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以攻為守,對華雞尾酒戰略初具雛形
文章來源: 北美_原鄉人2021-03-23 14:20:34

中美會談定理:存在決定意識,實力決定一切。中美雙方商場和戰場上拿不到的東西,在會場上也拿不到。

阿拉斯加兩天的中美高層會談結束了,兩國的媒體議論紛紛,橫看成嶺側成峰,觀點不同態度不同結論也不同。兩國大眾也是智者見智, 仁者見仁,有的說達到目的了,揚眉吐氣了; 有的說談崩了,破局了,但實際上無論是從本質和現象,整體和局部的角度看,還是從戰略或從戰術角度看,中美雙方各有輸贏, 各有所得。 先看看美國方麵贏得了什麽吧?

美國方麵贏得了什麽?

美國是世界的老大,並且一直形成了老大的心理定勢: 任何時候和任何人坐下來談我必須贏,要不贏的話就沒有什麽好談的 (如特朗普與金正恩的會談)。美方為了達到這一點而先勝中國一步,在召開高層峰會之前,就根據拜登的一貫戰略意圖,開始了一係列的大小動作來為恢複和重建美國及其盟友的關係做鋪墊。首先是12月19日的G7慕尼黑安全會議, 強調了必須與中國做長期的戰略競爭做好準備,確保和平捍衛共同價值觀,推動太平洋地區的繁榮。接著開始了拉攏印太地區的盟友的關係, 召開了美日奧印四國峰會,雖然談論主題是抗擊疫情疫苗分配和稀土問題,但主要的關切點還是在於中國。接下去美國國務卿和防長去日本和韓國進行2+2的會議。布林肯在訪日期間發表美日聯合聲明, 指控中國行為不符合既有國際秩序,給美國盟友及國際社會帶來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上的挑戰,以及在訪韓之際就香港議題宣布針對中國的製裁,都是在為阿拉斯加會談做鋪墊。美防長還去了印度進行進一步強化與印的軍事合作的訪問。

布林肯在開場白中想要表達的信息很明確,自己就是代表美國盟友和夥伴來和中國對話。由此可以看出姿態之高, 體現拜登的“盟友優先”策略。"我必須告訴您,在我擔任國務卿的短時間裏,我已經與世界各國的近一百位同行進行了交談。正如我指出的,我剛剛去過日本和韓國。我必須告訴您我聽到的與您描述的完全不同的聲音。我聽到對美國重返國際舞台非常滿意的訊息,我們與盟國和夥伴將會重新密切合作。我還聽到了對貴國政府正在采取的某些行動的深切關注。我們還將討論對中國采取的行動的深切關注,包括在新疆,香港,台灣,對美國的網絡攻擊,對盟國的經濟脅迫。這些行動的每一個都會威脅到維護全球秩序穩定的規則。"

顯然,美國在會談開場贏得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要告訴美國的盟友和夥伴"美國回來了"。美國將重新的發揮重視和維護盟友和夥伴的關係,成為盟友共同利益和價值觀的代言人。第二, 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形容會談的氛圍是按照美方預期的定調實現的,即“強硬、直接”。拜登政府顯然的要告訴美國人民,尤其是美國共和黨和原來支持特朗普的近50%的選民們,"我對中國並不軟弱"。拜登在通過近1.9萬億的刺激救助方案時沒有得到國會山任何一個共和黨的支持,所以不得不做出對內妥協來為自己的弱勢執政增加一點分量,這對於一直強調內政優先,實現承諾來團結更多的人民,並表麵上能夠盡量與共和黨合作的拜登總統來說很重要,也是他製定中美關係政策中的一個重要考量。

其實,美方主動要求召開這個峰會的初衷之一,就是因為在特朗普時期,中美兩國的對抗關係已經為兩國雙方帶來了巨大的嚴重的傷害和損失。拜登上台之後就一直有調整中美關係的需求。並且,四月份世界各國將召開全球氣候峰會。拜登一直認為中美兩國是唯一的兩個能夠為全球氣候調整和控製做出巨大貢獻的國家,所以需要中國的協作和支持。美國想通過這次峰會達到最近的一個目的也就僅此而已。

應該看到,拜登對盟國和盟友的關係有一種不切實際的理想。在實際的國際關係中,政治選邊很容易,但經濟上非常難。尤其是在當前的世界上,中國已經成為幾乎有經濟貿易大國的頭號貿易者。並且中國正在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並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大的投資流入國。總之,中國和大部分的國家都有著巨大的經濟貿易利益。政治是經濟的集中反映,經濟利益的存在最終將決定國家的政治態度。從這點來看,美國想拉攏更多的國家成為他們反對中國的盟友是很難辦到的。就是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來說,也是各自三心二意各有盤算的。並且這些盟友們都是想讓美國出頭,而自己跟在後麵跑並能夠得到好處的角色。

還應該看到,美國近些年來一直處於內外交困狀態,軍費開支巨大,財政赤字飆升,手裏的紅蘿卜實在不多了。一個當前的重要例子如, 美國不願意像中國一樣把自己的疫苗宣布為全世界的公共衛生產品,因為藥業資本財團不答應,他們看到了冠狀病毒將跟隨人類共同生存下去,所以都已經準備好要大賺其錢,無論如何也不會吧專利賣給其他國家。美日印澳四國開會之後,印度一直要求美國放棄疫苗專利讓印度生產,但美國人打死也不會幹,何況印度是個窮光蛋。歐盟向美國申請增加疫苗供應也遭到失敗。所以拜登政府本質上跟特朗普政府差不多,關鍵的時刻都是美國優先。隻是拜登政府天天把盟國盟友共同價值觀掛在嘴上罷了。


美國紐約時報3月22日發表題為《美國放棄了為世界接種疫苗的機會》的文章,指出,美國至今為止還沒有討論和決定是否能夠向其他具有生產能力的國家,比如印度和歐洲做到專利共享或者出售專利,從而達到更快地在全世界控製住疫情的最終目的。文章指出,美國優先滿足自己的國家的需求沒有錯,但應該同時盡快地適當共享或者賣出一兩個專利給印度和歐洲有能力生產的國家去生產。這樣才能夠真正的稱得上是負責任的大國,為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做出重要的貢獻。而不是把幾個大藥廠資本家的金錢利潤看得比什麽都要重要,如果政府不掏錢也不積極地介入專利權的分享工作,將坐失全世界控製疫情的良機。

中國方麵贏得了什麽?

中國在這次會談的開場中贏得了什麽呢?首先應該看到中國代表團也是有備而來,謀定而動的。盡管會談的開場白激烈交鋒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滴水映日,一葉知秋,更多的反映了中美關係具有激烈競爭和對抗性一麵的必然性。其實,不僅僅是美國方麵會前的一連串大小動作,美國官員在會談前多次強調這是"一次性對話",要談論雙方的“嚴重分歧”,且不是恢複對話機製、不會有聯合聲明,不要有不切實際的期待。美國這種想以先勝後戰,從氣勢上壓倒中國一籌,以此來為會談帶節奏,壓中國讓步的盤算早被中國政府識破。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17日回答記者說,“如果有人認為中方這次帶著誠意來到阿拉斯加這個還是冰天雪地的地方,就是為了作出妥協和讓步,那我會建議北京的同事們趁早取消這次旅行,何必費這個麻煩跑來呢?”

楊潔篪脫稿反駁時毫不客氣,立場堅定,提到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他說:“我們把你們想得太好了,我們認為你們會遵守基本的外交禮節。你們沒有資格在中國麵前說,你們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外國媒體報導指出。中國顯然拒不接受這種“無理指責”的教師爺姿態, 楊潔篪與王毅的強硬顯然是要讓美國習慣於以平等的姿態("平視")和中國對話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方是在試圖扭轉美國的話語權。楊潔篪還指出,“中方主張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主張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係、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而不是以一小部分國家製定的規則為基礎的秩序。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並不承認美國的價值就是國際價值,不承認美國說的就是國際輿論,不承認少數國家製定的規則就是國際規則。美國有美國式的民主,中國有中國式的民主。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為國際和地區和平與發展、為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作出不懈努力,而不像美國動輒動用武力,造成世界動蕩、不安。美國國內在人權等方麵存在很多問題。美國應當做的是改變自己的形象,管好自己的事,而不應自己的問題沒解決好,向世界轉嫁矛盾、轉移視線,不應對中國的人權、民主說三道四。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政治製度得到中國人民衷心擁護,任何要改變中國社會製度的做法都是徒勞的。”

從楊潔篪“你們沒有資格在中國麵前說,你們‘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王毅“我們要求美方徹底放棄幹涉中國內政的霸道行徑。美國的這個老毛病要改一改了!”等火力全開的表態, 句句擲地有聲、回腸蕩氣。這不是什麽失態,也根本談不上什麽人身攻擊,這代表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意誌。中美這次激烈交鋒將以曆史性的的一幕載入史冊。有媒體準確指出,中美關係已經發生了質變,這一幕揭示了從這一天開始,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這個世界就有了一個有能力和有勇氣和美國真正掰腕子的國家,中美將自此轉入戰略對峙與戰略平衡期

最後,中國贏得了這個場合和機會告訴了全世界包括美國的盟友,尤其那些跟著打醬油的小夥伴。用一位群友的話來說, “中國拿出了一副敢與美國“單挑”的態度,美國那些攢雞毛湊撣子的盟友心裏就得發怵,就得往後退,因為國家實力擺在那。如此一來,拜登政府怎麽辦?再讓盟友衝鋒在前,別人就不容易上當了。自己衝上來與中國赤裸裸地較量?從現在美國政府的自信心看,拜登政府現在也有點沒轍,特朗普都那麽流氓了都沒轍,拜登能怎樣?還能比特朗普更流氓嗎?" 總之一句話,即使耍橫的搞激烈對抗,美國現在也根本搞不定中國。

拜登以攻為守,對中國雞尾酒戰略初具雛形

其實對美國來說,特朗普對中國采取的對抗和敵對政策的合理部分就是正確的診斷出: 美國的病因是中國問題,因為美國已經處在這種危險的境地,美國將會在中美競爭中輸給中國。特朗普正確的診斷出病因但卻開了災難性藥方的解決辦法。他對付中國的方法和策略都是自殘似的,最終不僅不能夠有效打擊遏製中國,反而傷害到了美國自己,包括美國的盟友和夥伴的利益。所以,拜登必須打民主價值觀的牌和盟友的牌,主動出擊,以攻為守,守住美國老大的世界領導和霸權地位,守住美國在亞太的主導地位,包括守住台灣不要很快像香港一樣失守。

拜登上台後就重新定義強調了中美之間的關係是長期競爭的關係,但又有合作的關係。但實際上在中國問題上,盡管拜登政府的態度更加成熟、周全和有效,也仍與特朗普政府有相似之處。從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在峰會上的開場白講話中來看,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已經初步形成。“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將在應該的地方競爭,在可能的地方進行合作,在必須的地方進行對抗。(I sai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will be competitive where it should be, collaborative where it can be, adversarial where it must be)。顯然,布林肯最新的宣示又保留了特朗普的遺產中對抗關係的部分。這樣目前為止,拜登的對中國的新戰略就將成了一杯雞尾酒,其中既有競爭的關係,又有合作的關係,還有對抗的關係。三種關係的方麵都因時因地因事而可增可減可強可弱。其實,這也更準確的反映了美國國內的和中美關係的客觀現實。值得強調的是,拜登所采取的最新的中國戰略,依舊與特朗普的激烈衝突對抗和脫鉤的戰略有著根本性質的不同。

從中美關係曆史發展的過程來看,中美關係經常處於一種不打不相識,不鬥不成交的狀態。當中美“公開吵”了以後,雙方接下來的對話反而能多些理性和務實。這次會議也是如此,在開場激烈交鋒之後,雙方又閉門進行了實質的、嚴肅的、直接的會談,在兩個小時內各自陳述了自己的立場和優先考慮,進度超過預期,氣氛也有所緩和。

應該看到,中美關係中存在著的對抗關係並不會導致破局,不僅僅是中國不會主動地挑起和發起戰爭,美國也不會在沒有絕對的打贏的優勢下貿然地發動戰爭的,因為中國的軍事實力擺在那裏。除了特朗普會發瘋,拜登政府是不會的。 所以中美關係中的對抗的關係並不會導致破局,中美還是會鬥而不破。

中方說硬話的底氣從何而來?

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上將戴維斯,也是一位戰略家。他在國會聽證會上指出,"中國將會在未來的10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更嚴重的問題是, 中國正在圖謀的是台灣,並且會在六年內就達到目的。"

解決台灣問題的信心和意誌

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3月9日出席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強調加快打造高水平戰略威懾和聯合作戰體係。“強國必強軍。人民軍隊,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要增強責任感、緊迫感、主動性,把我軍建設年度計劃安排的各項工作往前趕、往實裏抓,確保早日落地見效。" 習強調,"當前我國安全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全軍要統籌好建設和備戰關係,做好隨時應對各種複雜困難局麵的準備,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為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支撐。"

隻要看一下習近平在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大會上的這一段講話,其目的性針對性可以讓美國人感到了背上嗖嗖的透來一股涼氣。

"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隻要在東方的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複返了。中國人民深知,對待侵略者,就得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同他們對話。這就是:以戰止戰,以武止戈。用勝利贏得和平,贏得尊重。中國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麵前,腿肚子不會抖,腰杆子不會彎。中華民族是嚇不倒壓不垮的。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可以十年不將軍,不可一日不拱卒。中國幾十年來不斷地增強發展壯大軍事力量,一個最直接的根本的目的就是針對著台灣問題。台灣統一是中國強軍擴軍練兵準備打仗的根本原因和目的,也將是最終的結果。

解決台灣問題的實力和能力

美國總體軍事兵力與中國比仍然強很多。但美國是世界警察,它最多隻能把60%的兵力調到亞洲區和中國對抗。今日的台海已不存在實力層麵的任何懸念,美軍印太司令, 上將戴維斯提到了詳細的數字,指出美軍太平洋艦隊目前能夠調集最大的海軍艦艇的數量在36到42艘之間 (太平洋的第七艦隊一共有50到60艘戰艦),包括兩個航母艦母戰鬥群。但他也指出,中國在未來的幾年中,中國海軍將會擁有三個航母戰鬥群。目前中國東海南海北海三大艦隊軍艦的數量已經達到了350艘以上,並且還在以下餃子的速度繼續的增加。

以下是美國媒體和海外華人媒體的一些報導,關於中國軍事力量最新狀況和統計數據。因為時間關係, 除了小標題和一些注解之外, 沒有進行仔細總結和綜合,請自行參閱和旅覽。

(1) 美媒: 中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海軍

美國媒體借美國海軍情報局(ONI)數據稱,至2020底,中國艦艇數量比美軍多60艘,到2025年,中國將擁有450多艘艦艇,高於美軍計劃的355艘。就在本周中國官宣第二艘055型萬噸級驅逐艦拉薩艦(舷號102)正式列裝北部戰區青島基地。加之首艦南昌艦,中國已服役2艘055,1艘大連艦即將交付,2艘試航,3艘舾裝,並計劃今明二年新批次8艘。以下是維基百科的數據。

中國還報道,052D驅逐艦加長版淮南艦已服役且進行訓練,另一艘同型艦蘇州艦也已交付,至此共服役17艘052D及其改型,另有8艘正在建造。截至3月6日,中國海軍現役35艘驅逐艦,擁有垂直發射係統的共29艘,垂發單元數總計1,728個,安裝相控陣雷達的“神盾艦”共24艘。整體規模僅次於美軍。與此同時,中國海軍還於近期接收兩艘056A型護衛艦南陽艦和商丘艦。至此全部72艘該係列艦到位,一共有22艘056、50艘056A。

055型是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萬噸級驅逐艦,滿載排水量超12,500噸,裝備有新型防空、反導、反艦、反潛武器,具有較強的信息感知、防空反導和對海打擊能力。055型驅逐艦又被稱為航母的“帶刀護衛”,不但綜合性能優異,而且其搭載的導彈種類較多。

(2) 海軍上將稱美軍在印太地區失去優勢

美國在該地區的最高指揮官警告說,隨著中國迅速擴軍,表明它正準備采取侵略行動,美國軍隊正在失去在印太地區的優勢。印太司令部負責人菲利普-戴維森上將說,該地區的軍事平衡對美國 "變得更加不利",提高了中國因威懾力下降而采取軍事行動的風險。"我們正在積累風險,可能使中國有恃無恐,在我們的部隊可能做出有效反應之前單方麵改變現狀," 戴維森在周二的一次聽證會上對參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說。

(3)美國航母目前可以使用的隻有4艘

美國目前隻有一個造船廠擁有造航空母艦的能力 ,位於位於弗吉尼亞州的紐波特紐斯,簡稱為紐波特紐斯造船廠(Newport News Shipbuilding,NNS)。紐波特紐斯造船廠目前在為美國海軍生產最新型的福特級航母還有弗吉尼亞級潛艇. 另外還製造了近一半的美國驅逐艦。航母“中期換料大修" 指美國核動力航母在50餘年壽命期的中段,進行最為徹底和全麵的維修及設備升級,通常在航母服役第23-24年進行。除了加注核燃料之外,從裏到外、從硬件到軟件,都要進行維修和更換。中期換料大修工期長、投資大,與新建無異. 大修平均工期為46個月(3年零8個月),以2009年8月開始大修的“羅斯福”號(CVN71)為例,它的大修工程合同金額為24億美元,可以說,除去艦體連工帶料的投資,大修幾乎相當於建一艘新的航母. 美軍航母在每次部署後都要進行例行保養,短則4-6個月,長則12-18個月。

(4) 中國軍費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

中國公布2021年度的國防預算:約13,533億元人民幣,約合2,09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6.8%。盡管這一金額遠不及美國2021財年的7,405億美元國防預算,但也是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按照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此前報告稱,中國存在未納入官方數據的隱形軍費,總額實際早在2015年就已邁進2,000億美元。按照推測,2021年中國軍費“實際”逼近3,000億美元。 2,090億美元的軍費令許多國家望塵莫及,也讓全球軍事強國頓感不安。對此,中國政府強調,軍隊建設對他國不構成威脅,因為奉行的是防禦性國防政策。

在武器裝備領域, 中國始終秉持“花小錢辦大事”原則進行換裝,但隨著科技含量陡增,相關武器的價格也是水漲船高。如一艘055型驅逐艦造價高達60億元人民幣,一架殲-20隱身戰機造價約1.1億美元。伴隨軍改完成確立的新體製新編製,中國軍隊開啟大規模的換裝行動。陸軍方麵,99A式、15式坦克,及各種新型火炮列裝;空軍方麵,殲-20、運-20,及各型特種機加緊批產;海軍方麵,軍工船廠“擠滿”航母、驅護艦、潛艇等;火箭軍方麵,東風-17、東風-26、東風-41新近列裝......雖然占小頭,如今,就常規軍力而言,中國軍隊已牢牢占據全球第二,僅次於美軍。

在來看看美國在2021年至今後20年的軍費開支的狀況將會如何。媒體3月23日報道,美國企業研究所的新研究報告警告美國國防部最好為未來 "可怕的20年代 "的現實做好準備。

報告說, 在拜登政府麵臨削減國防預算的重大壓力時,五角大樓多年來在現代化方麵的踢皮球終於要到期了,這將給所有三個軍種造成惡劣的局麵。"政策製定者和軍警領導人正在夢遊,進入戰略破產狀態。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動,就會有什麽東西破裂,而且會如此壯觀," 報告寫道。"美國軍方沒有容易擺脫這種財政困境的方法。相反,現在是製定有效的緩解策略、緊急的最壞情況規劃、艱難的選擇和政治領導力的時候了。" 這份報告旨在迫使人們正視一個不加掩飾的現實,即在一個與同行競爭者競爭加劇的時代,為保護美國的安全而對我們的武裝部隊進行現代化將花費多少錢,"作者總結道。"雖然通情達理的人可能會對本文所包含的判斷和計算有不同意見,但我軍比較實力退化的宏觀軌跡是無可爭議的。報告最後指出,  "時間和金錢已經不再站在我們這一邊;這兩者已經浪費了太多"。

(5) 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建造355艘艦艇的目標崩潰

美國媒體報導, 特朗普2017呼籲建立350艘艦隊,海軍迅速進行了結構評估,並提出了355艘的新目標, 總統和國會都認可了。然而,由於戰略和資金的原因,355艘艦艇的目標崩潰了。戰略上的問題是,它沒有明確包括無人係統,而且由於集中在大型和昂貴的艦艇上,它與發展中的西太平洋作戰的分散行動戰略不一致。另一個問題是,這個目標實在是太昂貴了。海軍2020財年的30年造船計劃計算出到2024財年每年的開支為203億美元,2024財年以後的開支為260億至280億美元,但國會預算辦公室計算出的費用為每年310億美元,這 "比海軍過去5年的平均造船經費高出50%"。海軍考慮通過將現有艦艇的壽命延長5至19年來彌補艦隊目標與資源之間的差距,隻要維護得當,讓艦體、機械和工程係統保持這麽長時間是可能的。然而,在過去,海軍為了騰出資金建造新艦,也因為擔心作戰係統變得過時,而提前退役了艦艇。此外,即使延長服役期,海軍仍然需要更多的資金。海軍提議在預算的其他地方尋找節省的資金,然後將這些資金轉移到造船上,但發現這很困難。

(6) 40個導彈旅的中短程導彈成為威懾力最大的殺手鐧

中國的殺手鐧是中程(500到8000公裏)導彈,而美國過去因為中程彈道導彈條約限製不能夠生產和裝備。據兩年前的媒體報導,中國的火箭軍擁有40個導彈旅。一個常規的導彈旅擁有320枚左右的導彈。遠程戰略導彈部隊的數量要較少,但總計至少有7-8000枚以上的導彈。海軍共有340艘各類艦艇, 所有裝備的各類導彈總數量已經超過2000枚以上。還加上中國改裝的兩百多架轟六戰神轟炸機所擁有的各種導彈包括巡航導彈,也都上千枚以上。這近萬枚的導彈已經可以將美國所有的駐亞洲的基地包括日本,南朝鮮及美國關島的軍事基地, 包括所有在亞洲的航空母艦置於飽和攻擊之下。就算美國可能動用其隱形戰鬥機和轟炸機對中國進行首次打擊,但中國的戰略縱深遠大,美國根本無法摧毀半數以上的導彈,中國仍然可以打鳥先搬巢,通過二次打擊摧毀美國的大部分軍事基地。美國一旦失去了這些亞州常規基地的投射平台,除了發動核戰爭導致雙方互相毀滅,根本沒有辦法打贏中國。



(7) 美軍2021最新兵器推演和電腦模擬戰爭全都輸了

美國軍方和美國智庫最近做了大量的兵棋推演和計算機模擬中美戰爭,在台海南海和西太沒有一場能夠贏。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美國媒體和軍方報道的這些具體事實和數據,並不完全為了喊狼來了來多要經費。而更多的是全麵準確地反映了一個基本事實,中國軍力在亞太的快速發展和強大。

美國越來越嚴重的戰略焦慮症

至於中國是否會進行統一台灣的戰爭和什麽時候動手, 其實不用操心和擔心。中國一貫戰略思想辯證法就是講究"上兵伐謀,下兵伐城","君子與不戰而屈人之兵"。在剛剛召開的人大代表會議上,習再次強調的加緊建立中國的戰略威懾力。對台灣而言,就是以武止戈,以武止獨。

中美之間的對抗關係並不會導致破局,不僅僅是中國不會主動地挑起和發起戰爭,美國也不會在沒有絕對的打贏的優勢下貿然地發動戰爭的,因為中國的軍事實力擺在那裏。除了特朗普會發瘋,拜登政府不會的。 所以中美對抗的關係並不會導致破局,中美還是會鬥而不破。

最後還是回到那句老話:中美之間誰也不欠誰的,誰也不怕誰,誰也吃不掉誰,誰也離不開誰。國務卿布林肯在最後講話中,引用了當年拜登和習近平會談時的一句話"賭美國輸的人從來不會贏 (it's never a good bet to bet against America, and that remains true today.)。從哲學和戰略角度來看,布林肯不僅太小心眼了,而且也沒有真正理解中國人的思想核心理念。中國並不希望美國輸,不希望看到美國垮掉。中國爭取的是世界多極化和國家關係民主化,是為了全人類的命運共同體,為了一個"平視"的世界和國與國的關係為了每個國家能夠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平相處努力。

 

一些引用文章和數據出處:
https://www.csis.org/analysis/us-military-forces-fy-2021-navy

https://www.yahoo.com/news/were-going-to-lose-fast-us-air-force-held-a-war-game-that-started-with-a-chinese-biological-attack-170003936.html

https://www.yahoo.com/news/pentagon-modernization-terrible-20s-report-040100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