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中國人喜歡買名牌?
文章來源: xiaosai2020-04-27 19:20:22

這其實是我某一天在論壇裏看到有人提出的問題。具體的是說中國人和印度人一樣,都喜歡買浮誇風的東西。我覺得這是個挺有意思的話題,可以研究一下。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2019年全球奢侈品銷售額的冠軍,不是中國,也不是印度,而是。。。。。。對了,美國!

在奢侈品行業裏,銷售額最高的是車,2019 年全球銷售額是五千五百億歐元。第二大的類別是個人消費品,包括皮具,時裝等等。女人最愛的包包啊,鞋啊,香水啊,化妝品什麽的,都在這個類別。2019年,個人消費品的銷售額是七百五十億歐元。

在國家和地區的劃分下,緊隨美國之後的國家就是中國了。而且報告特別指出,很多中國人都會到海外去購買,所以實際的奢侈品銷售額,比隻看中國一個地方還要高得多。想必我們身處海外的華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不少的個人體驗。國內來訪的,不管是出差公幹還是個人旅行,買買買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那麽大家熱衷購買名牌的原因是什麽呢?

從理論上來說,名牌的質量是更有保障的。比如加拿大鵝,產品是終身保養的。你隻需要擁有一件大鵝,就能承包了這輩子的保暖要求。可是價錢呢,一件大鵝的價錢,可以買十幾件普通羽絨服了,還可以各種款式顏色任你挑。再比如蘋果手機,常常被人笑稱“賣腎也得去排隊買”,雖然價錢比三星,小米,華為啥的貴的多。不過拿果機做質量保證方麵的比喻,似乎不太妥當,坊間對果機質量的抱怨也不少。

所以在質量之外,人們購買名牌肯定有其他的心理因素。

有心理研究指出,人天生就有一種缺乏理性消費的傾向,總是想追求最好的,而且往往認為“越貴的越好” (you get what you pay for)。一旦有了這種先入為主的想法,就能對同一樣事情產生雙標。一輛普通車壞了,就一定會抱怨是質量不好。 而一部豪車壞了,就一定是自己保養沒跟上,或者是開的裏程太多。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個人自尊感(self-esteem)以及虛榮心。自尊感 越低的人,越希望靠外在的東西(比如名牌)來獲取別人的認同。 畢竟,省吃儉用去買一個名牌包包,比努力讀書/工作以跨越階層要容易得多。而感覺上,卻覺得自己已經在“精英階層“了。這個時候,名牌就不僅是物質享受, 更是社會地位和身份象征的一種心理暗示。

其他買名牌的原因,還包括對自己的獎勵。比如完成了某個大項目,或者達到了一個自己設下的標準。這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花一些平時不會花的錢,給自己買一個“大件“,所謂”對自己好點“。而這個原因,解釋了為什麽很多人不願意買假貨。畢竟,街頭幾百塊買的驢包,絕對算不上”對自己好點“。

其實,不獨華人,西人對名牌的熱情,一樣高漲。辦公室裏,誰背了個名牌包包,一樣會吸引眾多的目光,得到許多的讚美。說明大家的認可度,是一致的。但是又確實,包括華人在內的一些族裔對名牌更看重。

我的觀察,似乎跟母國的文化有關。母國的階級分化越嚴重,那裏的人越傾向於用名牌來包裝自己。就拿現在國內的一些風氣來說,一切向錢看。同樣的一間商店,一個渾身名牌的人就會比一個衣著普通的人受到更好的接待。一個每天奔馳車出入的人,也比一個每天開著QQ的人得到更多的尊重。這樣的社會裏,誰不想成為那個更高(you)尚(qian)的人呢?

回到我們所處的北美,社會相對更公平,哪怕是弱勢群體,也能獲得各種幫助,有尊嚴地活著。這種環境下,對以用名牌來實現自我價值的欲望自然也就沒有那麽高了吧。

我個人的想法是,不管是出於什麽理由,這最後還是個人消費觀的體現,沒有什麽對錯。我不會因為一個人的消費重點來judge他/她。一個把錢花在行萬裏路,嚐試各種冒險,米其林等等的“人生體驗”的所謂“有品位”人,並不比一個省下午飯餐錢買名牌包的所謂“小市民”更高尚。每一個人花錢的側重點不一樣而已。隻要大家的前提都是:1 錢來的幹淨, 2 不借貸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