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發票,幾許感慨
文章來源: 冬裏螢火2020-09-02 12:17:08

來美之前,在國內收藏的瓷壺,沒有辦法和它們的主人一起“遠涉重洋”。一則是當時要攜帶的東西太多,它們自然而然地被排在了“人間煙火”的後麵,二則是非常擔心它們薄脆的“身軀”禁不起顛簸,會在途中“身遭不幸”。於是在定下了啟程日期後就忍痛將它們“遣散”----  分別送了人。隻有幾個小壺,用報紙裹好,存放在了親戚家。到美國已經這麽多年了,早把這事兒給忘在了腦後。直到去年回國,親戚因為要賣房,收拾歸整東西時,把一個寫有我名字的鞋盒子送來。打開一看,裏麵正是當年我在口袋裏的荷包兒還發癟的時候,“慷慨解囊”買下的小茶壺。其中一把小紫砂壺內,購買時的發票還在。記得那把壺是在92年陪同一對到津做短暫停留的英國夫婦去北京友誼商店購物時花了49元人民幣買的。那薄薄的一張紙“蜷曲”著“身子”靜靜地躺在壺內,一呆就是27年。。。

 

 

 

早在50年代初期,中國的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僅有的幾座大城市建立了高級消費品商店,為特權階層提供稀缺、緊俏和質優商品的特殊供應。而這些商店中的一部分後來發展成了友誼商店,作為與外國來賓共建友誼的象征。友誼商店主要服務的對象是外國來訪者。國內的服務對象隻限於涉外人員,華僑以及那些高幹們。 銷售的商品是進口加特供, 結算方式是外匯和各種兌換券。友誼商店在計劃經濟的年代裏既獨特又搶眼。實際上,應該說它是物資供應短缺歲月裏的特殊產物。

 

說到友誼商店就不得不提到外匯券。外匯券並不是什麽法定的貨幣。是中國銀行發行的,曾在中國境內流通、在友誼商店等特定場合使用,麵額與人民幣等值的人民幣憑證。因為用外匯券可以買到用人民幣無法買到的緊缺商品,所以外匯券在中國曾一度“身價百倍”。有些“聰明人”也想法設法地去先搞到外匯券,然後再轉手倒賣,賺取差價。不少的“黃牛”市場應運而生。那個年代裏,如果有人能拿著外匯券從友誼商店裏買到一些市麵上根本見不到的緊俏商品,是完全有資本來炫耀的,也會引來不少羨慕的眼光。

 

北京友誼商店作為國內最早的涉外商店。在那個計劃經濟,物質生活匱乏的年代,坐落在寸土寸金地段兒的那棟大樓風光無限,處處彰顯著它與眾不同的高貴身價。到 92年時,國內經濟改革大潮湧動,它已經開始了邁出走下神壇的步子,但昔日的輝煌依舊讓它氣派無比,比起天津的友誼商店來,那可大多啦。

 

那時北京友誼商店的第三層樓上主要經營的是:珠寶金銀製品、、精雕玉器和漆雕製品、景泰藍、文房四寶,紫砂壺等。那對英國夫婦對玉器和紫砂壺非常感興趣,因此我們在那層樓上停留了很長時間。當時的紫砂壺櫃台內陳列的商品色澤淳樸,大方古雅,把把紫砂集壺色、壺形、繪畫、書法和鐫刻共融一體,個個是精品。讓人愛到難以移步。無奈舍不得把把荷包兒掏得空空的,最後隻買了其中一把最便宜的 ---  就是上圖那把小紫砂壺。。。

 

1992年的49元人民幣在當時的中國普通百姓手裏還算是錢的。已經忘了那時我每月工資的具體數字了,早知道留個當年的工資條兒了,那樣今天也能有的寫了,哈哈。。。想不起來的還有:我不記得當年我是用人民幣還是用外匯券付的款,一點兒印象都沒了。查了查網上外匯券是什麽時候停止使用的。隻說是:在上世紀90年代前後,外匯券停止使用。據資料記載,到了1991年中國經濟的開放程度大大提高,北京友誼商店似乎在一夜之間被突破最後防線,完成了對中國人的“完全開放”。。。

 

2012年隨旅遊團到宜興參觀紫砂壺展館時,拋開那些紫砂壺的其它要素不談,隻就價格而言,一把壺,身價從百元到萬元,從十幾萬到上百萬。天呐,把我看得眼花繚亂。感覺錢在那一刻裏仿佛隻是一遝遝的紙。100元?過去老百姓口中的“大票”,誰還拿你當回事兒啊,你還算是個錢兒嗎?!哎呀,變化實在是太大了。。。

 

當年發票被折疊好放進壺內時,上個世紀末雲潮起落,浪湧拍岸;待去年發票被從壺中取出時,世間滄桑早已地覆天翻,時移世易。近30年的光陰,人與物均 有“隔世”之感。。。一張發票,幾多感慨。。。

 

 

2020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