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毛澤東一同率眾上井岡山的盧德銘
文章來源: boyi01272020-08-02 09:19:57

蘆德銘

與毛澤東一同率眾上井岡山的盧德銘

                 卜一   

    毛澤東晚年曾對別人說,他一生就做過兩件事其一是把蔣介石趕到小島去了,另外就是弄了個文化大革命。 這說明經世治國非毛所長,而板蕩爭戰則無出其右者。 但毛本一介書生,從來沒有受過任何正式的軍事訓練,他到底怎麽學來的作戰本領?

    著名影星林黛的父親,前人民代表大會副主席,程思遠先生生前曾告訴筆者,當1965年他隨李宗仁回北京定居時,有一天被邀請到中南海毛澤東寓所去遊泳。 在池邊,他問毛:「主席精通韜略,威震四海,不知主席的軍事雄才是淵源於我國《孫子兵法》? 還是西方克勞塞維茲的《戰爭論》? 毛聽後,未作答複,停了少頃,突然大聲地對程說:「我哪學過什麽軍事! 當年被逼上了山,隻得被打了就跑,跑了又打,也就這麽弄出來了一套!」可見毛自認「上井岡山」 是他軍旅生涯的開始與事業的轉折。

    毛澤東是如何上井岡山的? 是誰率軍同他一起上井岡山的?盧德銘這個名字現在對一般年輕人來說是十分陌生的。 很少人知道他是促成毛澤東開啟其武裝鬥爭和軍事生涯的人,是秋收起義的總指揮,也是中共第一個為其武裝革命犧牲的高級將領。 

八七會議

    1927年春,經過三、四年的國共合作,北伐成功地進展到長江流域後,國民黨開始清黨,共產黨員大量被殘殺。 是年8月1日由周恩來、賀龍在南昌發起武裝暴動,旋即失敗。

    繼南昌起義之後,中共中央在武漢舉行的八七會議中決定在湘、鄂、贛、粵四省發動秋收起義。會後黨中央派毛澤東為中央特派員和彭公達一起到湖南,負責改組湖南省委和領導秋收起義。1927年8月16日,湖南省委改組,由彭公達擔任省委書記。18日,在省委會議上,毛澤東提出用槍杆子奪取政權、建設政權」的方針,公開打出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來號召和發動起義。會議中並確定在湘贛邊界的長沙、醴陵、瀏陽、平江、湘潭、寧鄉等縣和安源礦區發動起義,第一步襲取湘東各縣;第二部攻占長沙。並組成前敵委員會,由毛澤東任書記。

    當時湖南軍閥唐生智的部隊大半在湖北、安徽與蔣介石、李宗仁對峙,留在湖南的也多調到湘南,以至湘東空虛。而在那一帶,中共掌握的軍力主要在修水、銅鼓、安源地區,包括:(1)原國民政府警衛團;(2)平江、瀏陽農民軍;(3)安源的工人武裝;(4)由羅榮桓帶來的鄂南崇陽、通城的農民武裝。

秋收起義

    九月初旬,毛澤東在安源召開軍事會議,將參加起義的部眾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以蘆德銘任總指揮,餘灑度任師長,餘憤民任副師長,最初下轄三個團:(1)第一團以國民政府警衛團為主,加上鄂南崇陽、通城的農民自衛隊和平江農民農民武裝,團長為鍾文璋;(2)第二團由安源的工人糾察隊和礦井隊及萍鄉、醴陵、安福、蓮花的農民自衛軍組成,團長為王新亞,黨代表為張明山;(3)第三團以瀏陽瀏陽的農民武裝為主,加上平江農民武裝一部分組成,團長為蘇先駿;另外餘灑度等在起義前還收編了夏鬥寅的殘部的土匪武裝為第四團,團長是邱國軒。起義部隊總共約五千人。

     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第一團和第四團組成右路軍,向平江進軍。在路過金坪攻打長壽街時,由邱國軒率領的第四團突然叛變,以至第一團腹背受敵,兩個營被打散,團長鍾文璋失蹤,殘部撤出戰鬥,向瀏陽退卻。第二團從安源攻萍鄉不克,後於12日占領醴陵,15日占領瀏陽,陷入重圍,在突圍中損失慘重,團長王新亞失蹤。第三團在毛澤東親自領導下從銅鼓向瀏陽進攻。13日遭敵圍攻,傷亡頗巨,退往上坪。

秋收起義舊址

秋收起義——毛澤東與蘆德銘率部向井崗山進軍

瀏陽文家市會議中決定上井岡山   

    17日,在各路敗潰的情況下,毛澤東下令各路殘部向瀏陽文家市撤退。 19日,部隊集中後,毛澤東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會議,討論下一步的進軍計劃。 在會議中出現了「攻」與「退」兩種意見。 一部份人讚成毛澤東的主張:「保存實力,應退萍鄉」。 另一部分人讚成以師長俞灑度為首的意見:「取瀏陽,直攻長沙」。 會開了一整夜,爭論得非常激烈。 毛澤東提出到羅霄山脈中段去當「山大王」的計劃,遭到俞灑度等多人反對。 他們認為:「革命怎能到山上做大王? 這叫什麽革命? 」在爭論中,毛得到盧德銘及其他幾個前委員的支持,遂作出「向萍鄉退卻」的決定,其後發展成「向羅霄山脈中段進軍」 及「上井岡山」。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

文家市秋收起義會議室

盧德銘不幸犧牲

    盧德銘,四川自貢人,生於1905年。 1924年入黃埔軍校二期,加入共產黨,先為葉挺屬下連長,參加北伐,後任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團長。 他於八月初前往江西參加南昌暴動,失敗後來到湘贛之界。

    九月二十日,工農殘軍約1500人由文家市向萍鄉進發。 當時幾路敗軍會集,軍旅雜亂。 二十三日晨在經過萍鄉附近的蘆溪,正向羅霄山脈中段的蓮花進軍途中,因放哨有誤,遭到地方部隊伏擊,軍陣大亂。 盧德銘為了穩住軍心,掩護大隊撤退,親率一連兵士殿後。 但所騎白馬目標顯著,有似龐統入川,不幸中彈犧牲。 時年僅23歲,成為中共建軍以來第一個犧牲的高級將領。 當時毛澤東痛失肱股,悲傷不已,大呼:「還我盧德銘! 」另外第三團團長蘇先駿不願上井岡山,於途中脫隊離去,師長餘灑度在到達井岡山後也脫隊離去。

    其後毛澤東率部向羅霄中段的井岡山進發,最後在金剛山建立了中共第一個農村根據地。 ,形成中共以鄉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多年後終將國民黨擊潰。

蘆溪縣蘆溪鎮蘆溪——蘆德銘犧牲處

尋訪盧德銘故居   

    多年來,我在中國每當問起:「盧德銘是誰? 」答案多是:「不知道。 」2006年秋我與老妻前往四川自貢遊覽,見到旅遊地圖上標了一個景點「盧德銘故居」。 為好奇心驅使,乃雇了輛出租車向自貢南郊駛去,道路愈走愈難行,最後走到田埂小道,行車十分困難,幾度路絕,好在師傅技術高明,且進且退,沿途向農民問路,得他們指點向前尋索。 

    最後在田埂旁遇一中年婦人及幼童,我們問她:「盧德銘故居怎麽走? 」她告訴我們:「沿此小徑還有一段距離,路不太好走。 」又說:「我是盧家第三代媳婦,這孩子就是他的曾孫女。 」我們聽了後十分驚喜,總算找到盧德銘故居了。 請她們母女二人上車,帶領我們前行。 在泥濘小道又走了十來分鍾,下了一個大坡,進入一個閉塞的小山窪裏,那婦人告訴我們: 「這就是盧德銘的故居。 」

    我們四周張望,沒見到任何紀念碑,也沒見到任何房舍有刻字標誌。 一位老人指著一處告訴我們:「這裏原就是盧家的老屋所在,但早就破毀,拆掉了,現這裏也沒有任何他的遺物了。」老人還說:「我們沒車子,走出去要很久,平常也不大出去。」 旁邊建了幾所房舍,其前有一水塘,四周竹林環繞,初秋之際,葉落蕭索,令人傷感淒涼,這真是我見過的最簡陋的「烈士紀念」。

 

蘆德銘故居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歸途回望,隻覺人去樓空,魂何以歸? 真不知盧德銘的遊魂是否還在江西深山中遊蕩著? 更不知他在天之靈是否知曉,當年他與毛澤東同夥並肩,滿腔熱血得向井岡山進發,導致了其後中國翻天覆地的巨變?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盧德銘這個改變時代的曆史人物怎能被遺忘呢?

蘆溪秋收起義烈士陵園蘆德銘紀念碑

萍鄉秋收起義紀念碑

萍鄉秋收起義紀念廣場

附:   中共建國後幸存的秋收起義走出來的將領及領導

一。 秋收起義走出來的元帥

羅榮桓(1902—1963),湖南衡山人,1927年入黨,時任特務連黨代表。

羅榮桓

二、秋收起義走出來的大將

譚政 (1906-1988),湖南湘鄉人,1927年 10月入黨。任毛澤東秘書。

譚政

三、秋收起義走出來的上將

宋任窮(1909—2005),湖南瀏陽人,1926年入黨,任連黨代表。

黃永勝(1910—1983),湖北鹹寧人,1927年入黨,任連長。

張宗遜(1908—1998),陝西渭南人,1925年入黨,任連長。

陳士渠(1909—1995),湖北荊門人,1927年入黨,任排長。

陳伯鈞(1910-1974),四川達縣人,1927年入黨,任排長。

賴傳珠(1910-1965),江西贛縣人,1927年入黨,1928年3月率農民部隊到井岡山。

鍾期光(1908-1991),湖南平江人,1926年入黨,其所在農民軍加入秋收起義,本人留守平江。

黃永勝

四. 秋收起義走出來的其它著名人物

何長工(1900-1987),湖南華容人,1922年初在法國加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在井岡山鬥爭中,他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參加秋收起義,設計軍旗,改編王佐和袁文才所部,聯絡迎接朱德、陳毅,和彭德懷上山,但何長工在955年沒有被授軍銜。

何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