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自動繞簧機的圖紙終於畫出來了!
文章來源: Froginwell2020-01-09 08:50:10

技術革新

 

部件班轉入製造手表零件後,麵臨的一個主要零件就是生產手表上的耳簧。所謂耳簧,就是把表帶固定在手表外殼上的那兩根像釘子一樣兩頭尖的小玩意。其實那東西中間是空心的,塞了一根彈簧,所以兩頭尖的東西能伸能縮,用鑷子能把它卡到表殼的兩端,起到連接表帶的作用。一個耳簧由四個零件組成:兩頭各有一個尖頭,中間是一段細管子,裏麵塞進彈簧。耳簧的裝配也很簡單,把彈簧塞進去,兩頭安上尖頭,稍稍壓住,再往側麵壓一個小坑,不讓它們被彈簧頂出來,就完成了。

部件班就是生產這些零件,並負責裝配成一個個耳簧。那些小尖頭很容易用小車床做出來。而中間的細管子更好辦,這裏有現成的型材,隻要把它切成一段一段的就行了。但塞在管子裏的彈簧就不是那麽好做了。誰也沒有想到,就是它,拖了整個工作的後腿。

彈簧是由直徑零點二毫米的鋼絲纏繞出來的。鋼絲很硬,否則就沒有彈性。而做出來的彈簧直徑僅有不到一點二毫米,就是說幾乎是繞著自己在轉。因此工人們不得不用一根稍粗一點的鋼絲為芯子,讓那做彈簧的鋼絲繞著它一圈一圈地做成彈簧,然後用剪刀按照要求的長度把它剪成一段一段的。那麽硬的鋼絲要一圈一圈地繞圈子,一天下來,工人們即便把手指頭貼上膠布,仍然都被鋼絲勒出一條條的血印子。在用剪刀剪時,剛火很強的鋼絲很難剪斷,有時甚至剪出火花來。幾天下來就要報廢一批剪刀……。彈簧啊,彈簧,成了我們的攔路虎!

怎麽辦?我急得滿頭大汗。唯一的出路是自己想辦法造一台能自動做彈簧的機器出來。對,自己造台機器!但這談何容易?我沒有上過大學,缺乏起碼的機械製造的常識,對機械的原理也缺乏基本了解。該從哪裏下手呢?

那段時間,我天天胡思亂想,但完全沒有頭緒,無從下手。我翻遍了能找到的機械方麵的書,企圖能發現一台繞彈簧的機器……。那天,我坐在洗澡盆裏,一邊洗澡一邊想,用手不知不覺地模仿工人們繞彈簧的姿勢。突然我想到:既然工人用手捏住鋼絲就能繞彈簧,我為什麽不能做一個像手一樣的東西來代替人手呢?我趕快跳起來,畫了一張草圖。

經過幾天的修改,一台自動繞簧機的圖紙終於畫出來了!我自己也沒有想到,這台機器的結構居然如此簡單,連軸承和支架加起來一共隻有十個零件。裝配好以後,準備試車了,周圍站滿了看熱鬧的人。我緊張地看著它,不知道會怎樣,手上的汗都出來了。

我小心地扳動開關,接通了電源。馬達“呼”的一下開始轉動,一根彎彎曲曲的彈簧飛快地從另外一頭冒出來。大家“轟”的一下像開了鍋一樣,有的說真快啊,也有的說形狀不好看,歪歪扭扭的。正在這時二車間的徐師傅來了。他是做手表的老師傅,有名的老鉗工,實踐經驗非常豐富。他看到我們正在試驗新設備,走過來看了看剛做出來的彈簧,又戴上老花鏡仔細量了量尺寸,點點頭說:“不錯啊,尺寸,規格都符合要求”。我漲紅著臉說:“你看這彈簧怎麽會彎彎曲曲地冒出來?”。徐師傅胸有成竹地說:“沒事,它前麵沒有引導,它自己跑到哪裏算哪裏,當然就不直了。你在前麵加個套子引導它往一個方向走就好了。”真的?我半信半疑地在前麵套了一小段管子,再一開馬達,呼的一聲,筆直的彈簧就從後麵源源不斷地冒出來了。真漂亮啊!大家都歡呼起來。

 

當年繞簧機的設計圖紙

 

至於切斷就更簡單了,把彈簧在原地轉兩下,這麽硬的鋼絲哪裏經得起這樣,立馬就斷了。

我怎麽也沒有想到一台自動設備的效率會有這樣高,它幾乎代替了整個部件班的工作。原來是大半個班都在為這該死的彈簧忙碌,而現在,隻要在周末派一個人把這台機器開半個小時就足足有餘了。效率提高了上百倍!

不過,由於這台機器不符合機械製造的基本原理,以致好幾個人對此都感到不可理解。湖南手表廠的總工程師看到這台機器後很奇怪地問我:“你這是根據什麽原理製造的?好像不太符合機械設計的規矩啊!”我張口結舌說不出來。後來在我出差期間,機器上的一個零件壞了需要更換,車工班的盧師傅抱著它足足看了一個小時,久久不敢卸開。實在搞不清楚這台機器是根據的什麽原理,生怕拆開了不能還原。被部件班的人嘲笑了好久。嘿嘿!

發明了這台機器的結果就是:部件班被解散,我調到機修班當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