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之:每個人都有走的那一天
文章來源: 四五粒2019-08-25 19:04:47

去年有一段時間,我的心情總是很低落。

低落當然是有原因的:這兩年父母在國內身體開始頻出狀況,隔得大老遠我常常要充當救火隊員,雖然盡全力還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心有餘而力不足,很自責卻又無奈。

但是後來等二老的身體狀況終於暫時穩定下來,我的情緒卻還是在穀底。

以前就聽說過幸福感的U型軌跡,在網上找來原始圖表一比對:四十中到五十中這個年齡段果然是大多數人的人生穀底。

晚上睡不著覺我在心裏問自己:為什麽會陷在這個穀底掙紮不出來呢?世人都知道中年人辛苦。要以自己有限的資源(時間、健康、人脈、財務能力)去應對無限的需要(年邁父母的需要、自己小家庭的需要)。可我感覺還有些什麽隱藏的更深的東西讓我這麽消沉。

後來我終於想明白了,真正讓我低落的是:生命的盡頭再不是遙不可及的了,它就在你可以看得見的不遠處。

我高中畢業進大學的時候,我媽就正好是現在我這個年齡。我還清晰地記得那時候她留著短頭發,大部分還都是黑的,很長時間才需要染一次。一轉眼,她竟然是奔八十的人了。走到哪裏都被尊稱作“奶奶”了。

這幾年我認識的一些可敬的長輩陸陸續續地走了。我念研究生時的導師,跟我爸同年。走的前一天還在Facebook上貼了和學生吃飯的照片。他走得那麽突然,我當時哭得眼睛都腫了。畢業這麽多年,每年感恩節和聖誕節我都會給他寫信,基本都是很簡短的,報告一些近況,祝福節日快樂之類。仿佛是冥冥中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引導我似的,他走的前一年那個聖誕,我給他寫了一封很長的信。這麽多年以來,我一直想感謝他在當年中國留學生普遍遭冷遇的情形下,公平地對待他的每一個學生,而我是其中的一個。他給我的回信裏說:現在退休了,終於有時間可以四處走走。他想趁著走得動,去看看還記得他這個老師的那些以前教過的學生。我們約好下次他來美國,我帶上家人給他接風。他的Facebook一直留著。我有時候還會去看看。有一些他過去的朋友,散局世界各地的,還是會去上麵留言。讀著這些留言,我總是覺得他還在。有一天我們還是會見麵。

一個朋友的母親是天主教徒。八十多歲了。去世前夕,我朋友問老太太,這一輩子最驕傲的是什麽。老太太回答:我沒有念大學,可是我把我所有的孩子都培養進了大學。朋友又問:怕嗎?老太太小小說:我有信仰。在天堂和地獄我都有朋友,無論去哪邊我都不怕。

《阿甘正傳》裏阿甘母親去世那場戲給我印象很深。麵對死亡,老人非常淡定地說:It is my time.

https://youtu.be/SqOnkiQRCUU

每個人都有走的那一天,誰也不能活個千秋萬代。活著就好好過每一天,盡自己的責任,不過也別奢望有什麽回天之術,該老莊的時候就得老莊。

踏踏實實地活著,淡定從容地離去。普通人的一輩子也就是如此吧。