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胎到三胎,人是目的還是手段?
文章來源: 海邊公園2021-06-02 07:38:01

2013年12月實行 “單獨二胎” (夫妻一方為獨生子女者被恩準生二胎) 政策之前,中國的 “一胎化” 政策是非常嚴苛的。對地方官員用 “計劃生育一票否決製” 來考核,未達到目標者要丟烏紗帽。所以各地基層幹部為保烏紗帽無所不用其極,侵犯人權、財產權是家常便飯。經常聽說有足月胎兒被活活流產之類的慘事。地方官員為計劃生育所采取的再殘酷再不人道的手段,也不會受到法律的追究。幸虧當時中國跟美歐國家的關係尚處蜜月期,所以西方政治家也沒有像現在對新疆、香港問題一樣拿來說事(由此看來西方政客們價值標準也是隨意浮動的)。

中國現在的人口老化窘境就是當年嚴厲的獨生子女政策的惡果。現在放開三胎,似乎為時已經太晚了。奇怪的是,當年把一胎化的計劃生育當作國策的時候,難道不會預料到今天的窘境?所謂的計劃,竟無一點前瞻性?在人為控製下生育率長期低於死亡率,人口的老化是必然的事,這隻是基本常識而已。

計劃生育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它不是把人當作人,而是當作計劃的對象。人就像是商品,可以被任意計劃。人太多了,就用政策條令限製生育,人太少了,又鼓勵人多生。這讓人想起養豬,當豬供過於求,肉價下降,就讓母豬少生,或直接殺掉母豬。肉價漲了,就想方設法讓豬多繁殖。

據說計劃生育的目的是要降低人口密度,給國人更好的生活環境。但問題是,為了已經在世上的人的利益,難道就可以剝奪人的生育權利,甚至剝奪50%的下一代人(如果按正常社會的平均兩胎來算)的出生的權利嗎?這50%的人當中,被強迫流產的比率可能很少,他們大多數根本就沒有受孕的機會。但如果沒有這個計劃生育,他們大概率地都會來到這個世間。有什麽目的,值得付出這樣的代價?

根據康德的道德律令,人是這個世界的最高目的,而非手段。計劃生育不道德的地方,就是把人當作手段,即為了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可以以控製生育的方式調節人口的數量。

把人當作手段而非目的,在中國是有悠久傳統的。在曆史上,為了某些所謂崇高目的而殺人甚至吃人,都可以是正當的。 如唐朝安史之亂時,唐將張巡為朝廷守睢陽城,糧絕之時,“巡士多餓死,存者皆痍傷氣乏,。巡出愛妾曰: ‘ 諸君經年乏食,而忠義不少衰,吾恨不割股以啖眾,寧異一妾而坐視士饑?’ 乃殺以大饗,坐者皆泣。巡強令食之,遠(太守許遠)亦殺奴僮以哺卒。。。“ (《新唐書 張巡傳 》)吃人之風一開,就不愁吃的問題了。據說一直到守城結束,張的軍隊一共吃了三萬餘人,包括自己人和俘虜。
按照現代的眼光來看,為了忠君的所謂義理而吃人非常荒唐。吃人者,特別是吃自己的親人的人,簡直禽獸不如。禽獸不如的人,還有什麽義理可講。可是古人不這麽想。 因為張巡守住了睢陽,救了朝廷,他被唐代以及後來的各朝代的人們視為大功臣。後代大文人韓愈和司馬光都有文章紀念他。在他們的眼中,為了朝廷,為了江山社稷,吃人隻是小事。把自己的愛妾殺了給下屬將士吃,更是大義無私的壯舉。義理的正確是第一等重要,在義理的麵前,人的生命無足輕重。

計劃生育就是在此傳統背景下出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