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自由行(三)- 在世界的盡頭穿行(上)
文章來源: 麥姐2020-08-20 05:38:59

老麥住在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州,熱愛自己的第二故鄉是應該的,但除了昆州之外,澳洲最讓老麥惦記而且想去那裏住一段時間的是塔斯馬尼亞州。塔斯馬尼亞在澳洲的地理位置類似於海南在中國的位置,有些世外桃源的感覺。2018年的12月,老麥一家去塔斯馬尼亞環島自駕遊,沿著東海岸走了半個圈。

一直以為塔斯馬尼亞隻有荒野的自然風光,卻不知道曆史人文是其更濃墨重彩的一筆。這裏有澳洲第二古老的城市霍巴特(Hobart)和第三古老的城市朗塞斯頓(Launceston),澳洲的很多曆史故事都發生在遠離澳洲大陸的這個心型島嶼上。作為當年英國重刑犯的流放地,塔州的很多建築都是由犯人修建而成。穿行在塔州,會恍惚以為生活在十九世紀英國的田園農莊。

塔州的不少城鎮都依山傍水,綿延起伏,錯落有致,頗具殖民時代風格的房屋被綠植和鮮花簇擁著,無論向左還是向右,都能找到取景的最佳角度。這裏非常適合懷舊,沿街都是保存完好的典雅的愛德華時代或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築。夏季晩上九點,夜幕才剛剛開始降臨塔州,感覺長長的白天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

祥和的裏奇蒙小鎮(Richmond)

從霍巴特驅車30分鍾,便可到達這個曆史悠久的小鎮。小鎮擁有50多座19世紀的建築,隻有800多居民。建成於1825年的裏奇蒙橋是澳洲最古老的石拱橋,成群結隊 的野鴨在橋下的河水裏嬉戲,三五成群的人們躺在河畔的草地上聊天,享受陽光。沿著小路可以走到小鎮最高的一處山坡上,迎麵可以看到建於1836年的聖約翰教堂 (St John's Church),這是澳大利亞現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堂,當地的人們相信上帝總是在高遠的地方看護著這一方土地。經過上百年的風雨洗禮,教堂依然靜靜地守護著小鎮。小鎮四周洋溢著一片靜謐與祥和,街道幹淨整齊,一切都是那麽美好而慢調。

橙紅的火焰灣 ( Bays of Fires

清澈見底的海水,雪白的沙灘,站在石頭上可以看到水下的海葵,石頭上特別的一抹紅色帶來了不一樣的美景。據說1773年,英國航海家Tobias Furneaux船長看到當地原住民Kunnara Kuna部落生火時冒的炊煙,加上周邊綿延29公裏的沙灘上隨處是火紅的巨石,他誤以為那是熊熊烈火,火焰灣因此得名。後來人們發現周邊岩石和岬角上呈現紅色,是因為上麵附著一層橙紅色地衣(Red Lichen),在陽光的照耀下感覺像被火燒了一般。晴天的時候,放眼望去,細白的沙灘,蔚藍的海水,火紅的岩石,美不勝收。

夢幻的酒杯灣(Wineglass Bay

酒杯灣可以算得上是名副其實波光閃爍的白沙灘在海岸劃出一道優雅的弧線,湛藍的塔斯曼海被完美地鑲進其中,憑山遠眺,沙灘與海恰如一個酒杯的形狀。徒步上山去觀景台,來回約一個半小時,如果從觀景台下行,可以到達酒杯灣美麗的銀色沙灘,但往返需要三至四個小時,我們沒那麽多時間就直接放棄了。路上偶爾碰到一兩隻野生小袋鼠特別可愛。附近海灣非常多,但拍照出來的效果遠沒有實景讓人著迷。

浪漫的薰衣草莊園(Bridestowe

漫步在南半球最大的Bridestowe熏衣草莊園,遠遠望去,花海無邊無際,微風吹來,清香四溢。我們去的時候花剛微開,要晚半個月才能碰上紫色正豔。網紅的薰衣草小熊就產自這裏。

Bridestowe的故事是:倫敦香水調配師C.K. Denny和他的家人於1921年移居到塔島,並帶著一袋來自法國南部阿爾卑斯山的薰衣草種子 – 最純正的法國狹葉薰衣草。CK選擇了塔斯馬尼亞來實現他種植出世界上最好的薰衣草的夢想,因為他覺得塔州具備著與普羅旺斯薰衣草發源地相似的氣候與條件。CK和家人在距離現今農莊位址不遠的地方建造了Bridestowe莊園,並在這種下第一株純正的薰衣草。二十五年後,Denny家族將總部遷移至Nabowla,也就是現今Bridestowe薰衣草農莊的所在地。

           (該圖片來自網絡,12月下旬至1月的薰衣草莊園)

藝術的謝菲爾德(Sheffield)壁畫小鎮

小鎮的房前屋後、沿街商鋪全是繽紛色彩的壁畫,充滿了濃鬱的文藝氣息。大部分都是專業畫家和壁畫愛好者留下的作品,但也有特別的。其中有保存了十一年之久的陳奕迅大作,內容畫的是他獨自行走在塔州的搖籃山上。看了他的塗鴉,老麥心想原來大神歌唱得好,畫什麽都算是美的。還有現已勞燕分飛的張馨予和李晨與澳洲當地藝術家Julian的共繪作品。特別令人感動的一幅巨作是介紹在小鎮行醫三十年的Leslie Sender醫生,三十年如一日,一年365天,一周7天,一天24小時隨時出診,沒有護士,沒有秘書,病人無需預約,三十年來他一共接生了八百多名新生兒。(下麵的壁畫就是這三幅,按介紹的順序排列)

 

 

在世界的盡頭穿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