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中國H/J簽證和學生進STEM將傷害誰?
文章來源: 北美_原鄉人2020-09-09 09:20:28

彭博社9月6日發表了"禁止中國籍將把中美冷戰推向極端"的文章,總結了今年以來美國特朗普政府的一些限製中國學生學的做法。並且分析的這些做法會給美國和中美關係所帶來的弊病和損害。

隨著中美緊張關係的升溫,越來越多的極右派政客呼籲驅逐或禁止中國公民進入美國大學和公司。無論這些舉動的國家安全理由是什麽,政策製定者都應該意識到其潛在的弊端:導致美國經濟活力的喪失,以及可能引發的種族歧視浪潮。

文章提到,在特朗普對中國的貿易戰和為疫情甩鍋的公開宣傳和主導之下,美國對中國的輿論急劇惡化。許多美國政客指責中國未能遏製最初的疫情,而就業競爭、工業間諜、貿易差異、環境問題等沉寂已久的問題再次凸顯出來。在這些事情之上,也還有中國政府本身的行為。在香港的控製權和對維吾爾族的所謂鎮壓傳到了許多美國人的耳朵裏, 而中國的海洋擴張主義以及與印度等鄰國的衝突,也讓人不舒服地與過去的侵略性崛起大國相提並論。在這種政治心理氛圍下,也許看到人們對在美國工作或學習的中國公民越來越多的懷疑也就不足為奇了。 今年夏天,特朗普發布了一項行政命令,暫停許多中國研究生和博士後研究人員的簽證,並敦促國務院考慮撤銷現有簽證。共和黨參議員湯姆-科頓(Tom Cotton)和瑪莎-布萊克本(Marsha Blackburn)將更進一步提出一項法案,將禁止中國公民在美國研究生階段學習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STEM學科。

那位虛偽透頂,說一套做一套,掛羊頭賣狗肉的說要區別中共和中國人民的國務卿彭配奧,也在上月底提及特朗普正在考慮是否進一步釆取限製中國學生的措施。

文章提到近兩年多來,中國公民的H1和J1簽證巳經受到了限製。根據美國政府長期以來的規定,在某些高科技行業雇傭外國工人被認為是一種出口,因為這些工人隨後可以搬回國內,把他們在美國學到的技術知識帶回去。近年來,隨著與中國的貿易戰升溫,政府更多的拒絕批準企業雇傭中國公民。同時,一些大學開除了與某些中國政府組織有聯係的教授。其中一些舉動無疑有國家安全方麵的理由, 中國已被發現在美國大學和公司進行商業間諜活動,試圖廉價獲取美國最新技術。隨著兩國安全競爭的加劇,美國加強對敏感技術的保密工作是有道理的--既要保持軍事優勢,又要保留美國公司的競爭優勢,以免美國過於依賴華為公司等中國國家頭等的高技術公司。

不過,文章強調, 集體禁止中國研究生和研究人員, 是一種一刀切的做法--是對間諜問題的極端反應。這種選擇可能構成了一個政府的過度反應,而美國政府在許多其他領域已經表現出排外傾向和糟糕的政策判斷。因此,在考慮這些政策是否合理時,還必須考慮經濟和社會成本, 其中一些成本將落在美國身上。比如, 其中一個成本將是美國的研究能力被削弱。在許多STEM領域,外國學生--其中中國學生占很大一部分--是絕對必要的。美國將無法迅速取代這些學生。最可能的替代方案將是來自其他國家的外國學生和研究人員,但即使換成新的其他國家的人員將需要損失幾個月甚至幾年的經驗和知識。而引導土生土長的美國學生大量填補這些領域,將是一個更加緩慢和昂貴的過程。因此,大規模驅逐中國學生將阻礙大量大學研究實驗室的STEM研究工作,以及與這些實驗室合作的公司。這與驅逐和禁用中國工人一起,將不可避免的會導致美國在一些關鍵領域,如生物醫學科學和人工智能領域更加落後。這也會傷害到不少美國的大學城,因為大學城通過擁有大量的,包括了來自中國的研究人員來吸引企業投資,而這些研究人員是經濟投資和繁榮的關鍵驅動力。

文章指出,除了經濟成本外,禁止中國籍還有引發種族主義反彈的危險,不僅針對中國公民,還包括亞裔美國人。由於冠狀病毒對中國的反感,有關反亞裔仇恨犯罪和騷擾的報道已經激增。驅逐中國學生或工人的全國性運動可能會加劇這一問題。2001年9月11日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布什總統不遺餘力地強調,美國與伊斯蘭教沒有文明衝突;這有助於平息冒出的反穆斯林情緒浪潮。然而,愛走極端的特朗普政府根本不太可能表現出同樣的遠見。文章認為,特朗普政府要在潛在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危險與國家安全的必要性之間進行權衡是非常困難的。但最終必需要明白其中的得失而做出正確的決定。

最後,文章的作者認為冷戰2.0有可能會重新上演。但本人認為這至少並不會很快的發生,因為曆史不可能在當今不同的世界和國家的條件下重現。美國除了大國競爭,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等方麵的考量之外,在中美30多年來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經濟,貿易,金融等方麵關係中,理性的決策力量還是依舊占據了上風。並且,中國政府和領導有智慧有能力對中美的關係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反應。尤其是經濟和物質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比如,美國近十年來在中國進行了上萬億的投資。僅僅2019年一年中,盡管中美貿易戰打得轟轟烈烈,美國的公司和投資人依舊向中國投資了1100多億,達到了曆史新高。目前有72,000美國人在中國生活工作,美國每年至今為止,中國仍然是美國的第三大的貿易夥伴,每年仍然進口近4000億的中國產品。

正如哈佛大學學者戈迪溫(Steven Goldstein)的看法,他認為用冷戰的概念來描述當下的中美關係並不明智。"中美關係和美蘇冷戰時期非常不一樣,冷戰中有明顯的意識形態分野,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對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世界也因此分化成兩大陣營,互相圍堵,可以說冷戰是一個全球性事件。現如今的中美關係中,意識形態對立並不明顯(盡管國務卿彭配奧的鼓吹和煽動)。此外,日本,歐洲和加拿大等國都不願意與美國結為同盟來對抗中國,因為它們都與中國有重大經濟利益關係。用冷戰來描述中美關係並不恰當,這不是全球兩大陣營的對抗,而是中美之間的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成為霸權國家,中國則不斷在國際體係中建立地位。特朗普政府以及很大一部分美國人,都將中國視為要取代美國的力量,中國則把美國視為發展的阻礙。這是一個雙邊衝突,是崛起國和守成國的衝突"。

最後,期待看到作為美國自由大本營的美國大學,能夠對特朗普打中國牌及右翼政客操弄的限製中國學生STEM學科,以及禁止學者和雇員的提案做出強烈的反對。而且,如果特朗普政府無法當選下屆總統,這一係列的極端限製措施將更加不可能被推出和實行。

 

彭博新聞社文章出處:

https://www.yahoo.com/news/banning-chinese-nationals-takes-cold-120047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