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中選擇性搶救是無奈之舉嗎?
文章來源: 閑逸2020-04-10 09:12:53
 
一段時間以來,由於醫療資源的短缺,新聞裏時常聽說在抗疫中發生的選擇性搶救,包括放棄給六十五歲以上病患使用呼吸機,限時使用呼吸機,以及ICU病房,等等。
 
每次聽到這樣的消息,我會想,個人,社會和國家一樣,常常會麵對艱難的決策選擇。但是很多的時候,我們的決策是不是應該一切以利益最大化為前提,而罔顧公平、道德,甚至法律呢?
 
我們知道,每一個決策都附帶著機會成本。算經濟帳,往往會簡化多種因素的幹擾,使決策過程簡單而更具“合理性”。
 
比如65歲以上的人對於一個社會在經濟上的重要性,通常是低於年輕的人。直率一點,他們已經或者接近成為公共負擔。所以,當可能更應該給他們使用的呼吸機被“讓”給了年輕人時(因為他們對病毒的抵抗力更弱,生存機會更低),大眾的心理抗拒是最小的。
 
可是,假如我們換一個角度,從社會公正,法律,或者道德的方麵去思考,選擇性搶救的合理性是否會出現動搖?
 
如果以公平公正為原則,年齡應該是一個被剔除和忽略的因素,取而代之的可能是病史,病況,甚至先來後到等等。除非,事實證明65歲以上的感染者沒有可能存活;
 
如果以道德,價值觀為考量,弱勢關懷一直是各國政府和社會的倡行的價值準則。由於強弱與年齡經常是成反比例的,搶救年長者應該也是重中之重;
 
如果再以法律精神來衡量,一定年齡以上就被選擇性地放棄,應該是違背他們的心願的。那麽,此類選擇又何異於“殺人”呢?
 
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常常會有不同的結論。
 
我們都知道有這樣一個經典例子,說的是在一輛高速行駛的有軌電車前方,有五個拿著工具的工人正在軌道上工作,無處躲藏。司機緊急刹車,係統失靈,電車繼續前衝,眼看著一場惡性事故即將發生!這時司機突然發現前方的鐵軌右邊還有一個岔道,上麵隻有一個工人在工作。此時此刻,電車司機的選擇,在大多數人的看法中是走岔道,因為死五個人的結局更難以被接受。
 
同一個故事還有另一個版本。電車和五個工人不變,可是這回沒有了岔路,代之的是一位無事瞎逛的看客站在電車行經的天橋上方往下看。當他眼見著悲劇即將發生,便急中生智,將站在身旁的一個體型碩大的人推下了鐵軌,擋住了列車,挽救了五個工人的生命。據說他可能原本是想自己跳下去的,但是看著自己的體重太輕,無法阻止電車的前行,於是才大義滅胖子?這個時候,同樣是一個人換回了五條生命,多數人會不會對這位看客的行為加以認同呢?!
 
如果不斷地假設,我們還可以推演出更多的故事版本。每一個故事的後麵,都可能引出不同的結論。
 
我知道非常時期有很多不得已。所以本文隻是希望人類的行為更能夠反映出文明的進步。因為疫情過後,選擇性搶救對價值觀的影響會不會慢慢的顯現出來,自會由時間來檢驗和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