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散記(一)人與人之間
文章來源: 悠遊漫思2019-12-09 09:16:42

         從洛杉磯起飛,經過十多個小時的飛行,淩晨,飛機在西安機場降落,我等著轉飛北京的航班。離辦理登機手續的時間還有一個小時,所有轉機的乘客在航空公司工作人員的引領下,前往中轉休息廳等待。休息廳中間有幾根大大的廊柱,上麵是一圈電源接口,下麵是一圈小桌板,可以放手包、飲料。因為手機需要充電,我就站在柱子邊上,一邊充電一邊看微信。

         “長著嘴幹嘛的?不會說話啊?怎麽踢人啊?”柱子另一側的聲音讓我從手機上抬起頭。原來 柱子另一側還站了一位四、五十歲的中年女士,也正在給手機充電。可能是因為旅途疲勞,她斜趴靠在小桌板上,腿伸到了過道上,結果擋住了一個六十出頭男士的路。看來是這個男人在經過時踢了這位女士一腳,而女人自然不肯吃虧,於是就有了上麵這一幕。

          這男人走過去後,女人接著斜靠著看手機。一會兒,一個黑人小夥兒經過,禮貌地說聲“Excuse me”, 那女人馬上溫和地點頭微笑,站直了讓那小夥子過去。接著再趴下,腿仍伸在過道上。幾分鍾後,頭一個男人回來了:”腿伸這麽長幹嘛?這不找挨踢嗎?你還伸我就還踢!“ 倆人又開始互罵,越罵越難聽。可能因為是淩晨,休息廳裏的人們都是滿臉倦容,沒人對這倆人的罵戰表現出關心。這倆人互罵了一通後,終於安靜下來。

         而這兩個人這番對罵讓倒讓我不困了,同時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確確實實是在中國了,而這種吵架的場景讓我感到熟悉、不解而又無奈,熟悉是因為這種當街吵架的情景是我在國內生活多年來所熟悉的 ,不解是因為實在不理解他們為什麽會因為這麽點小事就能互罵成這樣。又替這倆人操心,想著這大早上就跟陌生人吵一架,這一天的心情怕要不好了。

         聯想到去年暑假回國,到了北京的第一天,老公怕我白天睡覺晚上睡不著,說幫我倒時差,硬拖著我去逛超市,然後就在超市裏目睹了因為退換貨引起的吵架。這種吵架並不算稀奇,稀奇的是在售貨員和顧客發生爭執後,沒出五句話,周圍就忽啦啦圍上一圈人看熱鬧。我覺得圍觀吵架在三十年前不奇怪,那時畢竟生活節奏慢,娛樂也少。在生活節奏快、資訊娛樂都豐富的今天,遇到吵架還會有人迅速地圍上一圈來觀看 ,這就讓我覺得比較奇怪了。

         上麵是說的陌生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其實我們也常常能看到夫妻間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能好好說話的。暑假時在日本大阪機場時,當時旅客很少,隻有我一個人站在黃線外等著辦出關手續,“嘿,到這兒來!” 隨著一聲叫,一個八、九歲的男孩兒跳到我身邊。我被嚇了一跳,往邊上移了一步,回頭看到一對三十多歲的年輕夫婦。旁邊執勤的機場工作人員等了幾秒鍾,大概是想搞清楚這個孩子是不是我的,或者是想等那對夫婦出來製止孩子。這樣大約十秒鍾過去後,工作人員走上前來請那個孩子回到他父母身邊去排隊。然後就聽到那個爸爸吼孩子:“多大了?不知道排隊啊?”又大聲罵妻子:“幹什麽呢?怎麽不看著點!”妻子說:“你小點聲, 這麽多人呢!”我偷偷往後看了一眼,果然這時人已經排成了隊。兩人繼續爭執,妻子說:“這次出來,要玩兒得好才怪!”聲音已然帶了哭腔。

        我不禁大為同情這位妻子,對這位丈夫深為不滿。一個八、九歲的孩子應該知道排隊這些行為規範了,這個孩子不排隊,可見這對夫妻平時對孩子在這方麵的教育不夠。教育看管孩子是父母雙方的責任,出現問題時這個做爸爸的馬上把責任推給妻子,在公共場合吼妻子,對妻子缺乏尊重,實在不是個好父親、好丈夫。

        我在美國生活這些年,或是到世界其它國家旅行,也在公眾場所見過人爭吵,但與在國內見到的相比,從比例上來講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在第一個場景中,其實完全不必搞得這麽難看。本來就是一件小事,那位男士完全可以說聲“借光“;他也許是不小心碰到那位女士,那麽那位女士很可以一笑了之  ;如果像那位女士說的,那位男士真地踢了她(從當時她的反應看,如果說是踢,也不會很重,人疼痛的第一聲應該是類似於“哎喲”這樣的驚叫聲,而不是馬上底氣十足地罵人),那麽,也許更好的方法是遠離垃圾人,保持自己的風度。一旦一件事情發展到爭吵的地步,基本上就沒什麽道理可講了,因為這個時候,道理已經不重要,雙方隻想發泄,在語言氣勢上壓倒對方,結果往往變得麵目猙獰、語言惡毒、聲嘶力竭,這種形象實在太醜太醜了。

          文明和修養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個人情緒的控製。孩子對自己的情緒缺乏控製能力,而隨著年齡、閱曆的增長,這種控製能力會逐漸增強。可是在國內,我注意到很多人似乎很容易就覺得被冒犯,然後情緒被瞬間引爆,這是為什麽呢?我實在不能理解。也許是平時生活工作壓力大、不如意的地方多,需要借機發泄一下?也有人說,中國本來是個文明禮儀之邦,是文革破壞了這種文化基礎。還有一種解釋是中國人的邊界意識弱,上千年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與人之間缺乏平等及相互尊重的習慣……這個問題實在是太大了,我沒有能力去討論。我想說的是,通常來講,人經過這麽一場無端爭吵後,多半會心情不好,還可能在接下來有連鎖反應。如果陌生人在相處過程中多一些善意和自製,家人在相處中多一些體諒和愛護,那麽這種爭吵就會少很多,人也會更快樂一些。

 

         暑假回國時我和小兒子一起去黃山,黃山之行有兩件事也讓我覺得非常有意思。

         黃山的旅遊硬件真是不錯,山路都鋪成了石階,加裝了護欄,讓人不由感歎這得下多大工夫啊!這石階路不算寬,但也不窄,兩個人可以寬鬆地並排走。但如果三個人走,就比較擠了。所以每到對麵有人過來,我和兒子就會自然地從並肩而行改為一前一後靠右側走,騰出左側道路給對麵的行人。可是我注意到,其他的人大多數不會這樣做,仍是自顧自兩人並排地往前走,有幾次我們不得不站到路邊窄窄的空地上讓他們先過去。此時我腦子裏冒出一句“狹路相逢勇者勝“,不知這些人心裏是不是總裝著這句話。我和兒子說起我的觀察,兒子說他也注意到了。在美國,人們在山道上走,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基本都會從並行變成前後走,讓出左側以便對麵的人通行。

         另一件有趣的事是,我們為了避開上下山的人流,避免纜車排隊,決定下午晚些上山,住一晚,第二天上午下山,所以我們到達黃山腳下時,已經是最後一班車了。乘纜車先要乘擺渡車從停車場到纜車站。我和兒子在車站買了票,等擺渡車時,天色已經有點暗了,等著,又來了三個四十歲左右的中年男士。等了一會兒,擺渡車到了,我們五個人上車去纜車站。纜車站是幢兩層的建築,有候車室,有禮品店。我們閑逛著等了二十多分鍾,最後一班纜車到了。上車又遇到剛才那三個人。可能是小城爾灣住久了,養成了和陌生人打招呼的習慣,我就想和這三個再次遇見的同路遊客打聲招呼,不過我看向他們,他們遇到我的目光,馬上把目光轉開。

         事後和大兒子說起這件事,大兒子說我這是小鎮的習慣,不是城市生活的習慣。讓他這麽一說,我也搞不清這是中美習慣的不同,還是大城小鎮習慣的不同了。

 

         再有一個感想就是,北京作為一個人口眾多而擁擠的大城市,生活節奏快,人們相處沒辦法保持距離,但人們在擁擠中基本仍能找到平衡和協調,人與人之間通常也有著相當高的寬容度。

        在銀行辦業務也非常有趣。我有幾年沒進過國內的銀行了,這次回來,發現自動櫃員機的功能非常多,但是很多功能平時大家用不到,所以不熟悉操作。因此,銀行都很周到地安排有專門的業務人員指導、幫助顧客操作這些綜合櫃員機。我一進門,業務員就問:“嗨,您辦什麽?” 聽了我要辦的業務就說,這可以在機器上辦,領著我走到一台綜合終端機旁邊,用老北京的口音不客氣地說:“刷身份證!”這時又有人直接站到我們身邊,谘詢另一個問題。業務員聽了,一揮手:“到保安邊兒上拿號,等著!”一邊調出我需要的界麵,讓我輸入信息,一邊回頭對進來的顧客問:“嗨,您辦什麽?”聽了顧客回答後又一揮手指一台機器說:“那邊兒辦去!”回頭又給我調出新的界麵,我接著輸入,他就到另一台機器上看那位顧客需要不需要幫助,然後轉回來看我的機器,說“好了,要存錢上外麵去!”說話的語氣措辭都著實不客氣不見外,但效率實在是高。這實在和美國銀行的安靜完全不同。美國的銀行,顧客在一米線後等候,業務員輕聲已慢語,辦完一位顧客才會接待下一位。說不上哪種好,隻覺得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十分有趣。

         我在保險公司的營業廳。營業廳喇叭裏高聲叫號,讓客人到指定的不同窗口去辦理業務。我先去前台谘詢,前台有兩名業務員回答客戶問題, 在喇叭的影響下,所有客人和業務員都不得不提高音量說話,大廳裏鬧哄哄的。我谘詢完了一回身,和後麵的女士撞了個滿懷,把她手裏的礦泉水瓶碰到了地上。我實在沒想到後麵排隊的人能離我這麽近,早知道就不轉身了,應該先往邊上挪一步。我一麵趕緊道歉,一麵把水瓶揀起來遞給她。低頭看看地上,明明畫著等待的一米線啊,可是排隊的人似乎沒誰注意到這根線。

         在小便利店買東西結賬或是去藥店買藥時,我總覺得應該等前麵一位顧客離開,我再找售貨員結賬或讓他幫忙拿商品,但如果我等著,邊上就會有別的客人先我一步讓售貨員結賬或拿藥。這樣幾次下來後,我忽然意識到,我幾乎忘掉在這樣的小便利店裏,結賬需要等,但如果你問店員問題,基本是可以在店員結賬的同時問的。幾個人交替著結賬、看商品、問價錢,擠在一起,問題沒回答完就被邊上的人打岔,沒關係,等一下接著問。沒誰覺得不舒服。在這樣的小店,人與人之間相互的寬容度挺高的。

         說到寬容度,在火車上我也很有體會。我和兒子決定體驗一次中國的動車,所以我們乘動車去黃山。我們的車廂靠前側有一對六十上多歲的老夫婦帶著個五、六歲的小男孩,後麵有一對三十多歲的年輕夫婦帶了個十來歲的男孩,結果,這一路上我們的車廂就熱鬧了。上得車來,老夫婦就開始給孫子一樣一樣拿各種零食,好像坐火車就是專為吃零食來的。一路上孫子不停地要這要那,這個也不好那個也不對。爺爺奶奶則是不斷哄著孫子,或是好言相勸或是高聲喝斥。後麵那一家三口基本也是同樣戲碼。這一路一直聽他們吵吵,我忍不住想請乘務員過來提醒他們,但看看車廂裏的乘客似乎都能安之若素,我隻好作罷,否則顯得自己太矯情了。這時我又覺得我們同胞真好,非常能體諒帶孩子的不容易,人與人之間相互的容忍度實在是相當高。

         想起那句話: 國外生活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國內是真忙真亂真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