很重要,有了升幅2℃這個目標,就可以反推出溫室氣體的增加幅度,從而從源頭來控製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

4.減緩氣候變化:有多種技術手段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間,全球GDP每年平均增長3.7%,幸運的是,全球CO2排放量的增長速度沒有GDP那麽快,這得益於所謂的脫碳,脫碳率(碳的減少比率)是每年1.1%,CO2的排放量每年增長2.6%。

減少CO2排放的手段主要有:減緩經濟的整體增長,美國經濟在2009年衰退期間,排放減少了7%,但沒有國家願意這麽做;減少能源消耗,但大部分人不願意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減少商品和服務生產中的碳排放強度,這方麵可挖掘的潛力很大;從大氣中去除碳,大自然有降解碳的能力,但消除過程極為緩慢。

有沒有在化石燃料燃燒後去除CO2的可能?

有,這就是碳捕獲與封存技術。這種技術能燃燒化石燃料(例如煤或天然氣),然後捕獲CO2。基本思路是:通過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在燃燒時捕獲CO2,然後把它用船運走,並儲存在某個地方,不讓它進入大氣。這方法技術上可行,但實際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原因就是成本高,運輸和儲存地也是個問題,還有泄漏的風險。

大眾通常會想出種樹的方法,因為植物能吸收CO2,但砍伐的樹會分解排出CO2,所以必須把它們深埋!

5.政策機製:履行國際公約的手段

按照國際公約,有關國家要履行減排的承諾,就得把指標落下去。市場不會主動選擇碳的減排手段,所以限製排放必須通過一定的政策機製,並強製實施。給碳排放定價是個有效的手段,“碳定價”有三方麵的作用:向消費者提供信號,選擇那些低碳的服務與產品;給生產者提供信號,引導企業轉向低碳技術;碳價格將激勵低碳領域的創新和發明。

在國家層麵實施“碳定價”有兩種機製:總量管製與交易製度;征收碳稅。第一種方法是國家立法,發放排放許可,企業之間可以買賣這些許可。這樣就通過強製的方式控製排放總量,然後通過市場方式優化資源,使得低碳技術廣泛應用在生產流通各環節。第二種方法是針對企業燃燒化石燃料時的CO2含量征收碳稅。這兩者方法的路徑不一樣,一種是限製排放總量,而另一種則按排放量征稅。經過經濟學分析,這兩種方法在減排方麵的作用以及政府稅收方麵,是等效的,隻不過是政策選擇和技術路線的問題。

6.都研究這麽透了,為什麽大家還在爭論不斷?

“囚徒困境”最能說明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問題。“囚徒困境”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個人最佳選擇並非團體最佳選擇。或者說在一個群體中,個人做出理性選擇卻往往導致集體的非理性。

各國政府麵臨兩難的境地,一個因素是因為減排的成本是國家層麵的,而減緩氣候變化的利益會廣泛擴散到全球各地。這種成本在本地,而收益在遠方的結構,給了搭便車行為極大的空間。另一個因素是減排的效果是在未來,而不是立刻見效,以當下的投入去換取未來不可知的收益,缺乏內生的動力。此外,一些受減排影響較大的行業或組織,以及黨派之爭的因素——涉及稅收政策、管製政策以及環境政策,也會持反對意見。還有曆史的原因,以前排放多的國家是不是要多承擔一些責任,在以後的減排中多付出一些。基於上述種種原因,就知道特朗普為什麽要退群了。

氣候變暖是一個自然科學問題,然後演變為經濟學問題,解決的方法卻是在社會科學領域。

氣候變化的影響就像溫水煮青蛙,多一度能接受,然後還能接受,直到有一天水燒開了,青蛙就無法自救了。我們現在做的工作就是通過對未來變化的預判,然後用各種技術和政策,減少燒水的火力,把鍋裏的水溫控製在一定的範圍之內。

為期12天的新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2019年12月2日在西班牙首都馬德裏舉行,來自全球19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三萬名代表就《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等議題展開進一步談判。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籲,我們必須迅速改變生活方式和發展方式,否則未來人類將受到愈發嚴重的氣候變化的影響。

解決氣候變化問題需要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如果對可能發生的場景坐視不管,就是一種賭徒心理,人類早晚要為無知和偏見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