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麵紗之下的愛恨情仇 -《麵紗》書評
文章來源: 麥姐2021-08-12 05:51:32

封城宅家的好處是可以讀書追劇。最近剛讀完的是英國作家毛姆寫於1925年的長篇小說《麵紗》(The painted veil)。之前看過他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和《人生的枷鎖》,相比較而言,更喜歡他的這篇《麵紗》,不是因為背景發生在中國,而是因為這部書所揭示的人性更接地氣。《麵紗》寫的是普通人的故事,《月亮與六便士》是以天才畫家高更為原型,書中男主的離家出走去追求夢想可看不可複製;《麵紗》故事緊湊,不像《人生的枷鎖》這部毛姆的半自傳體小說那麽囉嗦,《人生的枷鎖》中有不少篇幅都在描寫男主把一個從頭到尾鄙視他、低級趣味且謊話連篇的女子奉為心中的女神,並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納救濟這位毫無廉恥之心的女子,不可思議地出錢讓她和別人約會,最後為了這位虛榮女子把自己搞到破產且輟學的地步,但凡心智正常的人都會覺得這一行為令人費解,可毛姆把這一愚蠢行為歸結為愛情,麥子看了恨不能扇這個男主一耳光,扯下他身上這一莫名其妙的愛情枷鎖。當然也許這就是毛姆筆鋒的厲害之處?

扯遠了,還是回到《麵紗》,這部小說是以女性視角而且主要圍繞愛恨情仇,這也是有別於以上兩部小說的地方。小說取名麵紗本身也隱含了一層“新娘的麵紗”之含義在內吧。

小說以懸疑開篇,屋內正在和情人纏綿悱惻的女主突然注意到臥室的門把手轉動了一下,她心驚肉跳,懷疑是自己的老公回來捉奸。毛姆對細節的描寫非常引入入勝,我差點就把這部小說當狗血八卦來讀了,盡管心裏知道這絕不可能是毛姆的本意。

小說簡介

再讀下去,就知道整個故事是用八卦做引子來揭示人性的殘酷和女性的覺醒。

愛慕虛榮、頭腦簡單、一心隻想嫁個有錢有勢的如意郎君的漂亮英國女子凱蒂因為挑挑揀揀而眼見人老珠黃成為剩女,連長相不如她的妹妹都要嫁給白馬王子了。在世俗和媽媽的壓力下,隻好匆匆嫁給了一直追求她的少言寡語的細菌學家沃爾特。婚後兩人因為沃爾特的工作從英國搬到了香港。深愛凱蒂的沃爾特一直寵溺著凱蒂,但凱蒂沒有因為婚姻就愛上沃爾特,她覺得沃爾特太嚴肅刻板且缺乏生活情趣,從而嫌棄沃爾特對她熾熱的愛情。

之後空虛寂寞的凱蒂出軌了有婦之夫、香港的助理輔政司查理。這段婚外情被沃爾特發覺,憤怒但表現冷靜的沃爾特給了凱蒂兩個選擇,或陪他一起去霍亂疫區,或是查理同意娶她。有妻有兒的查理前途正一片大好,自私的他表示他愛凱蒂,但絕對不可能放棄現在美好安定的生活來娶凱蒂。

心灰意冷的凱蒂無可奈何之下隻好被迫跟著沃爾特去了偏遠山區湄潭府 -一個霍亂正在蔓延的疫區。意外的是疫區的生活改變了凱特的內心,她看到了修女們在艱苦環境下的奉獻和追求,開始鄙視過往的自己,逐漸心智成熟,她知道自己無法愛上沃爾特,但她尊重一心為疫區人民服務的沃爾特,希望和沃爾特能做朋友。這時候她發現自己懷孕了,盡管沒有明示,但兩人都很清楚這個孩子應該是查理的。正當凱蒂想和沃爾特就兩人的關係和今後的生活進行認真探討時,沃爾特突患霍亂去世了。

凱蒂隻好離開疫區,計劃返回在英國的父母家中。途中在香港停留,見到了查理和他的夫人。經曆了與查理再一次的欲火複燃後,在肉體誘惑與靈魂掙紮的較量中,凱蒂終於痛下決心,果斷離開香港,回到了英國,見到了家人。當時母親剛剛去世,她和一直不親近的父親進行了和解,找到了心靈的安寧並將重啟自己的人生。

        

雪萊說:別去掀開芸芸眾生稱之為生活的華麗麵紗(Lift not the painted veil which those who live call life)。但毛姆在這部小說中卻是一步一步無情地揭開了華麗的麵紗 ,讓讀者看到了真實的人性:欲望、背叛、悔恨和矛盾。

麵紗之下的沃爾特 :因為愛而迷失了自我

不善言辭的沃爾特在認識凱蒂之後就狂熱地愛上了她。他不在乎凱蒂的“愚蠢、輕佻、頭腦空虛”,也不在乎她的“勢利、庸俗”,他清清楚楚地知道凱蒂之所以答應嫁給他是因為不想落在妹妹後麵結婚,並想逃離她那強勢且勢利的媽媽。他不奢望凱蒂能夠愛他,他隻希望能夠被賜予愛她的機會,他就心滿意足了。

這兩個人的婚姻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兩人情感關係的不平等,沃爾特使勁全力地愛著凱蒂,以她的歡樂作為自己的狂喜,以她的神色決定自己的行動。我覺得沃爾特還是心存幻想的,希望以誠心換來凱蒂的溫存,哪怕隻有一點點。但凱蒂並未因此就滿足他這卑微的念想。

沃爾特在婚姻中處於弱勢,讓讀者以為他性格懦弱且對凱蒂百依百順,但其實麵紗之下的他睿智敏感且報複心強,他對凱蒂的婚外私情洞若觀火,也知道逢場作戲的查理肯定會辜負凱蒂,但他精心策劃讓凱蒂自己去發現這個情人的自私嘴臉,讓凱蒂親手揭開掩蓋殘酷現實的麵紗。

夫妻倆到了霍亂肆虐的疫區之後,沃爾特天天早出晚歸,一心撲在拯救人命的工作中,為人正直善良勇敢且有大愛,他的形象逐漸豐滿高大起來,修女們視他為上帝派來的使者,認為凱蒂能有這麽一位出色的丈夫,真是天大的福分。這就諷刺了,人人都愛他,唯有他的老婆不愛他,其實現實中不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嗎?

凱蒂在沃爾特臨終前期望得到他的原諒,也希望借此能讓他放下長久以來的心結,他在世的最後一句話是:“死的是那條狗。” 這句話出自十八世紀英國作家奧利弗·戈德史密斯的詩《瘋狗之死的挽歌》,講的是一個好人救了一隻狗,最後狗因為一己私欲咬傷這個好人,所有人都認為這隻狗瘋了,並認為好人會死去,但最後的結果是人痊愈了,而狗卻死了。

沃爾特在彌留之際為什麽要說這句話?凱蒂深感迷惑,網上也有不少討論,但我還是覺得燒腦,這裏試著解讀下。沃爾特一直自以為是個大好人,本來一心一意愛著凱蒂,而且把凱蒂從她虛榮勢利的媽媽手中救出,但凱蒂卻為了一己之私欲傷害了好人沃爾特。凱蒂的出軌把沃爾特對她的癡情全麵擊碎了,好人沃爾特無法再堅持自己的善良,也無法原諒自己竟然愛上了這樣的女人。他精心策劃並義無反顧地帶著凱蒂來到疫區是希望折磨她、讓她送死或者他們雙雙都染疫而死。出乎意料的是凱蒂在疫區成長起來,看清了他們婚姻的本質,希望兩個人能互相原諒。但沃爾特卻糾結到死,他鄙視曾經愛上凱蒂的自己,也鄙視自己由愛生恨,居然會心存害凱蒂之心。臨終前他終於認識到自己其實不是什麽好人,他對凱蒂那低到塵埃裏的愛也是自私的,並不是像他自己以為的那麽崇高,他才是那死去的狗。毛姆是不是借此暗示沃爾特自我揭開了麵紗,解開了心魔,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在愛情中錯誤的偏執,因而臨死前見到驚恐的凱蒂才會說:“別大驚小怪。我經曆了一段艱難的旅程,但現在我已經沒事了。”由此完成了他的自我救贖?但這種救贖因為他的死亡充滿了濃烈的悲劇色彩。

關於沃爾特的死再多說一句,書中通過別人之口說出了沃爾特的死也許是意外染疫,也許是他最終不忍對懷孕的凱蒂下手,但自己已生無可戀,故意染疫尋死。這是毛姆給讀者留下的懸念,感覺又回到了開頭懸疑的筆法,這也算是一種照應吧。

揭開麵紗後的凱蒂:向死而生後的重生

凱蒂的媽媽一直希望當律師的老公能夠出人頭地當上大法官,在幻想破滅後,就把希望寄托在天生麗質的大女兒凱蒂身上,所以凱蒂從小就被她勢利的媽媽當作社交名媛來培養。

婚後的凱蒂對沃爾特的真情實意沒有任何感動,甚至還心生厭惡。她不甘心自己將就著這毫無樂趣的日子,不能苟且這無愛的婚姻,她要尋找自己的真愛。

風流倜儻的查理就是凱蒂以為的真愛,查理用甜言蜜語俘獲了寂寞凱蒂的芳心。和沃爾特的笨嘴拙舌相比,查理不假思索的讚美和奉承都讓凱蒂很受用,她感覺自己枯燥的生活因為查理的出現而變得陽光明媚。她以為這就是內心追求的愛情和想要的生活:風趣溫柔的帥哥,時時刻刻把愛掛在嘴邊的男人。

但等到凱蒂要求查理離婚和她共同生活時,帥哥退縮了,他說:“一個男人可能很愛一個女人,但並不希望跟她一道度過餘生。”他不能為了所謂的愛而影響他的事業,動搖他現有的家庭。他讓凱蒂求得沃爾特的原諒,跟著沃爾特去霍亂疫區。情人的麵紗被揭開得有些快,深情帥哥秒變虛偽渣男,現實生活中這種例子實在是比比皆是。

凱蒂萬萬沒想到自己追求的浪漫愛情竟如此不堪一擊,絕望主婦被迫跟著沃爾特去了人間煉獄的疫區湄潭府,心想就這樣死去倒也萬事皆休。出乎意料的是這裏竟然成為她救贖自己的起點。宅家百無聊賴的凱蒂主動提出幫助修道院做事情,她被來自法國的修女們無私的奉獻感動著,被單純的孤兒們熱愛著,被因為霍亂而屍體遍地的場景震撼著,也被沃爾特全身心為阻止瘟疫蔓延而拚命工作的態度感動著,她認識到人生有多重意義,依附於男人是最不堪的,她嚐試著努力成為一個全新的自己。修道院的院長嬤嬤對凱蒂說:“一個人不管在塵世間還是在修道院裏,無論是在工作中還在娛樂時都無法找到安寧,安寧隻存在於人的靈魂中。”

書中還有她和當地海關官員瓦丁頓的大量對話。相貌平平但風趣敏銳的瓦丁頓在書中的角色就是一個智者和旁觀者,冷靜地看透著凱蒂和沃爾特冷淡的夫妻關係,不動神色地借用他所理解的東方文化點撥著凱蒂,讓她在迷茫中找到自己的出路。書中還有一個特別的角色,就是和瓦丁頓同居的滿族姑娘,她是為了報答瓦丁頓的救命之恩而至死不渝地愛上了他,而瓦丁頓為這份專一的瘋狂所感動,也為了她甘心情願地留在了異國他鄉。“想要獲得真心隻有一條路可以走,那便是以愛換愛” 。這讓凱蒂看到了愛的真諦:互相扶持,互相犧牲。

凱蒂自己在向死而生的經曆中慢慢地挖掘出了麵紗下的自己,她不再是那個庸俗膚淺的女子,她找回了內心的善良,開始樂於助人。她明確地知道自己不愛沃爾特,但她不再鄙視他,而是敬重他。她希望沃爾特也能看到她的變化,能夠對他們的過去釋然,在沃爾特臨死前,她喊他:親愛的。沃爾特留下了兩行淚,毛姆應該是暗示沃爾特已經感受到了凱蒂的這番巨變,所以才會說出“死的是那條狗”這句話。

毛姆的老道和犀利表現在本來讀者以為經曆了死亡與重生的凱蒂開始重新做人了,萬萬沒想到她在回到香港的時候,再一次投入舊情人查理的懷抱。讀到這裏,可能讀者都會感到絕望,以為凱蒂真的是無可救藥了。但一夜風流後的凱蒂匆匆購買了回英國的船票,迅速離開了香港。沉下心來仔細想,毛姆這麽寫其實非常符合有血有肉的人性,凱蒂畢竟是愛著查理的,盡管他卑鄙自私,但愛情就是這樣,不會因為對方高尚就愛了(比如沃爾特),也不會因為對方無恥就不愛。人總是要在重蹈覆轍的教訓中才能努力掙脫自己鄙視的過去。“如果她必須打一場硬仗才能重獲自尊,她就必須找到勇氣去坦然麵對。”

凱蒂最終通過逃離來實現自己的解脫,結尾她對父親說了一段話:“我一直都是那麽愚蠢、邪惡、可憎。我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懲罰。我決心讓我的女兒遠離這一切。我希望她成為一個勇敢和真誠的人。我希望她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不依靠任何人,把握自己,我希望她自由地生活,比我活得更精彩。”通過這番對即將出生的孩子的期望的表白,凱蒂實現了自我的救贖。但如果孩子真的是查理的,她會不會永遠也無法擺脫他呢?他會不會影響她未來生活的每一天呢?

這部小說的文筆非常優美,感情刻畫直白細膩,女主的心理活動變化通過她的生長環境、情感遭遇和疫區的經曆被步步推進,使得最後的結尾順理成章。勢利的原生家庭、錯誤的婚姻、虛偽的上流社會把人性之愚蠢和醜陋展現到極致,但在環境險惡、連生存都成問題的疫區,經曆了重重磨難的女主卻挖掘到了人性的光輝,也認清了自己,從而走上通往心靈安寧的道路。這是毛姆帶給讀者的思考。

毛姆擅長的尖銳諷刺也在這部小說裏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凱蒂在她和沃爾特的婚姻關係中一直處於強勢地位,但在和情人查理不可靠的情感關係中又成為了弱勢一方,體會到丈夫沃爾特在他們婚姻中的無奈和憤恨;比如凱蒂那虛榮的媽媽一生都在推動並企盼著丈夫當上大法官,而當丈夫最後真的當上了大法官時,她已經撒手人寰,無法為她野心的實現而喜極而泣了;再比如,凱蒂的妹妹長相平平,媽媽把攀龍附鳳的厚望都寄托在凱蒂身上,但妹妹很快找到了乘龍快婿過上了幸福生活,美人胚子的凱蒂反而情路坎坷,被媽媽冷嘲熱諷。

看完小說,我才發現《麵紗》據說曾三次被改編成電影,但我隻能找到2006年由美國導演約翰·卡倫(John Curran)執導的同名電影,於是就看了這部片。但電影的改動比較大,編導比較理想化,電影中,沃爾特在去世之前不僅和凱蒂和解了,而且兩人還碰撞出愛的火花,所以電影被改編成了一部稍顯輕鬆的愛情片。Happy ending是觀眾都喜歡的,但毛姆的原著其實更加展示了人性的不可捉摸和現實的沉重殘酷。

(圖片來自電影畫麵,沃爾特由主演《一級恐懼》的Edward Norton扮演,凱蒂由主演《金剛》的Naomi Watts飾演,中國演員黃秋生、夏雨和呂燕參與了該片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