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對中國發展的5大認知誤區
文章來源: 北美_原鄉人2021-05-03 08:24:30

美國媒體5月3日報道了《財富》Fortune 雜誌的專欄作者,中國通安迪-羅斯曼Andy Rothman的專欄文章。標題為西方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五大誤區。文章雖然講的是對中國的投資的認識,但可以以小見大,由下而上推廣為西方人對中國發展的整體上的一些認知誤區。他的文章內容摘要如下。

每個投資者都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麵,包括它對美國經濟的影響。隨著中國和西方之間的政治緊張局勢不斷加劇,以及中國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性,這一點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概述中國經濟崛起的五個最重要和最被誤解的方麵。我的觀點是基於近四十年的經驗,首先是作為美國外交官,然後是作為金融部門的分析師,包括在中國工作了20多年

中國推動全球增長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在截至2019年的10年裏,中國平均占全球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一左右,比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全球增長份額之和還要大。在2020年,中國很可能占到世界經濟增長的幾乎全部,就像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情況一樣。但今年可能會恢複到 "隻有 "三分之一的貢獻。同時,大多數投資者幾乎沒有直接接觸到全球增長的這一驅動力。我們估計,在普通美國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中國隻占持有量的3%左右。

中國正在為可持續增長進行再平衡

中國正在進行再平衡,從依賴製造業的經濟轉向與發達經濟體一樣由服務和消費驅動的經濟。去年是中國GDP中服務和消費(第三產業)部分連續第九年大於製造業和建築業(第二產業)部分,因為盡管有大流行病,再平衡仍在繼續。消費在中國經濟中發揮的作用還沒有大多數發達國家那麽大(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消費約占中國GDP的56%,而經合組織的平均比例為73%)。但這種向內需驅動型經濟的轉變正在進行中,並將繼續下去。中國充滿活力的服務業為投資者提供了類似於美國市場的機會

中國是創業型國家 

一個經常被忽視的結構性轉變是,中國公司已經成為企業家,私有企業推動了就業的創造和創新。當我1984年第一次在中國工作時,沒有私人公司--所有人都為國家工作。你甚至找不到一家私人經營的餐館。今天,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幾乎90%的城市就業是在小型的、私營的、創業型的公司。隨著國有部門的持續萎縮,今天所有淨的、新的就業機會都來自私營公司。中國私有製的程度可能令許多投資者感到驚訝。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在2019年,個人擁有所有中國公司69%的注冊資本,而2000年的份額為52%。 

專注於建設公共基礎設施: 世界上最好的消費故事 

中國政府花了幾十年時間專注於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從道路和橋梁到發電和配電,以及連接150多個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的高速鐵路線。這與創業型私營企業的崛起一起,為消費驅動型經濟奠定了基礎。根據國家統計局和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2020年,中國的零售支出,換算成美元,相當於美國零售額的88%,高於十年前的52%。2009年至2019年期間,中國消費的實際年複合增長率為8.5%,而美國為1.9%。 中國這種強勁的消費支出得到了急劇的收入增長的推動。在截至2019年的10年裏,經通脹調整後,中國的收入年均增長7.9%,而美國為1.9%,英國為0.7%。我預計中國強勁的消費故事在未來幾年將保持彈性。隨著COVID的影響進一步消退,收入增長可能會加快。同比增長率可能會逐漸放緩,但應該仍然比其他大型市場快得多。而高儲蓄傾向也抑製了強勁的支出。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自2018年底以來,家庭銀行存款一直以兩位數的速度同比增長,截至2020年,城市家庭的儲蓄率為38%,農村為20%。2019年,中國的家庭銀行存款,換算成美元,比英國、巴西、印度、俄羅斯和意大利的GDP總和還要大。

與中國的交往對美國人有好處 

雖然有些人堅持認為中國的崛起對美國經濟產生了有害影響,但證據表明,總體而言,與中國的經濟交往對美國的就業是有利的。一些製造業工作被來自中國的進口所取代,但其他製造業工作則受益於來自中國的低成本投入以及對這一快速增長的市場的出口。貿易不是問題所在。相反,我們的國內政策未能充分幫助那些遭受變革負麵影響的工人,無論是由於進口還是由於技術。

聖路易斯聯儲銀行的經濟學家們的一項研究發現,盡管那些進口產品確實造成了短期壓力,但 "從長遠來看,美國各州的製造業會更好","美國經濟會更好,因為它得益於從中國獲得更便宜的商品"。 與中國的接觸有助於保持美國家庭消費的價格降低,特別是低收入家庭,他們在可交易商品上花費更多。高收入的消費者在服務上花費相對較多。

美聯儲經濟學家最近的一項研究認為,"由於與中國貿易的增加,美國消費者價格大幅下降","這些價格影響在銷售給低收入消費者的產品類別中尤其大"。在這麽多美國人在家裏工作和學習的時候,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90%以上的筆記本電腦進口都來自中國。關於美國與中國交往的好處的更多細節在最近一期的《漢學》(我為投資者編寫的通訊討論)。

當然,在中國投資並非沒有風險。在最近的另一期《漢學》中,我討論了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債務水平上升、影子銀行和住宅房地產市場。 

News Report Link:
https://www.yahoo.com/finance/news/5-things-western-investors-misunderstand-090000842.html

Originally Fortune Article Link:
https://fortune.com/2021/05/03/china-investor-perspective-global-growth-consumer-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